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寒假-19 畹町(3):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温暖的寒假-19

畹町(3):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2019-1-29

畹町边关风情园坐落在畹町镇背后的山包上,其最高处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

步入公园,沿台阶拾级而上,迎面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的塑像。他身板挺直,目光如炬,注视着南方。他前方的山脚下就是畹町桥,就是滇缅公路的起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因为东边的海路被封锁,从缅甸开辟通往中国内地的通道成为当务之急。1937年底,龙云动员云南民众二十万人,披星戴月,舍生忘死,仅用九个月时间,开辟了从畹町到昆明近千公里的公路,打通了接受国际援助的生命线。19388月,滇缅公路正式通车。美国援助中国的运输车辆,都是零部件,需要组装;驾驶汽车,需要熟练司机;汽车维修,需要熟练技工。但当时的中国,各种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当此紧要关头,陈嘉庚先生挺身而出,从菲律宾,马拉西亚等地,先后组织九批机工回国,参加抗战。当然,陈先生为抗战还做过更多的工作。1939年,国民政府的军费18亿元,其中11亿来自华侨的捐款。而陈先生是这些募捐活动最重要的组织者。

接着往上走,上面一个平台上矗立着一尊雄伟的纪念碑,黑色的底座,红色的碑身。底座上刻着“华之魂,侨之光”,碑身上刻写的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金色的大字飘逸俊朗,是来自启功先生的手笔。这座纪念碑及另一侧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与一位叫林福来(1918-1994)的南洋华侨机工有关。

林先生原来在马拉西亚陈嘉庚的工厂工作。滇缅公路开通后,急需汽车维修人才,他响应号召回到国内,参加抗战。其间备尝艰辛,历经生死。抗战胜利之后,林先生到缅甸生活,组建了家庭。1952年中国和缅甸建交。因为国内急需汽车技术人才,林先生被动员回国参加建设。1966年文革爆发,曾经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献出青春和热血的林先生被打成反革命,投入监狱达十年之久。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得到平反。之后,林先生来到畹町,从事修车的工作,孤身一人生活。林先生为人正直,技术又好,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挣到的钱都用来帮助别人。在畹町做小生意的黄晓昌认识了林先生。他深为林先生的经历和精神所感动,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法律程序认林先生为义父,并更改姓“黄”为姓“林”。在林福来先生的晚年,常常在春节,清明这样的日子痛哭。他告诉义子,他想念那些为抗日而流落异乡的战友。林晓昌深受震动,决心为背井离乡回国抗日的南洋机工们做点事情。1994年,林晓昌变卖自己全部家产,筹集了350万元,修建了眼前这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之后,林晓昌先生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向全国政协提案,提请修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177月,纪念馆终于建成开馆。

进入纪念馆,看着那些文字和图片,那些实物和模型,想象着在那个民族存亡的艰难时刻,有那么一群人,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离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别离父母和妻子,投身于战火硝烟之中,水深火热之中,那该得有多么伟大的牺牲精神,那该是多么崇高的理想主义啊!19391942年间,先后有九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总共3192人。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将50万吨国际援华物资通过畹町桥运往国内。可以说,对于抗战的坚持和最后胜利,南洋华侨机工功不可没。

可是,这样一群无私的英雄,民族的骄傲,他们的命运是多么的悲壮啊。19425月,日军占领了畹町,芒市,龙陵,腾冲,滇缅公路中断。相关运输管理机构撤销之后,华侨机工们就失业了。此前,3000多归国抗日的华侨机工,已有一千牺牲。剩下的两千机工,其中一千辗转回国;留下的一千,一路流浪前往昆明,其间,又有不少人被日军杀害或者病死。剩下的到达昆明的华侨机工,有的靠打零工谋生,有的成为流浪汉,乞丐。曾经的民族英雄沦为如此境地,不禁让人伤心不已。还有更悲惨的。解放之后,尤其是文革之中,许多华侨机工被诬蔑为特务,被批斗,被抓捕入狱,就像林福来先生那样。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人生,最后却使自己失去自由,失去人格和尊严。

走出纪念馆,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即使用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冲突来给自己解释,还是不能释然。历史为何会是这样,我久久不得其解。

下到半山腰,路边有一棵巨大的攀枝花。几人合围的大树,树枝非常茂盛;每一个枝头,都有一朵血一样鲜红的花朵。攀枝花也叫英雄树。我的想象中,那枝头的花朵,就是英雄的鲜血凝聚。就算人们忘记了南洋华侨机工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胜利的伟大贡献,这血一样的攀枝花还是牢记着他们,祭奠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