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农业公园


 

  解读国家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 的背景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公园城市”的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 “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公园城市”无疑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建设高度重视。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迅猛,城市空间发展诉求强烈,生态空间侵占现象普遍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二是城市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城市绿地总量仍然不足,生态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类型、品质、特色仍然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城市自然文化风貌特色趋弱: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破坏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城区风貌的问题,千城一面的现象突出。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带动不足,多数地区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各类设施建设滞后,传统文化逐步消亡。

  因此,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亟待升级转型,从以规模扩张、经济增长为主,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城乡协调和优化提升为主转型,亟待推进“治病健体”和“转型升级”两大主要任务。

  “公园城市”是将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这一理念和模式着力通过对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的布局优化、扩容提质和内涵升级,改善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服务品质和均等化水平,建设全面公园化的城市景观风貌,用以优化城乡关系、完善城市格局、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以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一、国家农业公园定义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它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内容。

  国家农业公园是一种将城市元素与农业元素有机结合的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集生态、绿色、人文、产业等特征于一体的以农业为主题的都市公园。城市农业公园是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宜农区,通过将农业生物及其生长环境、农业产品及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塑造成生物景观、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和文化景观,在进行农业产品和农业景观生产的同时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城市农业园林。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与休闲、度假、游憩、康养、研学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作为“农业+旅游”的创新模式,国家农业公园的建立,需在在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建设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与乡村旅游品牌,建立健全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国家农业公园在展示乡村风貌、凸显乡村文化特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在规划建设面积上,国家农业公园一般规模较大,少则上千亩,多则上万亩,甚至更多者以平方公里来计数。

  国家农业公园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未知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其必须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一个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国家农业公园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园,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公园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差异:一是主体不同,原来乡村旅游依靠农民,现在依靠企业;二是以消费为带动的农业增长的方式,“根据城里人的消费需求来定制农业生产”。“整个乡村就是 “大菜园、大花园、大乐园、大公园”。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大棚设施、有水景……,一切这些东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产要素来组织的”。

  国家农业公园基本要求

  1、生态美是硬指标

  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生态美是硬指标。与一般的公园不同,国家农业公园以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为园区,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了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根据农业部相关标准制定的《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其中乡村风景美丽要求有田园、地貌、水系和社区美景;生态环境要求社区、产业区、旅游服务提供区都要优化。

  2、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除了生态美,国家农业公园还是一个联动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集群。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报告(2016)》指出,中国农业公园是在农业园区、科技园区、观光园区的基础之上,融合农业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与传统民俗、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休闲旅游发展新业态。

  与一般的农业生产不同,农业公园的生产是在一个高标准的公园中进行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出售公园的产品或产品经营权来获取收益。

  3、农业+旅游特色鲜明

  根据规定,申报国家农业公园必须具有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等设施;具有特色鲜明、美誉度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国家农业公园既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与路径,又在顺应时代潮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得益彰、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作出带有共性的、示范意义的探索。但是,国家农业公园在我国刚刚起步,有很多未知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

  国家农业公园四大特征

  1、主题化

  成功的国家农业公园一定会有鲜明独特的主题。一个好的主题可以吸引游客,提升园区的魅力和形象,提高园区的盈利能力。

  在主题化方面做得较好的是日本的江永崎农业公园——南瓜森林。南瓜森林远离大小城镇,四面全是山林野地,空气中透着草木的气息。农业公园内,黄灿灿的油菜园、古老的风车、优美的欧洲民乐合奏出南欧风情曲,处处都弥漫着浓郁的南欧田园风情,使人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当人们尽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游览过南欧田园主题的农业公园后,还可以到园内的西式食品教室,在老师的指点之下学个一招半式。

  我国香港的Hellokitty农庄,在园区内植入Hellokitty主题,并让这个主题弥散在每一处细节,通过这个主题来吸引孩子,再围绕孩子设计一系列项目,最终提高了盈利能力。

  2、景观化

  国家农业公园的景观化,主要是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创意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美丽的大地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这种创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花卉打造壮丽的花田景观,一种是在农田打造艺术图案。

  花田景观的代表是荷兰的春季花海和法国的薰衣草花海。荷兰的花卉种植面积大,素有“欧洲花园”和“鲜花之国”之美誉。每年春季各色鲜花盛开,大地被鲜花覆盖,花田犹如一幅色彩缤纷的大拼图,又宛若满载水彩的调色板,十分壮观和美丽。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打造出令人震撼的田园美景,营造出“花的海洋,香的世界”,薰衣草盛开时节,整齐的花垄伴随着山坡地高低起伏,点缀着树木、房屋,呈现出优美的画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农田艺术图案的代表是英国的麦田怪圈、日本的稻田艺术和美国的玉米迷宫。英国人就是利用了麦田怪圈的神秘感,人为创造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麦田怪圈,吸引游客参观。日本的稻田艺术是通过插播、套种等方式,使稻田在大地上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作物成长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四时风景各不同”的景观。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大,有自然条件优越的玉米生产带。在种植玉米之前,先设计一个迷宫图案,按图种植玉米;待玉米长成后,就成了一个玉米迷宫,供游客娱乐参与。这些精心设计制作的迷宫让无数人晕头转向,但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

  3、公园化

  国家农业公园,其实就是按照公园的空间布局和经营思路,以特定农业主题和农业文化为基础打造的特色体验空间。它使游客获得一气呵成的游览经历,兼有休闲娱乐和教育普及的双重功能。

  国外农业主题公园最著名的当数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库肯霍夫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主题公园,公园内郁金香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称世界之最。每到三四月鲜花盛开的季节,这里都将举行为期8周左右的花展,公园内除了大片的花海之外,展馆内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花展、花卉的栽培示范活动、插花艺术展等,更少不了绘画和摄影展。此外,还有特别为儿童设计的探险之旅、花园迷宫、牧场等活动。公园里当然也少不了郁金香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

  4、规模化

  国家农业公园规划建设面积较大,占地一般都在数千亩甚至数万亩。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一般采用一园制、多园区、多产品组合的模式。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项目规划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0万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共包含了10个功能分区,具有现代农业示范、现代种苗培育推广、农耕采摘体验、民风民俗体验、休闲养生度假等多项功能。是规模和体量较大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

  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村域经济主体、村民生活展现、服务设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规划设计协调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 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等十一大评价指数。

  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六要素

  一是具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等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二是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如: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三是具有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四是具有组织形式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五是具有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六是具有特色鲜明、传播力广、美誉度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二、国家农业公园评定标准

  农业部已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等十一大评价指数。

  (一)乡村风景美丽。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

  (二)农耕文化浓郁。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三)民俗风情独特。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外界口碑评价良好。

  (四)历史遗产有效传承。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健全,保护传承措施完善,保护传承效果良好,有相应的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

  (五)产业结构发展合理。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良好,农业产业(农林牧渔)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

  (六)生态环境优化。社区生态环境、产业区生态环境、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良好。

  (七)区内经济主体实力较强。经济组织形式先进、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管理模式健全、经济发展总量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八)区内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就业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子女入学率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水平。

  (九)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区内有较为完善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十)品牌形象塑造良好。有鲜明、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力广、美誉度强。

  (十一)规划设计协调。现有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农业公园各项标准要求。

  三、国家农业公园申报条件

  (一)与乡村、农业文化相关的风景、风物、风俗、风情,需具有吸引广大旅游休闲者的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二)产业结构中必须有农业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作为重要方面。

  (三)有对乡村实施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考量。

  (四)以村域范围为主体来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

  (五)尽力保留原农户、农民的人居原生态,农民生活情景应活化与融化在农业公园游览体系当中。

  (六)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

  四、国家农业公园申报程序

  (一)申报单位自愿报名,填写《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表格》,申报材料以报告的形式整理,并采用文字与图片的合理搭配方式,装订成册,以便专家评审。

  (二)县区旅游和农业部门根据申报单位上报材料,联合进行初审,并在申报表格填写推荐意见,形成推荐报告,分别报送市旅游和农业部门。每个县区限推荐1个单位。

  (三)市旅游和农业部门根据申报单位上报材料和县区旅游、农业部门的推荐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与调研,综合确定评定结果。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国家农业公园试点地点。对评定确定的候选地点按照《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进行指导完善,并上报省委农工办、省旅游局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同时上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申请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资格认定。

  五、国家农业公园七大发展类型国家农业公园大多是以县域为主,以农业景观、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拥有园林化的农业生态景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与旅游服务业深度融合,具有游憩、观赏、环境保护等公园一般属性的新型农业旅游园区。

  田园农业旅游型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民俗风情旅游型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农家乐旅游型

  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村落乡镇旅游型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型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科普教育旅游型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回归自然旅游型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六、农业公园运营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现有八大运营模式,旨在吸纳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在保证“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村、园共建”,包括村集体主导、公司制模式、“企业+农户”模式、“企业+村委会+农户”模式等等。

  农业公园全球案例

  日本神户市立农业公园

  日本神户市立农业公园占地200公顷。公园内建有葡萄酒专用葡萄园、神户葡萄酒加工厂、储藏馆及葡萄酒展示馆,还有农户和学生培训设施、实习体验馆、体验农场、温室、烧炭窑、陶艺工坊、西餐馆、烤肉场、运动广场等。

  农业公园以葡萄、葡萄酒、美食及农村风光为主要吸引物,年吸引40多万参观者来园。参观者的70%左右利用西餐馆、烤肉广场、神户葡萄酒、神户牛肉等和饮食相关的葡萄酒城观光休闲项目。

  马来西亚沙巴农业公园

  马来西亚沙巴农业公园(Sabah Agriculture Park)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占地200公顷,是一个以园艺为主,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综合型农业公园。

  公园内建有原生兰花中心、农作物博物馆、植物观赏园、植物进化与适应植物花园、农业技术示范园、蜂中心和博物馆、动物园以及其他休闲娱乐设施等。公园最大的特色是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公园拥有一千五百多种兰花,是东南亚种类最齐全的兰花中心。

  国家农业公园盈利模式初探

  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盈利点和盈利的商业模式。

  在此以我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为例,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初探,以期对未来各地国家农业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以“农旅整合,全域发展”的理念,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整体化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在融资模式、土地获取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引入各行各业资本,融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投融资方面,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主要采取政府投资、公园所在村集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如果条件成熟,下一步还可能上市融资。兰陵国家农业园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对土地进行整合,并对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建设,这种完备的经营环境,减少了经营承包商大量前期投入,对工商资本形成很大吸引,仅在农业方面,外来工商资本有近亿元之多,占了所有来农业公园投资的50%以上。

  二是,集体统一流转土地,保证了产业规模。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所在的代村,成立了山东新天地现代农业开发公司,从2005年起,就把全村2600亩耕地都流转到村集体所有;到2008年,又从相邻5个村流转过来7000多亩地,如今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亩的规模。农业部专家认为,代村独特的土地流转方式,是全国首个农业公园落户的重要条件。

  三是,分片设功能区,按产业链条招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设置了农耕文化、科技成果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苗木展示区、农耕采摘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等十大功能区。村里统一规划了“五区一网“,即“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商贸区、生态庭院区和绿化网,每块土地都有准确定位。农业公园通过承包租赁方式,引入蔬菜花卉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甚至种植养殖大户来建基地,盘活项目。但是种什么、养什么都要根据整个园区的规划来。

  蔡律综合  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