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能量与财富能量的逻辑原理及技术本质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论观点,尽管现在的宇宙非常复杂多样,但是所有这些繁杂的事物都是在衍化过程中形成的,其源头非常简单,达到了“至”简的程度,宇宙里的一切事物来源于阴、阳两种极其简单的物质。

然而阴、阳两种物质并不是宇宙的来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属于两仪,是第三个层次的事物。

第一个层次事物是无极,很显然,无极不属于宇宙里的事物。太极是第二个层次的事物,属于宇宙里的事物。

似乎很多人很难理解古人的这个理论观点,尤其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但是倘若引入能量的概念,那么就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范式描述中国古人的理论模型。无极是为宇宙提供原始能量的逻辑世界里的能量形式,太极是宇宙的原始能量形式,阴、阳是宇宙最基本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形式,是宇宙一切逻辑的根源。

1、能量与宇宙内文明层级的划分

尽管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利用能量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但是仍然不知道能量是什么。科学家似乎并没有根据能量的本质给出明确的定义。比如百度百科上对能量的几种描述:

(1)能量(energy)是物质的基本单元在空间中的运动周期范围的测量。

(2)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简称“能”。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的量度。

(3)能量是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如物质代谢的合成反应、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等。而这些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动、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可分为五大类: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加上水为六大类。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经体内氧化可释放能量。三者统称为“产能营养素”或“热源物质”。

网上资料显示,科学家根据使用能量的方法对宇宙内的文明进行了7个等级的划分。

初级文明,也叫行星文明,能够突破自己星球的引力束缚进入太空,初步进行恒星系内行星探索殖民医疗技术能治愈人类已知疾病基本掌握宇宙物理定律和本星系内化学元素,对能源的开发初步实现核聚合能力。

第五级文明能生存在多维空间中,能利用不同维度空间制造自己所需的资源,因此不再进行星际战争反而成为宇宙空间的维护者,被称为多维空间文明,通常是普通智能文明敬仰的高维文明,会帮助低等文明进步和不被外界危险毁灭,可能人类敬仰的天神就是这类高等文明。

第七级文明也叫终极文明,这类神级文明已经不再称为文明,任何文明程度都不能发展到这个阶段,因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规则的缔造者,掌管第六级文明的神。

人类文明目前处于初级文明阶段的中间区域或者更靠前的区域,仅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获取能量的方法。尽管如此,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些能量带来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了摧毁人类的程度。

尽管科学家对宇宙文明的等级划分为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并没有说明能量的本质和原始来源。如果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文明层级所体现的是生产力,必定存在与生产力对应的生产关系。

对于科学家来说,第七级文明是神秘的,因为违背了能量的基本定律,在封闭的宇宙空间内创造了能量。宇宙大爆炸理论假定在一个点上已经储存了宇宙内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尽管提出这样的观点的属于科幻小说家的思维,但是解决了宇宙空间内能量定律的存在基础。

人类创建文明的过程并不是机械的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登,而是可以采用跳跃的方式达到更高的层级,然后再创建下面的缺失的层级,形成连续的人类文明空间结构路径。

尽管目前的人类文明还没有达到初级层次,但是人类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七级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采用一元论世界模型很难理解的观点,不过在二元论世界模型里,这种观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人类已经开始创建网络空间并利用网络世界的产品工具解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很明显,网络空间并不是宇宙空间,网络世界也不是物理世界,但是网络世界里的产品与宇宙世界里的产品的应用目的是相同的,帮助解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问题。

人类文明是由人民创造并推动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由精英引导并推动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描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尽管没有从技术的角度采用符号逻辑的形式进行描述,但是预言了社会的存在形式,并且明确的提出如日中天的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替代的结论。

尽管大多数的人并不是真正地相信宿命论观点,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一些时间节点位置,总会出现一些重大的理论方法与产品,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当然,由于时间的单向运行特性,理性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事件归纳为偶然发生的巧合事件,但是当偶然的巧合事件出现的次数在较大的时间轴区间内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形成统计规律,从而变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固有规律。

人们可以固执地、理性地认为计算机的发明是偶然事件,并不属于人类历史内在的统计规律约束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也可以认为后面出现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而发生的必然事件,从而摆脱宿命论观点的影响。不过也有一些人似乎相信宿命,试图找到宇宙在创始的时候就存在的东西。比如,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说:“为什么有些东西是有而不是无?充分的理由[]存在于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是必需的,它本身具有存在的理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物理哲学家迪恩·里克斯(Dean Rickles)认为数字和数学(或其基本定律)可能必然存在。

网络空间已经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对于人类来说,目前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对人类的意义,而不是出现网络空间的原因。

从人类当前的现状来看,所掌握的使用能量的方法已经达到了毁灭人类文明的层次,也就是说,人类已经进入到了生存的高度危险期,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的路径,带领人类安全地度过当前的危险期,进入美丽富饶和谐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是万物相连,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里的信息世界是人类创建的逻辑世界,而为信息世界的信息事物创造能量的技术就是第七级文明的技术,类似“神”为物理世界创造“光”的能量存在技术。不过人类距离掌握在信息世界里创造信息能量的技术似乎还很遥远,目前掌握的技术只是采用物理世界的能量直接创造信息事物。

2、关于逻辑世界能量来源的模型

人类一直在追溯宇宙的逻辑来源,希望了解人类是如何来的,人类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了解了越来越多的宇宙真相的时候,这种渴望就越来越强烈。

中国古人提出了一些关于宇宙本源的理论,但是没有关于这些理论来源的记载。所以现代人基本上把这些理论归类为神话故事或者古代哲学思想,更加直接的说法就是中国古人的理论观点无法采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创建出相应的产品。

现代科学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认识宇宙的方法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关于宇宙来源的假设模型,然后采用证伪的方法来验证这个模型的逻辑真实性。

一个逻辑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唯一存在的事物是能量,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宇宙是一个逻辑世界,是一个由能量构成的世界,能量的存在形式分为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种类型。物质是静止能量,是采用空间结构形式把能量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状态稳定的逻辑事物。结构所体现的是应用目的,光能、电能、热能等不同类型的能量的区别在于结构的形式。

能量是逻辑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但是一个逻辑世界的能量根源无法由当前逻辑世界提供,而是来自上一级的逻辑世界。因为能量只能从结构简单的高状态向结构复杂的低状态自发转移。比如计算机创建的逻辑世界里的信息能量来自物理世界里的电能。

当然,人类目前并不知道创建宇宙能量的上一级逻辑世界的能量是什么,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的暗能量并不是上一级逻辑世界的能量,而是属于当前宇宙本身的源头能量,而光则属于源头能量之上的结构复杂的具有应用目的的能量形式。

逻辑世界里的初始能量是无形事物,当初始的能量事物按照一定的结构聚集在一起后,就变成了有形的事物。结构是应用目的的表现形式,由位置和路径构成,路径是逻辑轨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能量的流动形式。

在一个客观存在的逻辑世界里,能量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可以转换存在形式。物质是能量的存在形式,物质是采用稳定的结构把能量聚集在一起的事物。光是物质,是能量的存在形式。

物理学家发现并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观点,采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建立了逻辑世界事物的存在模式。比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是现代科学目前并没有创建关于逻辑世界能量来源的模型,无论是粒子、量子,还是物质,都是逻辑世界里已经存在的能量形式。尽管物理学家认为暗能量占宇宙质量68.3%,但是并没有从哲学上建立人们熟悉的能量形式的逻辑关系模型,只是发现暗能量和暗物质都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

尽管人类采用计算机创建的逻辑世界非常初级和简单,但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人类将走出末法时代,进入能够认知宇宙真相的新时代。人类改造物理世界的能力也将发生巨大的飞跃,人类科技文明也将进入宇宙科技文明的顶级层次,在创建的逻辑世界里创建可以自发推动逻辑世界运行的能量形式,如同圣经里描述的由神创建的光——自发推动物理世界事物运动的能量形式。

 

在逻辑世界里,能量是逻辑的存在形式。

在物理世界里,阴、阳是逻辑根源,是逻辑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逻辑,也是物理世界里最基本的能量单位。

按照哲学的定义,阴表示静止,阳表示运动,也就是说,哲学的逻辑根源有两种存在形式,逻辑世界里的事物是由运动和静止两种对立的逻辑状态共同构成的。科学家发现的光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的哲学属性就是“运动性”和“静止性”。事实上,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如果在银河系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地球,科学家会发现地球的行为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实在1924年,德布罗意就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物理学家采用开弦、闭弦描述宇宙最初始的两种状态对立的物质,开弦代表运动,对应“阳”,闭弦代表静止,对应哲学里的“阴”。这样就把能量的物质形式和能量的逻辑形式对应起来了。

从人类记载的知识体系里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探索研究宇宙事物的来源和内在的运行规律。

大约在6000多年前,伏羲采用阴阳两个符号代表宇宙里最基本的两种物质,并采用先天八卦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开始了采用概念指代物质事物的认知宇宙事物的时代,

3000多年前,周文王创建《周易》系统,人类开始了通过概念创建的逻辑世界获得现实世界物理世界变化规律的时代,

2500多年前,老子描述了宇宙的逻辑来源、存在形式、运行规则等。在《道德经》第一章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逻辑分为“无”和“有”两类。“有”来自“无”,天地万物是由“有”创建的。而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术语来理解,老子所描述的“物”就是能量。

尽管现在的人无法知道古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但是现在的人已经掌握了创建逻辑世界的技术,并且用来改变人类的生活模式。

在人类计算机所创建的逻辑世界里,只有逻辑根源,即01两个最基本的逻辑。人类目前的科技能力还无法创建逻辑世界里的能量形式。

同一逻辑事物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存在形式是:产品、概念和空间。空间是逻辑事物的存在容器,是一个集合,没有逻辑事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

在物理世界里,光是为了满足生物体内产品工具的应用需求而创建的能量形态,是一类特殊的逻辑存在形式,比如动物的眼睛利用光获得目标事物的逻辑位置状态;光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创建更加复杂的逻辑存在形式,等等。

按照物理学的解释,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跃迁(jump)到更外层的轨道,电子就会进行加速运动,并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反之,电子跃迁。如果跃迁之后刚好填补了所在轨道的空位,从激发态到达稳定态,电子就不动了;反之,电子会再次跃迁回之前的轨道,并且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从《圣经》创世纪里的描述可以发现,“光”在神创造世界的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1:14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1:15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1:16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1:17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1:18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为了满足地上的生物对“光”的应用需求,神又造了两个“大光”,一个可以提供“光”的来源,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太阳,另一个不能提供“光”的来源,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月亮,但是它们都可以管理“光”。

由此可见,神创造的新天地里,之所以出现了生命产品,是因为创造了光这种可以在物质逻辑世界存在的逻辑形式,也为之后创造智慧生命体提供了基础。

尽管人类目前并没有能力在计算机所创建的信息世界里创建类似“光”的信息能量,但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世界一些技术强国争夺最残酷激烈的战场。

3、财富能量是什么

能量是逻辑世界唯一存在的事物,逻辑世界的逻辑根源就是最原始的能量存在形式,中国古人称之为阴、阳物质事物,而在计算机逻辑世界里,科学家称之为01信息事物。

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论,阴、阳来自太极,而太极来自无极。《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几千年来,人们似乎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段描述的真正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没有统一明确的解释。但是如果引入现代科学里的能量的概念,那么对这段话的解释就具有唯一性了。“无名”是能量,“有名”也是能量,同样是能量,但是属于不同的逻辑世界,所以名字是不同的。对于老子来说,“无名”是因为该能量不属于宇宙内的事物,“有名”是因为该能量属于宇宙内的事物。

当能量按照应用目的进行状态转换时,就出现了万物,所以万物是能量的存储形式。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关于能量的三大定律,宇宙内事物的运行变化不能违背三大定律的约束。比如第二定律规定: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

财富能量是满足生命体生存需求目的而创建的能量存在形式,在没有生命产品的逻辑世界里,财富能量是不存在的。

尽管现在的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风水”的真正内容,而且大多数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很坚决地认为“风水”属于愚昧无知的迷信思想,但是中国古人似乎很尊崇风水,并且创建了很多理论和应用方法。风水学所研究的是地理地形结构与炁之间的关系,古人所说的炁就是现代科学里所说的能量。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术语,风水学的研究内容就是结构形成的空间容器与存储能量的关系。西方的拓扑学开始的时候也是研究地理地形结构,但是西方人并没有研究结构内所储存的内容,只是单纯地研究由结构所构成的几何形状。

“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人们无法知道最早提出“炁”的人当时所处的场景,但是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的古人认为,炁是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 》、《荀子》、《淮南子 》、《黄帝内经》等,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而西方人提出的与炁对应的能量概念,尽管首次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里,但是并没有具有的描述和理论应用,而明确的能量概念出自于17世纪莱布尼茨的“活力”想法,定义于一个物体质量和其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相当于今天的动能的两倍。直到能量守恒定律被确认后 ,人们才认识到能量概念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国古人在风水里研究的炁大多数是指“财富能量”,这是因为中国古人研究自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的应用需求问题,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对于逻辑世界的创建者来说,逻辑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这是最基本的逻辑规则。财富能量与其它的能量形态(光能、电磁能、热能等)一样,是用于满足生命体需求的能量存在形式。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有生命形态的独立个体就是生命体,能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映。”盖亚假说以及中国古人的观点就是合理的,地球是一个由万物构成的生命体,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的构成物质之一。

以人的应用需求为标准对财富能量进行细分,分别为满足身体生命体需要的物质财富能量、满足精神生命体需要的信息财富能量、满足灵魂生命体需要的未知财富能量。

按照等级对财富能量进行排序,物质财富能量等级最低,其次是信息财富能量,等级最高的是灵魂生命体所使用的财富能量。按照能量转换定律,只有高等级的能量形态才可以自发地向低等级的能量形态转换,否则就需要采用做功的方式创造提升财富能量等级的能量增量,即增量U=做功的数值W,或者直接从其它的高等级财富能量里获得能量增量△U

这个观点并不属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里的内容,但是似乎可以创建中国古人的观点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采用物理学形式建立符号逻辑模型,比如中国古人的风水学、袁天罡的称骨术等。

弄清楚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制定正确有效的行为策略,获得真正的美好生活。世俗之人把物质财富能量作为命的衡量标准,因此把人类带进了末法时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光能、热能或者电磁能,都有具体的存在形式。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富能量同样有具体的存在形式。按照马克思的研究成果,物化劳动就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

物化劳动又称为对象化劳动、过去化劳动、物化产品。是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或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

物质产品是物质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人们争夺财富的行为基本上是围绕物质产品展开的,血腥而且残酷。尽管人们目前采用资本的形式争夺物质财富,表面上远离了血腥的场景,但是按照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目前人们争夺物质财富的行为依然残酷血腥。

信息产品是信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尽管人们争夺信息财富的行为越来越残酷,但是并不血腥,目前人类采用知识产权的形式约束规范人们争夺信息财富的行为活动。

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有学者考证,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为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皮卡第将之定义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

目前人类似乎并不知道灵魂生命体所需要的财富能量的产品形态。不过从能量的层级来看,获得灵魂财富能量的难度最大,价值也最高。而获得物质财富能量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按照规律付出劳动创造物化产品,就可以获得物质财富能量。

4、财富能量的物理学描述

如果采用物理学的思维,那么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财富能量的存在形式以及流动规律。

尽管经济学家并没有象物理学家那样,采用符号逻辑的方式精确地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及其内在的规律,但是一些经济学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统计模型,提出了一些经济事物的统计规律。

宇宙内存在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则是相同的。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规律同样适合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事物,不同的是对象事物的空间尺度大小。如果经济学家把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缩小到量子空间尺度,那么经济学家就可以直接使用物理学家所研究的量子力学规律,比如,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年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如果采用中国古人的隐学理论,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同样属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由结构创建的无形事物。无形事物与有形事物都是宇宙事物的存在形式。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形事物,而大多数经济学家是采用现代科学的知识研究经济领域的事物,所以他们并不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内在规律。

不过马克思似乎属于隐学大师,把经济领域的无形事物当成有形事物来研究,采用科学的方式创建了一系列的理论。尽管马克思理论里关于资本的论述在早期的时候很难被人们真正理解,但是在150多年后的今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并用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

倘若引入财富能量的概念,那么关于资本的论述就可以转换为物理学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逻辑描述。

比如,《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第269页)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如果把资本定义为由财富能量创建的具有生命特征的产品,那么这段描述就可以转换为符号逻辑的描述形式。资本属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本质是财富能量(Energy),用E表示,剩余价值属于财富能量的增量,用ΔE表示,劳动力(Force),用F表示。

财富能量与自然界的其它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磁能、辐射能、核能等)一样,必须遵循能量三大基本定律,只能通过其它形式的能量状态转化形成,当然,转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单一的。例如,最常见的电能(交流电和电池)可以由多种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而来,如机械能–电能的转变(水力发电)、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变(核能发电)、化学能–电能的转变(电池)等。不同类型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量状态的转化必须通过力来完成。力是物体(物质)与物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力并不是现代科学的概念,古人就已经提出了力的概念。比如中国古代的《墨经》里说,“力,形之所由奋也。”认为力是使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力被看作是从一个物体发射到另一物体中去的。这种发射的力本身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形式”,是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

由此可见,如果想获得财富能量,就需要有初始的能量存在形式和劳动力。

劳动力是产生财富能量的力,与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其它类型的力一样,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劳动力并不是指单纯的人的脑力和体力,包括一切与人类的需求目的相关的产品工具所提供的力,比如在现在的智慧农业产品里,个体人的体力和脑力基本上被机器产品提供的力所替代。

5、万物的生机来自空间区域内的能量的变化

人类观察到的是地球万物的生机,神秘而且神奇。然而真正让人们无法想象的是,这一切不过是能量状态和谐有序变化所产生的技术效果。

如果追溯地球万物生机的技术本质根源,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来自空间区域内能量状态的变化。椭圆形的轨道真正改变的是地球空间区域内的能量状态,春夏秋冬所形成的周期性的季节变化的本质是地球空间区域所接受的能量的数量的变化。

以生命的形式展示能量状态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数学逻辑模型,从人类所掌握的宇宙内星球的数学参数来看,地球的参数是特殊的,地球空间内的能量层次丰富,并且能量级差具有平滑连续的特征,尤其是以生物体形式存在的能量形态,用来表征能量状态的温度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作为一种假设,人类所恐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本质上是空间区域内实现能量平衡的一种逻辑形式。

科学家基本上认为宇宙里存在的事物只有能量、物质、信息三种形式。倘若再进一步追溯事物的源头本质,那么物质事物、信息事物的本质就是采用结构形式约束在一起的状态稳定的能量体。

尽管大多数中国人熟悉“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句话,但是如果把生命定义为由特殊的空间结构所约束的能量体所呈现的现象,估计就很少有人会继续认同“大道至简”的观点了。因为在人类目前的知识体系里,生命是非常复杂的事物,不可能“至简”到能量的程度。

不过,如果把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与中国古代的隐学理论方法结合起来,宇宙万物的确可以“至简”到宇宙的初始能量层次。

生命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存在状态,采用反馈模式完成自控制的能量运行系统。生命是一种技术效果,这种效果来自产品的空间结构。

人类是一个社会生命体,人是人类的构成细胞。如同个体人的身体生命体,每个细胞对身体生命体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不会因为用来构造不同的组织器官而对细胞的价值进行等级分类。同样,人作为人类这个社会生命体的构成细胞,无论属于哪个人种,在人类这个社会生命体里,重要性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所创建的组织器官。

6、人类的认知空间与个人的认知空间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呈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特征。从当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论可以发现,认知空间在国家安全的战略博弈中地位日益凸显。那么,认知空间的技术本质是什么,具有那些特点和内在的固有规律。

认知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与物理空间一样,属于由能量构造的逻辑空间。物理空间的能量存在形式是物质,而认知空间的能量存在形式是信息。因此,认知空间本质上就是信息空间。空间内的全部信息事物构成的信息世界就是认知世界。

很明显,由于每个人的信息空间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他们之间的信息世界也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的信息事物没有任何关联关系。

信息事物是信息能量的存在形式,这些能量来自其它形式能量的转换。所以,一个人信息世界里的信息事物越多,需要消耗的其它形式的能量就越多。因此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通过由概念创建的知识体系来实现的。《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里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指出了一个人认知宇宙事物时必须遇到的三大问题,空间、时间、通过教获得认知事物的过程。这三大问题所描述的就是人的认知空间的创建要素。

“井蛙”的认知空间太小,因此无法容纳更多的事物;“夏虫”在时间上很忠实,因此在认知空间里没有该时间段之外的事物;“曲士”由于缺少“教”,因此在认知空间里的信息事物很少。

人们采用人类知识体系的方式改变人类的认知空间,从空间上突破“井蛙”的限制,在时间上突破“夏虫”的限制,通过修改积累的形式在教方面突破“曲士”的限制。

人类的认知空间和个人的认知空间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人类的认知空间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空间之上的更高层级的空间,但是并不是人的认知空间里的知识内容的简单累加,而是基于逻辑规则的累加。

个体人的大多数认知来自人类认知空间里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教”的方式获得的。所以一般来说,获得的教育越多,个人的认知空间里的内容就越多,但是并不是说这个人的认知空间就越大。认知空间属于存放知识的立体空间。比如一个生物学博士的认知空间里,存放了很多关于生物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说在文学领域、哲学领域、数学领域同样有大量的知识,所以这个人的认知空间并不大,只是对该领域的认知很深,仍然“拘于虚也”。

“教”分为“言之教”和“不言之教”两种形式。在人类发明互联网之前,人们基本上是通过“言之教”的形式创建个人的认知空间,而当人们采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了人类的认知空间以后,“不言之教”开始成为了人们创建个人认知空间的主要形式,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摆脱了对特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依赖。

尽管无法考证《山海经》内容的真实性,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而现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但是它扩大了人类的认知空间,帮助后人摆脱“拘于虚”提供了参考依据,所以大多数真正有中华文化修养的人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不会轻易地否定,而是以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尊重。

中国古人采用“道、法、术”三层结构递归模式对宇宙事物进行分类描述,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的认知空间。这样就可以对无穷大的事物和无穷小的事物进行清晰明确的描述,比如在对术层面上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又可以划分为道、法、术三个层面的事物。

中华文化作为人类认知空间里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人类认知空间的顶点延申到了宇宙的逻辑原点。《道德经》里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明确地描述了宇宙事物的逻辑来源及生成方式。如果结合柏拉图三个世界理论,人类的认知空间已经来到了当前宇宙空间之外。

人的认知空间是依赖人的身体生命体而存在的事物,因此认知空间内的知识内容的积累依赖身体生命体的存在时间,寿命100年的人与寿命200年的人的认知空间是不同的,但是仍然“笃于时也”。

然而人类的认知空间是依赖人类生命体而存在的事物。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认知空间就会存在。人类属于社会生命体,是由属于生物生命体的人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在一起生命共同体,同样存在出生、成长、成熟、衰老的生命周期过程。人类的社会结构形式决定了人类生命力的活力,如同人身体生命体的活力由身体的全部系统共同组成的结构系统决定一样,不同空间区域的人构成人类社会生命体的不同功能组织器官,只有这些组织器官都具有活力,才能让人类社会生命体充满活力。如同人的身体生命体,每一个组织器官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成员。

尽管目前科学家对盖亚假说的争议很大,不过它使平日各自为政的科学家例如生物学家、 地球化学家、大气科学家等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生物与地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个深奥问题,意义深远。

中国古人采用“道、法、术”三级分类方式递归管理宇宙事物,比如在“道”层面再进行“道、法、术”子分类,在“术”层面再进行“道、法、术”子分类,直到所研究的产品不能再进行分割为止。这种描述宇宙事物的形式类似现代数学里的TREE(TREE(3))形式,可以很方便地描述无限大的数字。从网上搜集的资料来看,中华文化的根源似乎来自7千年前伏羲的先天八卦,如果单纯地从数理逻辑上分析,这是一个数字运行系统,用具体的数字代表具体的物理事物,通过数字的运行规律来认识物理事物的运行规律,因此可以推测,在中国古人的认知空间里,或许已经认为宇宙内事物是可以采用数字来指代的。而这样的思想正是现代计算机逻辑世界里所采用的方法,计算机游戏世界里的事物的本质只是一个唯一的数字,比如ASCII里的十进制数字57代表符号事物“9”,ASCII里的数字65代表符号事物“A”,GBK编码10进制数字54992代表符号事物“中”。

“道”层面的产品属于社会型产品,比如电子商务系统、EM258共享产品社会系统等;“法”层面的产品属于平台型产品,比如淘宝网、京东网等;术层面的产品属于工具型产品,比如淘宝网上店铺等。

在中国古人的认知空间里,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一个社会生命体,人与万物都是这个生命体的构成细胞。因此,中国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孟子·离娄上》里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描述了天下、国、家、个人之间的空间层次结构关系。

7、土地与财富能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了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观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确定了逻辑世界里财富的逻辑根源。是经济学其它命题的起点,属于最初始的公理,这个命题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不过,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的错误理论观点时又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相同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到的结论可能相差很大。如果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结论是一致的、清晰的,但是如果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结论大多数的时候是不明确的、多样的。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科技文明的层次不够,如果再上升一个层次,自然科学分支和社会科学分支就会汇集在一起,成为人类知识结构体系的同一个结点位置。

财富的本质因素是财富能量,并不是财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粮食、矿石或者手机产品,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财富的大小是由产品所存储的财富能量决定的,而财富能量是通过产品的结构存储的,经济学家把具有应用目的的产品结构形态定义为产品的使用价值,把结构创建的空间里容纳的财富能量定义为产品的交换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马克思还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给予商品购买者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交换的量)。

创造财富能量需要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储存财富能量的载体,二是劳动力。其实这两个因素也是自然界创建一切具有应用目的的能量需要的基本要素,即载体和力。

土地是逻辑世界的特殊存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存在载体。经济学家所说的土地是指物理土地——由物质事物构成的土地。这是因为当前的主流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是物质,对应的土地就是物质土地。即便是科学家所假设存在的平行宇宙,其本原也是物质。

不过云计算革命正在改变人们的世界观,网络空间的出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类型基质构成的逻辑世界,一个由信息构成的独立的逻辑世界。

信息世界已经成为了不需要采用逻辑形式证明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人类目前只是把信息事物作为物理世界的产品工具,并不认为信息产品是物理世界之外的信息世界里的事物,但是存在一个基本的事实,信息产品不受物理世界自然规律的约束。

作为与物理世界平等的逻辑世界,信息世界同样存在土地。与物理世界的由物质事物构成的物理土地一样,由信息事物构成信息土地同样是信息世界里的“财富之母”。

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公司聚集财富的能力,但是并不知道获得这种强大能力的本质原因。谷歌、淘宝等互联网公司的财富的真正来源是信息土地,也就是他们把大量的信息事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信息事物存在的载体,即信息土地。苹果公司的财富的真正来源同样也是信息土地上的信息产品,并不是由物质构成的硬件产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从信息土地上创造财富能量的时代。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土地这个概念,也没有掌握从信息土地上获得财富能量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人类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从物理土地上获得财富能量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如果按照柏拉图三个世界的理论模型,假设在递归创建逻辑世界的过程中,逻辑规则遵循真子集传递模式,那么就可以把马克思研究物理土地得到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到信息土地。

8、EM258信息土地如何创造财富能量

网络空间是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活空间,包含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两部分。信息世界是创建者按照自己的应用目的在信息空间里创建的逻辑世界,由于不同的创建者的应用目的不同,因此在信息空间里存在大量不同的信息世界,每个信息世界形成了一个独立、封闭、不可分割、自足的子信息空间。每个信息世界里的全部信息事物的集合就是该信息空间里的信息土地。由于这些子信息空间的应用目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连接关系,因此这些子信息空间是孤立的。由于信息土地是信息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些信息土地也是孤立存在的。

由于物联网技术比较低级的原因,当前网络空间的主体是信息空间,而在信息空间里,存在的是孤立的子信息空间,比如谷歌、FACEBOOK、淘宝、腾讯等大量的网站,物理世界里的人们采用网站的形式控制和管理信息世界里信息事物及信息逻辑行为。

EM258信息世界是乾坤化物公司在网络空间里创建的信息世界。与当前在网络空间里存在的其它的信息世界的不同是:EM258信息世界是一个类似佛世界的由大量子世界构成的集合体。创建子世界的空间结构模型参考了佛世界结构,创建子世界里信息事物的方式参考柏拉图三个世界模型的摹本理论,而逻辑世界里基本能量的创建方式将参考圣经里创建光的模式,采用势能模式创建EM258信息世界里的能量系统。

EM258信息土地上创建财富能量的方式与人们在物理土地上创建财富能量的逻辑过程类似,同样符合“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规律。事实上EM258信息空间是对应的物理空间的摹本,因此不仅信息事物是物理事物的摹本,信息事物的逻辑行为也是对应的物理事物的逻辑行为的摹本。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摹本不是复制或者模仿,不是形式上的相同,而是知识性上的相同。

信息产品是信息财富的存在形式,人们发布的信息就是简单的物化产品。

EM258信息世界里,村级信息土地的管理者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凝结了发布人劳动力的信息产品,尽管由劳动力所转换的财富能量很小,但是当把村里的大量物质事情以创建摹本的形式变成信息事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信息土地时,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携带原始财富能量的物化劳动。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信息土地进行劳动,创造更多的信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