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历来是农民造反坐天下,而文人书生反而处于辅佐安邦之位。而当代,文人书生与历史的文人仕族阶层,正好相反,彼此职能与关系在混淆。具体说,地位职责与关系与历史调换了位置,即,当代,文人书生想谋势谋天下坐天下的多,而农民谋生计,谋商业,谋富贵的多,谋权贵的反而不多。…这是我国历史农民基于大自然文化传统,最质朴的生存观,文明观与发展观。是一种最基础的文明秩序。
封建历史中,一些农民造反坐天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杀戮有功之臣。因而,比较之下,文人仕胄的理想则为社会认同,广为传颂,有时供奉于庙堂。而当代文人得权势,第一件事也是杀戮功臣。这一点相同。但是,彼此的信仰却正相反,位置调换了个。当代文人供奉庙堂的却不是民间百姓们庙宇供奉的治国忠信之臣,如关羽项羽等,而是封建历史上杀戮功臣,或造反坐天下的枭雄,如农民首领刘邦,朱元璋,流放功臣的秦始皇,…。其中有什么性质与内在的差别?对世俗影响几何?有…。
二、
历史与当代,不同阶层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如:信仰差异,追求的差异,彼此身份认同的差异,对彼此地位更迭的期望与实现方式上的差异,等等。主要集中体现在封建历史文化流传于民间世俗形成的阶层关系文化,等级关系文化,等。它起于封建统治文化关系中的阶级差异及诉求,如,范进中举,阶级地位的变更,而乐极而悲。同样,文化落差亦直接体现等级诉求的庸俗化在人性欲望层级的变现上。如,西周最后的君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红颜祸水,又很不要脸地让褒姒背负历史骂名。
因而,终究当代各层级贪官污吏或混官的存在,在于诉求所展示的文化及其意义内涵的差异。如,小农意识为代表的追求权贵的造命群体所拥有的普遍底色,这种底色虽然通过体制可达,但其内涵上的差别却非现代教育量产模式可达,这是一种孕化觉悟启迪的内涵文化…。作为一种机制空白,其体现为心灵羁掣与遮蔽下文化层级上的局限。其中包括:追求强权利益,钱色位主导的权力文化等,是封建糟粕中由历史坐天下文化下而来的底层世俗追求权贵与等级文化的基本壇变基因。这种文化由于这种或那种历史不可迁改的惯性原因,历次历史及至历史变革与革命,并未提供文化于阶层断层中弥补的契机,或在客观历史迁变中屡次失去文明进步中在社会阶层与社会秩序中完成改造的机会。其有哪些现象与破坏性?实际上,文化阶层的文化行为,其本质归咎于人性的文化差异问题。史书记载一则例子。
《北史》载:燕荣,隋代酷吏。华阴弘农人也,有武艺为官参与帝征北齐,官至高吏。本性严酷,常鞭打左右。血流满地,其视若无为常,吃喝无事。一次,其带领部属出巡,见路边荆棘适合做刑具折磨人,令取来并以属下试验。受刑之人不堪折磨,求饶曰:其本无犯错。燕荣答曰:以后有罪,可以免打抵偿。…
后该属下犯过失,求饶曰:前日被打,被允许有罪宽宥(宽仁)。燕荣大笑:无过失尚且挨打,况今犯错乎…。复鞭打至极…。
“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
译文:燕荣每次巡视幽州境内,听说官吏百姓妻女长得美丽,就会住在那家将女子奸污。贪酷暴虐放纵任意,日甚一日。当时,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害怕为燕荣权力的放纵所侮辱,坚决推辞。隋文帝知悉,敕书燕荣曰:元弘嗣如果犯下鞭打十下以上的罪行,也要上奏我知道。于是燕荣派元弘嗣监管粮食缴纳,但是,如果粮食里发现一粒秕子(糠皮)沙粒,每日就要被鞭打,但每次却恰好鞭打不到十下。一年年,元弘嗣度日如年。一介文人,其于燕荣自然无好颜逢迎。燕荣将元逮捕入狱,寒冻日晒,禁食暴体,犹如圈拟屠宰之牲畜。饥饿时,…元弘嗣抽出衣服里棉絮充饥,终死。隋文帝将燕荣召回京城,赐死。赐死前,有预示,燕荣居室有蛆虫无故于地中钻出,后燕荣死于蛆虫之地。”
追求权贵的小农,有两部分,一部分承接了大自然文化,血液里埋藏了大地之德;一部分人弥补了历史文人体长的精神之德。这两者于历朝历代的各层级体制内居少数群体。而于当代,受现代教育体制机制空白的影响,仍拥有不低的比重,骨子里为坐天下思维的小农造命思想。这类充塞体制的群体,本质上依然为封建社会寻求权贵造命谋天下的封建小农阶层。表现为,所秉持的文化价值与行为准则依然遵循,诸如,封建落后的等级观,天下轮流坐的造命观,封建习俗与乡里的攀比文化、衣锦文化,耀祖文化,追求个人地位的鸡犬升天观,权力等级的欺凌文化,地位显赫的炫耀文化等,作为人生追求。以权造命,以坐天下改命,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视生灵之命轻如鸿毛,以此得一人之大命。…。
…由于在漫长的2000年封建历史中,中国以“境界”心性”“视界”“觉悟”等为人文核心特点的文化成就,受到个体差异与群体阶层关系中天赋的影响,即便受众广泛亦难以普及,成就仍然寓于少量代表性群体或阶层传承,并独立存在与发展。这种受天赋基因影响与生长环境启发的感性的觉悟,于社会人文思想的普及与提升受到相当有大的限制。它使百家思想与人文修性的普及受限,其对社会文化行为变革的影响是非常缺乏效率的。它的流传一直在较窄的范围内,并局限于文人仕族间传递、发展于变迁。
而这种变迁中的思想在入世方式上,不同于小农意识中的追求权贵等级观,造命观与坐天下观。在这个角度,它则以完善并缓和封建统治阶级与基层百姓的矛盾为目的。以履行文人辅世救世的职责与渡生的使命为体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经历了几个阶段后,无论于唐宋或元明,无论儒家或墨法入朝,皆受本土道家及佛家本土化影响,修心利世主张的指导,至始终谨守于尘世辅佐社稷封建王权,安众生,求大同。他们关心权利,是因为心系苍生,但主张顺天道,如,它主张社会一切结构秩序与行为,以”心”为出发点,只是借助权利来造民生社稷之大命,如,帝王以百姓心为心。
历史上的文人仕胄追求什么?心灵般若的大自在,入世后的世间大同与国泰民安!同以追求权贵坐天下的封建小农思想相较,前者则处于服从人文精神意义上的大格局的追求。而同后者的造命观相较,后者是缺乏精神内涵的。即便处于附属及辅助地位,无疑使生命缺乏了“美”境界与内涵。
…世俗文化在封建社会如轨道交通准时上下客般更迭的历史中,如地铁一样准时。不同阶层间的文化追求的差异,亦就又如发射的火箭与深潜的潜水艇一样,抑制不住地出离了个人命运的轨道,一些人在追求造命中上下跳跃。它导致人文与阶级人性于阶层转换间的差异与断层,但却成为恒久难表的世俗常态与民间改命造命的习俗与惯性。因而,封建社会文化所遗留的官文化,这种残余糟粕,却始终繁昌不灭。根源于封建社会这种延续下来的曾经夕阳几度,亦然抱有投机人生的利益观,因而在这种阶层变迁中,文化与观念的断层复现。在历史的重复导演中,这种希求形成第三种文化,伪文化,酱缸文化,牢固地根植于阶层壇变历程中。如,在西方社会的阶层变迁中,欧洲封建地主阶层,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家,掌权者,却极度热衷于皇室贵族的册封。即,有了钱,里子与面子,包装一下,再穿戴一新。这是种伪文化、伪贵族。因为,骨头与血液里仍然是地主。如同现代之中国出现的贪官污吏,有了权力,再包装一下里子与面子,加上一套西装,盛装打扮一番,是真是伪,就说不清了。因为,从造命与权贵追求上,似乎代表拉开了阶层差别。有了权贵,有了阶层,且面子里子都不能缺。
…这个文化断层决定体制权利与职能的目标实现与绩效。反应于治国与为政,这种文化断层的落差,又是始终成为了文学史学家,笔耕中,恒久难缠,却难以跨越的几处文学兴叹。它是世俗励志文化中的庸俗化,以及垃圾汇流之地。这种载于身份逆袭,权贵政史或类似官文化中的素材,以文学戏曲艺术形式,题材不断丰富,对现代官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出了大批文化与艺术垃圾,并制造新的文化垃圾阶层,以及他们的追随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俗民生民德,在到官德的迁演中,文化传承受到局限。它兴盛于文人仕胄及墨客雅士的小圈子中,并于历史诸多阶段,曾不断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权贵文化受到封建制度变迁的安排及阶层关系的兴衰传递,直接指导了民间权贵文化,等级与阶层造命等文化的普及与传颂,它成为更为普及的励志文化。因而,世俗文明于进步脉络中,未能沿着最古朴的大自然文化传统完成文化断代的弥补,代沟的合理迁移,在体制与机制中提升与变革。因为,历史各阶段受人文认识及其性质约束的掣酷,与调节环境机制与手段的缺位,一直延续至今。
实际,在中国历代所有的历史变迁中,它一直于民族危难时刻,撑起中国文化精神,指导世俗文化的精神守正,使社稷历史无论如何更迭,仍使国运弥久不败;历史无论由造反、造命改命或坐天下文化主导,还是世俗的底层文化自然迁变。始终处于历史更迭,阶层换位,文化落差亦或是阶级固化,乃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历史仍然主要体现在造命文化与文人仕胄的入世辅佐文化之间的调和与必要时的指导性作用。历史上,仍然延续了一小部分文人胄仕及笔墨雅士群体,如,李白、白居易韩愈苏轼;王阳明,朱熹,柳宗元,王安石,程颐,王守仁,以及儒道释诸子百家,在续写这部分精神对世俗文化的启发,在文明与野蛮交替间,诉说一种理想。……由于中国历史人文能够超然而独立地存在与承傳,他们于历史长河更迭中依然自我孕育,自我繁荣,自我演化。但是,文化于一个稳定发展的社稷种,在非制度化社会结构与秩序间,亦然没能彻底影响非正式群体及各阶层间的关系,形成文化弥合的机制。这是历史上的遗憾。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阶层之间存在一部分人,在这个空白未能填补之下,彼此间调换了位置后,一部分成为了各阶层的权贵,而绝大部分在现代教育的量产体制下,成为了伪文人伪书生及伪知识分子。如,当代大多寻求权贵地位及等级阶层的所谓文人书生,其本质上更多地藏有历史上造反坐天下这部分农民阶层的思维模式,当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些全部或部分承接了封建传统于底层民间流传的等级文化,以及追求权贵造命的价值观。这部分权贵是以文人外衣为手段出现的伪文人伪知识分子阶层,并非历史安邦治国的文人为代表性群体范畴。彼此最大的差异在于,这些人隔绝了历史文化传承中使命文化与入世的精神内涵。这种“美”的体验与精神的厚度,似乎永远存在于一小部分群体。
因而,追求权贵的群体,骨子里依然为封建社会寻求坐天下的小农的理想与抱负。一种现代教育如果不能秉承历史文人安邦治国之志的报国之才,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一种教育,始终受格局视野心胸及抱负或眼界限制,依然会难以消除权力所带来的盛气,欺压与潜规则种充满的戾气与人性缺失下的野心。如果,抱负集于一己之私,国之患,民之患也。
曾有撰文流传,意识到这个问题。文章曰:现时之中国知识界,绝大部分为伪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或真文人,什么样?为历史上的百姓供奉于庙堂的文人是也。它代表了民间百姓源于对社会美好文化内涵的真实诉求,世代流传。更体现百姓对拥有内涵文化的认同感,对高尚社会的憧憬,对社会人文意识导向,社会文明进展方向,以及生存安全感与神圣感的理想追求……。
中国体制中的很多问题,根源是多元化的,很多制度解决不了。如何识别与弥补这种断层,需要在众多领域的机制与原则上提高这种觉识的认识。
我们回到主题。各阶层充斥的不是真文人与知识分子,为封建历史那部分杀戮功臣造反坐天下的农民阶层。有什么后患吗?
曾与同事聊,中国各阶层主要问题是封建官文化,本质为充斥等级观下小农意识寻求坐天下求权贵的文化,因而体制内会充满对立、潜规则、戾气、内耗与低效。这是中国封建传统官场的糟粕的延续。体制如何一直是创新的,有生命力的,具有创造性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教育结合,德法兼治,。。。
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体制问题,更是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扬弃问题。…
三、
中国在经过艰难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后,完成了身份与权利的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机会与发展权利平等的同时,注重了遏制并打击行政权力、资本特权,权利垄断,权利控制,以及导致的各类特权及腐败。…通过法制与行政,平等,在历史各阶层中的固化基础被打破。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源于封建社会及殖民地半殖民过渡而来时的遗留,身份与权利带来平等的同时,社会的文化素质、教养及礼仪、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不均衡与不平等,未获得充分考量及完善。尤其处于极度不均衡阶段,导致诸多与当前阶段秩序与规范脱轨的事件会集中发生。这是一种由人性文化等差异伴生的一种社会隐形危机。…
教育的各个阶段一直未能弥合这种性质与表现形式的差异,在社会危机中导致鸿沟愈来愈大。
昨日,看到央视吟唱传统节目,看得入迷,获得的启发性很大。这类阳春白雪性质的创新节目竟然结合现代元素融入生活,无差别地融入不同文化的各阶层群体的每个人,引起共鸣。它提示一种关系,这个关系的进一步解释需要突破传统阶层论。或能更好地与当前阶段社会秩序中的传统因素相结合。从而有效弥合这种差异。
摆脱阶层关系论秩序与结构,人文素养作为人文价值意义及行为的驱动因素,仍然需要旧话重提。因为,这个主导行为秩序治理的非组织因素,差异是可以弥合的。差异的形成,有三:一曰,家庭文化传统。来源于各庶户祖先世代对历史人文及风俗习惯的阅历感悟,以及从中形成的家风传递。渊源多来自地方传统故事,神话,戏曲,习俗,说唱,以及传统宗教信用;二曰:区域公秩良俗。包括,源于影响范围大小不一的历史文化,不同人文流派成因以及其对地方乃至全国执政者的制度规范的影响。同时,亦有,不同区域民族在宗教信仰差异中形成的民俗文化及行为准则,特别是其对行为规范礼仪及刑罚在处理私欲与公秩,权利与义利,礼仪与良俗,个人与集体,以及行为规范与社会秩序后果,公众戒律与治理典范及良俗关系等方面,彼此密切渗透交融,而自成体系。亦包括地方志中记载的优秀历史事件,天文人文,以及人物荣誉及历史作用。特别是一些方面对社会进步起到的作用。在历史上,一些相对古老的区域或者族群,通过族群祭祀礼仪程序或通过家族元老会等,来强化一种涉及公权力或以私利占据公利益等,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类似重大事件需要沟通天地的方式决策。…三曰,如英国历史流传下来的贵族,这类阶层的人文素养教育自出生时即已开始。主要包括社会责任,礼仪,历史人文,天文地理,艺术,逻辑学及法制等。……于三类各自历史进程中的正常权利形成的壇变看,前两类所规范的内容,其核心同第三类的社会责任核心等同,差异则在于其不具备任何阶级传承及特权。它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层差异在秩序中难以协调的,因而,需要作为一项国策来抓。,其本质则在于如何在行为关系上弥合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行为差异,道德伦理及人文传承的断层,它是社会秩序与危机应对中本质性的核心部分。
…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市场在摆脱人文因素后,它使得不同的行为间的不平等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我们在没有任何人文传统传承,及至断层存在情况下,综合培育的教育准备缺位下,失去了诸多充分应对的准备。这个历史断层,往往造就在缺乏历史人文熏染的准备下,市侩阶层,投机阶层或处于断层爆发的集中地及城乡结合部的部分,形成一种反向的文化,甚至结合权利,形成主导性趋势。,,
…教育机会的差异化平等,存在历史传递的不均衡,有时亦导向基于这种不平等及极端性的文化及素养差异的产生。当然,这是教育一直未能密切跟上并加以中和的问题。…特别是,在配合身份与权利的市场行为平等诉求下,进一步使行为内涵与意义上形成实质不平等,直接启发了热衷于追求获得权力与地位的伪知识分子的产生。因而,社会充溢于这些假货水货时,衍生了错综复杂的伴生物。他们善于表演,骨子嗜血,这是道路的曲折还是历史断层的回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