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你能战胜股市吗?


  刚刚过去的2018年无疑是近年来最难操作的一年。一方面是国内外政治因素越来越干预到市场的波动,令预测前景变得异常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美联储的加息与进一步缩表,全球流动性开始逐步趋紧,反应在价格上是波动性开始回归。

  2018年12月31日,很多人在朋友圈发文:2018年的熊市终于结束了。看起来颇有点带泪的苦笑感觉。

  在令人焦虑不安的2018年里,投资人经历了中美贸易争端、人民币波动、美联储鹰派加息、国际油价暴跌……原本以为可以在教育与医药领域获得一丝安慰,结果却没想到这两大板块最终也因为政策因素而哑然失守,成为众多机构逃不脱的“劫”。

  私下问了几个在业界做得比较好的基金经理,除了个别持续看空的笑到满脸是牙以外,其他大部分是负回报,最差的亏约15%,较好的也亏了2%。当然,也有少数人在2018年能扭转乾坤,并且实现正回报。

  问那些成功人士为什么能扭转劣势?原来技术分析帮了很大的忙,他们用严格的技术分析理论,避免了较大的业绩回撤,守住了正确的大方向。

  股民对技术分析并不陌生,但能正确使用技术分析的高手却不多,尤其是坊间不少技术分析师的解释与预测,由于没有严格遵守技术分析原理,因此常常被市场打脸,让那些崇尚价值投资的股民对技术分析产生了误解。

  进入2019年,虽然政策面的形势依旧扑朔迷离,但是技术图形的分析却依旧有效,可以作为一个很基础的投资分析工具。本文介绍一些高手技术分析师的经验之谈,帮大家厘清这一投资工具的误区。

  误区一:技术派是投机,价值投资才是正道

  参加过几次机构投资者的经验交流会,发现不少人把技术分析和价值投资人为地对立起来。由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很多人言必称“价值投资”,觉得基本面分析才是王道,而技术分析只不过是“短线投机”的工具。

  基本面分析对股票投资来说的确是很有用,特别是在做个股分析的时候颇有益处。但把它上升到“政治正确”的高度,就有点过了。事实上,不论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它们的最根本假设中都有一条:市场价格充分反应了所有的信息。

  这个前提条件说明什么呢?即不论价值投资的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派的图形分析,它们都很重视基本面对价格的影响。不同的是,价值投资者追求对这些基本因素的研究,然后来判断价格走向;而技术分析师则通过价格信号,间接地研究经济基础。他们认为,既然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那么就直接研究价格好了——请注意,这并不等于他们放弃了解背后的经济原因,只是他们是用价格来解读基本面,而不是反过来用基本面去引导自己的投资决策。

  举例来说,恒指在2018年2月初出现暴跌时,价值派可能会去研究暴跌的原因,比如贸易争端、经济下行、政治因素等,而技术派则会先采取行动,因为不管什么原因,价格已经告诉我们,这一轮升势已经告一段落了,投资者应该先落袋为安。然后技术派才会回头去看,价格暴跌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趋势不是向上时,死守所谓的价值投资,也容易陷入价值陷阱。关于这一点,很多知名的卖方研究员和经济学家都有指出过(只不过他们是用基本面因素的语言来解释,而不是用图形来提醒投资人)。对于这一点,本文不想再赘述展开,但是可以从逻辑上解释,为什么有些教条的价值投资者很容易陷入价值陷阱。

  这些股民错在两点:第一,认为所谓的“价值”就是重视低估值——实际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并不是死守低估值指标,特别是芒格成为他的合伙人之后,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中,更多地提升了高速健康增长在决策中的权重。

  其次,很多股民没有意识到,自己追求低估值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追求“均值回归”,即他们相信一个历史平均市盈率为17-18倍的股票,当它估值跌至只有7倍的时候,很可能会再次向17-18倍的平均值区间进发。有这种预期的人其实是在假设,这只股票的估值是呈正态分布的。即大部分时候,它的估值会在17-18倍市盈率区间波动,而不会偏离太远(统计学的话来说,在均值上下方的两个标准差以内),所以估值跌至7倍时,不久后会再回到17-18倍。

  遗憾的是,很多金融学教授都指出这种思维存在误区。许多金融学研究都表明,股价回报并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偏态分布。简单地说,某个股票可能大部分时间只是处于6-7倍的市盈率区间,但是由于某些个别月份出现投资者狂热,硬是把公司的估值拉升了许多,使得它的平均数变成了17-18倍的市盈率。

  试想一下,如果过于死板地遵守价值投资,当估值下行至6-7倍时,投资人误以为很快估值会回到17-18倍,但是实际上,他很可能要等上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假设这家公司届时还存在的话),这时候投资者就面临风险。

  误区二:高估技术图形的意义

  如果说上述第一类人是轻视了技术分析,第二类人则是过于依赖图形分析。这种技术派和第一种不同,他们过于相信自己对技术图形的判断,“言必称图形”,仿佛技术图形决定了下一步的价格走向。

  真正的技术分析高手从来不会对图形的判断有100%的信心。他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假设明天的价格走势并不能证实自己对图形的判断,那么今天应该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现实中,面对价格的下跌,价值投资者和技术派两者会表现出很不同的行为模式。价值投资者从股票内在价值去判断价格的下一步走向,而且带上了一个比较强烈的主观意志判断。当价值投资人说某个股票值得“买入并持有”的时候,他的潜台词是:这个股票从预期的未来一个时段来看,是会上涨的。

  而技术派则认为,价格已经充分反应了影响股票的所有因素:基础的、政治的、心理的或是其他方面的。所以这个股票现在“便宜有它的道理,贵也有它的道理”,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因素具体有哪些,所以要做的是,根据现有的技术图形,去判断它下一步最可能的走向。

  可以看到,技术分析师们并不靠自己的精明去征服市场,而是谦虚地让位于市场,让价格自己去揭示它的方向,他们要做的只是顺从市场的意志。而且,他们做的只是判断最大的可能性,意味着他们同时也要做好判断失误时的防范措施。

  在香港,真正的技术派交易员会花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再三确认市场的意志,然后才会顺势而为地采取行动。

  遗憾的是,很多自称技术派的分析员,把技术图当作会预测走向的水晶球,然后就教条地死守这个水晶球的结果,却没有根据新的信号去调整对图形的判断,因此常常被市场打脸。

  比如,当价格出现突破下跌通道的信号时,一些激进的技术派可能会认为已经出现了突破,建议加仓买入股票,而忘记了去“确认”技术图形这一重要步骤,更别说防范“假技术走势”(例如“假三角形”“假突破”“假探底”等)这种情况了。

  举个例子:恒生指数的价格在2018年10月出现持续下跌后突然反弹,但是仍然在下跌通道内,老练的技术派不会在这时候买入或是增加长仓,只是有可能会将前期的空仓平掉;更激进一些的,可能会在这里小幅加空仓。

  如果恒指继续反弹,上升到下跌通道的顶部时(例如2018年的11月中),技术派老手的建议会是:恒指既有可能出现突破,也有可能出现继续探底,所以还是不能加仓买入。

  接下来,可能也是最难判断的时候,就是当价格小幅突破了近期的下跌通道,并且升穿下跌通道的顶部的时候。这时候市场人士开始出现两种心态,一是认为恒指只是假突破,即将掉头向下(这部分人可能会指出,背后的逻辑是美联储加息提升了风险溢价,而中国宏观经济压力并未充分反映在恒指价格里);第二类投资者则认为恒指会实现突破,急剧反弹(这些人可能会说,基本面原因是贸易争端将会获得化解,中国经济将会强劲反弹)。

  去年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一位有经验的技术派老手建议:不要建立任何方向性的仓位,最好让你的交易员去度假。如果一定要买什么东西的话,不如就少量买入一些波幅吧(即买期权)。

  给出类似建议的往往是一些老资历的对冲基金经理。那些年青一些的基金经理更多倾向于单边操作。要么加大空仓(认为反弹见顶),要么加大好仓(认为真正的突破来临了)——其结果往往是面临较大风险,因为在波幅扩大的情况下,市场可能急剧上升然后急剧下跌,两边通杀!

  也正是因此,在技术分析领域,真正的高手很少有年轻人。在技术派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没能够从市场上存活下来(香港金融圈的淘汰异常残酷),而存活下来的老骨头,也不屑于到处去讲自己的观点。

  误区三:误判技术图形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错误,不仅初学技术分析的投资者容易犯这类错误,一些经常出现在电视和报章上的技术分析师也常常会犯这类错误。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技术分析的理解并不够深入。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的技术分析图形之后,以为自己看懂了图,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图形的定义,因为你要真正认清这是“三角形”还是一个“旗形”,抑或是其他图形,一定要通过多方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才行。

  和一些技术派老手们交流,他们指出一般投资者在使用技术分析时特别容易犯错的几个地方,这里提供几点常见的错误,算是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第一,忽略了时间的作用。老手们看图,喜欢从“月线图-周线图-日线图-小时图”看下来。在技术派理论中,长周期决定了短周期,所以,如果周线图显示出明显的向下趋势,而日线图出现反弹,那么最好不要急着下结论,认为形势可能很快扭转,而是要再观察一段时间。但如果投资者是短线操作,就要更重视短期的图形。比如交易员想在日内建仓,可能就得看看分钟图或是小时图,而不是看周线图。

  第二,忽略了图形的定义。大家常常看到技术分析师会提到支持线、管道线、头肩顶、头肩底、岛形反转……等概念。但不论是在媒体上,还是在讲座中,极少有技术分析师会向听众详细解释这些概念的定义,以及他们是如何判断的。

  事实上,在经典的技术分析中,这些技术图形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也有其可以使用的范围。对于技术分析老手来说,如果不符合这些概念的定义,即便价格走势图看上去像这种形态图,他们也不太会按这种技术图形来进行价格预测。

  第三,忽略了形态可能是“假象”或出现技术指标暂时失效的情况。做技术分析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走势图并没有完成,或是某些指标出现暂时失效的情况。

  比如股价上升趋势末端,突然出现形似头肩顶的形态时,就要特别小心。比较保守的投资人不会在右肩刚刚被跌穿的时候做空,而是在确认形成右肩的时候(价格通常会反弹到颈线后再下跌,这时才能确认右肩形成),大举做空。

  又比如一些常见的指标,往往在解读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像RSI指标,一般情况下,当它在70以上的时候,被认为是超买区。但是如果发现某股的RSI升至70后,就判断这股票将会很快出现下跌(趋势出现拐点)而建立空仓,那么很可能会损失惨重。因为从理论上来说,RSI还可以从70升至100,但即便它只升到80,对做空者来说,也会损失惨重。同样道理,当RSI跌至30以下的时候,也不能认为价格将会很快出现反弹而急忙入货,因为价格有可能还可以跌至20甚至更低,抑或在30左右徘徊一段时间。

  大家可能觉得技术分析员并不喜欢这些不确定的假象和信号指标,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一些老技术分析师并不讨厌这些假形态,因为这意味着市场还在继续前一种形态,甚至会出现变本加厉的情况,而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所以他们可以先人一步进行准备。比如,如果出现下跌趋势中的反弹,或是“假突破”的时候,有可能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做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