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漫谈
郭向阳 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五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龙是一种境界,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孔子当盛赞老子犹龙,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据《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之所以认为老子犹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不可以控制,不可以拘押的神秘人物,正是说明了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秘伟大存在,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广为流传,也说明了龙文化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千百年来,在中国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例如: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龙文化。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因为相信龙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许多现代人也喜爱用龙作为装饰物或摆设。如果住宅的外环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厅摆放龙的塑像,作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围环境和室内环境不够藏风聚气,也可运用龙的塑像或图案使室内形成良好的气场。在堪舆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中,青龙是东方的代表,所以龙的塑像适宜摆放在东方;龙又与水密切相关,北方属水,所以龙的塑像也适宜摆放在北方。
龙文化在中国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延伸,即便的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龙文化从未消失。那么关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到底是什么呢,龙文化对中华民族有何特殊意义呢?
龙文化具有很强烈的创新精神。“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建设美好社会汇聚磅礴动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与思想内涵,其本质是求新求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是求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求变。创新精神是人们对创新活动所持有的价值理念,是求新求变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是由许多部落融合,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多民族的融合共同塑造出吐故纳新、开放包容的文明气度,从汉唐盛世不断开辟的古代丝绸之路,到洋务运动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再到新时代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皆是如此。中华民族素有“夺天工而开物”的传统,几千年前就掌握了取火、制陶、冶炼、铸造等技术,发明了各种生产生活器具,也制定了历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中华民族创新精神是基于一种优患意识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
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精神,包容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龙文化具有很强大的独立精神与进取精神。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文化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仁德、智慧屹立于世界之林,龙文化精武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亦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以古鉴今,以德论武,通过多形态、多途径来传播龙文化的精髓之中的精武精神,弘扬中华魂,为国人乃至全球呈现人类文明、文化精粹和中华武学的饕餮盛宴--精武精神不光是一个修正己心的武术理念,更是一个促进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的大世界理念。龙文化精武精神是中华武学之精神的重要内核,其深远影响力无处不在,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与武者如影随形,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力量,是将华夏武学发扬光大的重要元素之一。发扬光大龙文化精武精神,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凝聚华人力量,发扬和平世界精神,让世界感知中国,让中国感染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践行中国梦,让富有朝气与活力的精武之道成为文明延续与壮大的原动力,让其成为民族同胞体魄与灵魂觉醒的重要一环,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参与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创辉煌的伟大使命中来。宣传龙文化精武精神,不光是为了为了带动一批有志之士的参与,也不仅仅是为了完善青少年的成长建设,更是为了所有人的精神发展。宣扬精武精神,不是指针对于部分人群的,而是针对于普惠大众的,在学习武术,修身健体的过程中,学习怎样拥有柔韧的意志,智慧的法则,从而以更坚强智慧和开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波澜,以更强健更具有原动力的体魄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所有人的精神层次,肉体层次,工作学习层次,将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在中国,龙文化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有龙抬头节习俗,带有“龙”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国各地,龙也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 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国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其中确实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如祭龙求雨、祭龙求子、祭龙求平安和“真龙天子”等观念,应予以抛弃。但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舞龙灯、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在当代,还应当发挥龙文化的凝聚作用。龙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几乎是同步的。
在历史上,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传和弘扬龙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