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统计构想(0218)


中国梦的统计构想

(本文载邵阳日报2019年2月18日第五版)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用脚走,用眼看,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中国梦”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一)指标个数设计

强盛中国,指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要牢牢把握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经济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财政总收入、工业化(工业增加值/GDP)、信息化、城镇化(城镇人口/总人口)、农业现代化。

文明中国,包括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政治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在文化建设方面。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标包括:专职律师人数、民主党派人数、宗教信仰人数、民意调查满意度、文化文化产业占比(产业增加值/GDP)。

和谐中国,指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可以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劳有所得可以用“人均收入”、病有所医可以用“卫生技术人员”、老有所养可以用“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住有所居可以用“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表示。

美丽中国,指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污水处理率。

     (二)指标选取

选取原则

1、全面性:指标体系的遴选和确定应当全面考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各个方面的内容。

2、客观性:实现中国梦是2050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总体小康则是发展的基础,是奋斗的起点。在选择监测指标时,既要兼顾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它们不同的内涵。

3、可操作性:为了使中国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分析,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片面地追求理论层次上的完美。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1、依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提出GDP翻二番,而十七大提出更高要求:人均GDP翻二番。在此基础上, 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依据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体上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到2050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体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可以把这些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作为确定实现中国梦标准值的参考依据。

3、整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各个指标之间是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可以根据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其标准值。

(三)中国梦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分为4大类15个指标。权重设计为: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占比分别为:40%30%20%10%

 

 

作者:邵阳市统计局  童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