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依托型旅游地的发展


 

农业依托型旅游地的发展

农业依托型旅游地即指以农业为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将乡村旅游业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农业第一产业相结合,同时推动旅游地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立足于当地规模化农业产业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一种主要针对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开发模式。

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掀起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潮。借助旅游业,使农业景观旅游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通过农家乐、创意农场、农副产品售卖等途径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使当地居民从旅游的参与者变身为旅游的建设者。但是农业依托型的旅游地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由于农业景观存在季节性,因此旅游也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二是农业景观普遍存在着资源同质性;三是由于该类旅游地通常情况下位于城郊等相对偏远地区,因此交通、住宿、食宿等条件相比城市内的旅游景点处在明显的下风向地位;四是当地居民的从业行为等等。以上这些因素在当今以农业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地的旅游发展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那么如何成功地弱化这些限制性因素、推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是农业依托型旅游地今后旅游进一步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借鉴国外农业旅游的经典发展模式,从中总结出适合我国农业依托型旅游地的发展方向。

一是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便开始了与行业协会的合作。由各类协会、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通过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借助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效益集群效应。

二是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1919年德国颁布《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其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等,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的乐趣。一方面,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缓解城市空气、水和噪音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袭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通过农业旅游满足了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

四是科技依托型新加坡农业科技园。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海洋养殖场等,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五是民俗节庆型-美国农业节庆旅游。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给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通过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的紧密合作,带动草莓等这些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六是居民参与型-印尼农业旅游度假村。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的经济水平。

思考以上国外农业旅游的经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国外农业旅游地的发展主要以当地的农业资源为依托、以企业、社区居民为参与的主体、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与旅游业、加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相联结起来,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形成较高的旅游吸引力,以游客与农业景观资源的互动为主要的参与方式,强化旅游体验,进而获得良好的旅游经济收益。

由上述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来促进农业依托型旅游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强化参与体验性旅游活动。借助旅游体验塑造理论,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大感官体验出发,将设计游客体验作为重要的开发方向。

1.视觉方面。单体作物的形态、整体农作物区域的造型、农业区的场景设计、旅游地的旅游地环境等都影响游客的视觉感受。具体来说,可以从单体作物形态的新奇、整体农作物区域的创意造型、农业区色彩以及主题氛围的打造、旅游地环境的干净整洁、与农业区主题的呼应等方面着手为游客营造良好的视觉体验。

2.听觉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地社区传统文化里面的歌舞、艺术表演等方面与游客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特色民宿、露宿营地等的夜晚体验,从听觉上感受乡村自然的静谧与祥和,净化心灵;此外通过聆听鸡鸣、犬吠、鸟唱、蛙鸣、虫叫等更直接地感受乡村特有景观。

3.嗅觉方面。以农作物的自然气味和衍生产品的人为制造气味为其主要的吸引力因子。其中花草类是主要的气味载体,应注重对花草类景观的打理、设计,从嗅觉刺激游客的感官体验;另外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本身散发的带有自然味道的枯木味道也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因素。而衍生产品主要是加入人为制造的气味,使其气味更加丰富多样化。

4.味觉方面。主要表现为美食体验,其中农家乐是重要的载体。依托本地农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农场自身作为“前店后厂”的同一体,在本区域内将作物变为产品供游客消费。其中亲身参与美食的制作是游客进行旅游体验的主要渠道,而食品的样式、色彩、造型等则是刺激游客味觉的重要外在前提。利用求异心理,食品的制作不再着眼于美味体验,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进行食物的怪味体验,获得食物恶、臭、怪等与一般心理追求相反的味觉感受。

5.触觉方面。在触觉上最为影响游客体验感受的是游客与农业景观的互动。其中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为游客与农业进行零距离接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以水稻为例,可以把割稻谷变为农家乐的竞技项目,通过比赛这种形式,不仅节省本地农民割水稻、打稻谷的成本,还获得额外的旅游收益。在很多南方的水稻田中,也同时可以开展稻田养鱼的产业,游客们在收割水稻之余还可以参与稻田捉鱼的体验。以近距离接触进而刺激游客的身体机能。

二是合理开发创意型衍生产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农场类型、农业主题以及农业区文化等设计不同的系列文创产品。如以蔬菜水果业为主要依托产业的农业型旅游地,可以根据瓜果的特性来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雕刻比赛、采摘大赛、以“‘果’然有趣”为主题的儿童水果表皮创意画活动等。对农作物的根茎叶等进行创意DIY制作,如麦秸秆和麦穗的结合构成创意小资产品等;此外对废弃木头也可以进行资源的再利用化,如制作成相框、杯垫、书架、杂物架、木碗、木头灯、木雕、花盆、酒盛等。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获得了旅游经济收益。

三是弱化作物季节性限制效应。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玉米农场为例,在玉米的种植期,可以通过开发家庭亲子游、青少年研学游等系列产品,通过让家庭或者是青少年亲身参与体验土壤的耕作、种子的精选、处理以及播种等;在玉米的前成长期,参与玉米苗的移栽、施肥等;在玉米的后成长期,利用稠密叶片可以设计“穿越迷宫”等特色化旅游参与活动。给每个玉米迷宫图案配置相应主题,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学习相关知识等。而在玉米成熟季节可以设计吃玉米大赛、儿童手剥玉米叶大赛、搓玉米大赛等多种趣味活动。针对作物不同成长期时的相关农业活动特点,设计参与活动,有效克服农业旅游的主体景观季节性限制因素。

四是充分利用民俗节庆搞旅游。借鉴铜陵“2018·铜陵田园艺术季”的成功经验,在农业区内合理适度开展音乐节、摄影展、绘画大赛、美食体验等活动。尤其是作物的成熟季节,游客可以置身于耕作区中,在欣赏这些艺术活动的同时品尝着亲身参与收割加工而成的美食,对旅游者来说是一重要的旅游吸引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当地传统文化节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吸引游客参与。利用作物的成熟时段,举办采摘节等相关活动,重视对传统方式的利用。

五是提高旅游地配套服务水平。主要表现为第一提高旅游地的内外可进入性。对外主要是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于内则是各景观小品之间的旅游通道通达性;第二旅游地的食宿问题。加强对住宿行业的监管的同时适当发展民宿,加入创意元素,如借鉴北欧的草皮房,既是一种文化展示又与环境自然融为一体,餐饮方面则更多的是旅游地特色美食的体现;第三当地社区居民的从业行为问题。不仅要增加自身从业行为的自觉纪律性、遵守行业规范,而且要增加自身的旅游建设积极性,自行转变旅游角色,积极参与到本地旅游发展当中。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农业型旅游地的旅游进一步发展更多地是要依靠创意类元素、形式来吸引游客,刺激其旅游行为,注重对原有资源的挖掘,用艺术激活该类型旅游地。而创意的来源、表现以及生成则是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