雅俗共欣赏,荤素一锅烩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这是文艺爱好者喜欢谈论的话题。
一般认为“雅”是高尚、美好的,“俗”是普遍、大众甚至是带有低级趣味的。的确,作为相对独立的语词或语句,很好看出是“雅”是“俗”。要是把他们放在不同语境中,那可就不好说了。从两个概念包含的范围看,无论独立的语词还是宏篇巨著,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边界很模糊。也正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神奇而伟大的本质特征,所以“雅”“俗”二者,不论在时间、空间乃至语境上,才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绝妙变化。
以“小姐”为例,以往专指大户人家的千金,不仅代表家里有钱,更主要是说这个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现在的“小姐”则指代“专靠卖肉营生”的年青女性。同样是“小姐”,以前的“雅”和现在的“俗”,两者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恐怕跟“语词”的滥用有直接关系。反过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雅句,在当时就是普通人的大白话。
“爱人”在大陆听起来很“雅”,是对妻子、老婆、媳妇一种髦得合时的称谓。到了香港,你把别人的老婆称作爱人可是犯忌的。因为香港的“爱人”不是什么好词,是二奶、小三或情人的代称。你把人家注册过的正室,贬损至比妾还低的地步,就不仅仅是身份地位问题,而是道德、人品问题,人家当然不爽。
“公知”是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评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再看看今天的公知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一些数典忘祖、造谣生事,早已臭断大街的人。正是这些人的自我作贱,才把个好端的语词给糟蹋了。
而“无需放屁”听起来俗不可耐的口头语,自1965年秋天,主席一首《念奴娇·鸟儿问答》横空出世后,不仅完成了从“俗”到“雅”的华丽转变,还以神来之笔的绝妙,使全词变得更加豪迈、饱满。
难怪有西方学者把“汉字”誉为中国古代高科技。这就是汉语之妙,是数千年传承和不间断发展的结果。从本质上讲,“雅”出于“俗”,是通过提炼了的“俗”;“俗”是“雅”的基础,是“雅”的初始、本源状态。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认知,如有不同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1965年秋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