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劫?!如今说起春节,总有万般说不出的滋味浮上心头——或许你大爷依然是你大爷,但春节真的已经不是你记忆中小时候的春节了!
想想就能感受到那个年代,过年“吃口好的”对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多重要!
如果非要刻舟求剑,逼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过以前那种“胡吃海塞、尬聊攀比”的春节,那春节,就真的成为“春劫”了!
那春节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该怎么过,才能让大家真正实现“阖家欢乐,万事如意”呢?
首先,我们看看春节的来历: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1]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显然,春节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年是辞旧迎新,总结上一年,规划下一年的重要时刻,大吃大喝和穿新衣只是表象,其根本价值是晚辈向长辈拜年,请其指点新年的安排和打算;长辈发红包给小辈,寓意着新年的期许和祝愿!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下之所以把春节过成了“春劫”,或许错不在春节本身,而是歪嘴和尚把一本好经给念歪了呢!?
当人们需求发生了如此重大升级的时期,春节却几十年如一日,期望用“一台晚会+好吃好喝+聚会攀比”来满足所有人的多样化需求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更何况,失掉了春节本身所具备的“尊老爱幼、规划传承”内在价值,只是一味强调“吃喝玩乐,肆意享受”的感官体验,全社会过着“暴发户”的年,舍本逐末,充斥着一种“上下其手,各种咯吱,却依然尴尬笑不出的勉强”!
当然,春节的“供给侧改革”跟不上人们需求的急剧升级,跟这些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关,也跟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问题、不断改善和优化,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让每家每户每个人发自内心衷心期待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