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


 

  重庆将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

  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是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四个扎实”要求,充分利用科教文化优势,整合现有科教、创新、产业等资源,打造“创新智核”的结果,成为重庆二次向西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重庆科学城所选址的沙坝坪区大学城为例,这里汇集了15所知名高等学府,拥有“两院院士”12人,“千人计划”专家40人,“万人计划”专家31人,有国家级、市级研发平台133个人才,科研人员10万人,资源总量达到46.51万人。把这些人才用好,让其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这是对科学城建设提出的核心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科学城数量已超过600个。

  在国内,北京已建有三座科学城,包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以及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是长三角乃至全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2015年,成都启动建设科学城,目前已引进校院企地项目34个,投资总额超260亿元。与此同时,西安与重庆几乎同时宣布科学城建设规划,将以中科院西安科学园为核心进行建设。重庆大学城拥有让人羡慕的教育资源,15所高等学府坐落于此。但单看大学城,只有教育,没有产业,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没有产业布局,科创再厉害,不能孵化,科技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纵观世界各国科学城的建设,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形态各有不同。其中第三阶段为“产城研教”资源要素空间融合发展的新城形态。主要分布于我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城,是随着科技信息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产物。

  这一类科学城,以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高质量城市建设为载体,在强调基础创新的同时,还着力推进科技、产业、城市、教育、金融、商业等在空间高度融合发展,是城市科技创新高地、高新产业集聚区和宜居创业城区。

  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发强度与创新力度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要素。科学城显然肩负着城市提升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期望。建设科学城,看似是一个科技产业政策规划,却为城市提供了一个转型契机——带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质量升级和城市格局新生的契机。搭上科学城东风,重庆电子制造业也需要完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步骤。

  2019年1月27日,重庆市长唐良智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创新平台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向高新区、经开区下放市级管理权限,优化财政分享政策,探索推进重庆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引导各类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努力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唐良智市长也指出,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重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能级不高,经济张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务紧迫;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还不高,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三大攻坚战任务依然艰巨,教育、医疗、养老、收入、住房、安全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放管服改革仍需深化,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不强,不作为、慢作为现象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还需常抓不懈。

  重庆科学城主要是由“一核两区”构成,其中最关键的“一核”,指的是以重庆科学城所在区域为“智核”。同时构建“一圈三园”,即大学知识经济圈、高端制造园、高新研发园、科创服务园。在“智核”区,共有14所高校,55个重点实验室,科创资源极其丰富。大学城经过多年建设,迸发出强大科研能量,吸引了重庆科学城把“智核”设在该区域。

  重庆科学城主要是由“一核两区”构成,其中最关键的“一核”,指的是以重庆科学城所在区域为“智核”。同时构建“一圈三园”,即大学知识经济圈、高端制造园、高新研发园、科创服务园。在“智核”区,共有14所高校,55个重点实验室,科创资源极其丰富。大学城经过多年建设,迸发出强大科研能量,吸引了重庆科学城把“智核”设在该区域。

  从官方披露信息来看,以大学城为中心,西永、曾家镇等产业片区为轴线,一起组成重庆科学城核心区。核心区面积并不大,但加上周边北碚区、璧山区、九龙坡区和江津区一起联动,组成整个西部“智能谷”。这些片区都在重庆主城区一小时车程内,总面积约5600平方公里,约占重庆总面积7%。不仅如此,根据规划,西部“智能谷”还联动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同构建重庆创新版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重庆科学城要按国际和国内一流的科学城来建设,要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智核

  2018年,重庆市在大数据智能化上的创新再次提速,全年智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40亿元、增长19.2%,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3.7%。

  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市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187家,累计达到10912家;备案高新技术企业900余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2480家,同比增长23.26%;新增认定新型研发机构24家、累计认定达到63家;新增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218个、累计达到1864个。

  截至2018年底,重庆科技型企业累计达10912家,先后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31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重庆共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英特尔公司、德国大陆集团、荷兰恩智浦等在渝设立研发中心。

  在2019年,重庆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快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校院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重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机器视觉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工业大数据等中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9年重庆还将支持本地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能力,并积极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0%,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35%。

  在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方面,重庆市将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出台激励创新政策,通过压缩市和区县两级财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采取投资补助、重大项目奖励、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增加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以上。同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创新人才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

  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可以大学城为核心,串连整合起璧山、北碚、两江新区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升级,从而推动重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重庆科学城,沙坪坝以及大学城的目标定位是重要的科创智核,而实现这一目标定位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科创智核将会助推开发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从而带动扩大高水平开放。

  2018年,重庆市已首批启动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这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一定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学科产业联盟,完善创新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大学、科研院所,招了几十家高科技企业和18家研究院,已经签约了19位院士和几百位科技人员。还和重庆本地的大学,特别是落地沙区的16所高校,一起建环大学的创新生态圈。

  科学城作为承载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创新应用研究的策源地,在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汇集科学人才、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庆科学城涉及到的区域,诸多国家重大战略在此叠加,比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重庆自贸区、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等,是重庆对外开放高地,有利于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这是位于沙坪坝区及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寨山坪森林公园附近。

  蔡律   201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