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城镇化是农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就近城镇化是未来农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如何推进农村振兴?具体的方式是什么?近年来各地已经提出了很多建言和措施,譬如,有的认为:开放城市退休的中产阶级到农村发展养老产业,可以实现养老与农村振兴互利共赢;有的认为:开放农村小产权房,资本下乡农村很快就会振兴。有的认为:给农村基层多派有知识的青年村官,他们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农村振兴才有活力;有的认为:鼓励在城打工有成就者回乡创业,让进城农民回归农村,他们知农爱农,知道农村怎么搞才能振兴;有的认为: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是根本,教育发展了农村自然振兴;有的认为:发展特色小镇,可以带动周边发展,促进农村振兴;有的认为:鼓励工商业反哺农业,国家多给农村发钱农民自然富就起来。有的认为:农村重走集体化的路子;等等。

  以上这些措施,大都是农村已经实行过的老办法,但对农村振兴来讲,条件千差万别,受制约的因素太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措施,仍然解决不了农村长期振兴发展的根本问题。

 

  那么,有没有比较合乎现实的农村振兴路子呢?

     

  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借此推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之一,有利于振兴乡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驱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目前就近城镇化出现了一系列向好的势头,值得因势利导,令人期待。但从长期跟踪调研看,当前还有不少理念误区、体制机制障碍、现实困难,制约、阻碍就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破解。(参考资料 半月谈)

  一、扭转“重城轻镇”的片面发展格局

  县城膨胀发展,挤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这是当前就近城镇化面临的严峻难题。

  2000年之际,政府倡导大力发展县城,做强县城。那时县城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土地和地产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很多县忽视了小城镇发展,而是把投入和公共设施配套集中在县城城区,迅猛推进房地产建设。

  专家和民众同时都在感叹:用钱堆砌成的城市和县城,大饼越摊越大,拥挤不堪,已难以承载文明宜居发展的重托。

 

 

 

 

  “城肿镇衰”现象由此不断加剧,撕裂了城乡发展。乡村学校“空巢”冷冷清清,县城学校“大班额”人满为患,就是一个缩影。急剧肿胀的县城,冲突矛盾大量增加,“大班额”分流引发社会矛盾。

   在医卫、教育等多个民生领域,很多政策都不利于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复苏了乡镇卫生院,但农合政策规定,乡镇医院住院人均报销比例上限为1380元,而县医院超过2000元,这导致乡镇医院迫于费用总额控制,有时不敢收治病人。另外,乡镇卫生院药品受限制,只能使用基药500多种,一些病人只得赶往上级医院寻药问诊。乡镇医生、教师职称评定存劣势,也是导致人才外流的重要因素。

  乡镇医院和学校改扩建,修缮多处古建筑,统一风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乡镇实现就近城镇化的蓝图日渐清晰,前景看好。如果能够化解一些政策、体制的束缚,重点乡镇,“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就近城镇化的爆发力会加速展现。


二、务实做好“梯度建设开发”

 

   推动就近城镇化,需要做好规划引导,分步实施,不能一哄而上。当前最现实的抓手,是要扶持县城之外的“副中心”发展。

   在“重县城轻乡镇”的投入背景下,一些仍然能够走向繁荣的城镇,显示了就近城镇化顽强的生命力。这些镇往往历史上就是地理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所开发的商品房和商业门面,购买者不仅来自本地,还来自周边的乡,甚至相邻的县、市,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国道穿镇而过,商贸繁华,门店林立,成为辐射周边县的中心城镇。

 

 

 

  虽然历经撤乡并镇,乡镇数量大幅减少,但对于绝大部分农业县而言,短期内能够成为县城之外、聚集人口与资源的中心乡镇,也只能是乡镇当中的一小部分。对便利的乡镇,城镇建设应该推行这种适当超前引领、分步推进的“梯度建设开发”方案。

 

三、办好学校、医院应处于优先位置

  去县城就读,优质生源、师资都向县城倾斜,这样的趋势,对乡镇学校很不利。乡镇盼望学校,能够建设得更好,留住孩子们。

  教育是民生大计,当前中部地区一些乡村突出的民生难题,就是乡村教育萎缩。让小孩到城里接受教育,成了农民离开乡村、抛弃小城镇、蜂拥进城居住的“最大公约数”。城市的资源配置比乡下好多了,特别是教育。有些农村父母,宁愿在城里擦皮鞋,也要买套房子让孩子到城里读书。

  乡村学生流向县城,县城学生流向地级市或省会——生源流失,成了当今阻碍就近城镇化的一个现实难题。相当一部分本应被该由乡镇学校录取的学生,外流走了。

 

   乡镇的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薄弱。推进就近城镇化,在重视产业培育的同时,绝不能轻视乡村教育、卫生等核心公共服务。

   各个乡镇的地理、资源等禀赋有强有弱,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对于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小城镇而言,希望产业在短期内有多大作为,显然不现实。提高中部地区小城镇集聚人口的能力,要靠产业,但千万不能忽视公共服务。

  大部分乡镇医院床位少,CT还不能做。不只是缺设备,还缺相应的医护人员。百姓的看病需求与医院本身的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医生的流动性比较大,只有中级职称的医生,副高及以上的难以留下。


四、 为重点乡镇大幅扩权、让利

  在目前发展势头较快的小城镇的诉求,往往不约而同是“放权”“让利”。目前,省级政府向经济强镇“放权”的力度有所加大,但“让利”还不够。

  乡镇基层政府盼望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得到更多支持,应该享受土地出让利润返还80%的优惠政策,这笔钱能成为乡镇滚动推进城镇建设的重要资本。由于用地指标审批从严,可供出让的商业土地也从紧,乡镇政府推动建设的引导资金紧张局促。

  此外,上级拨给基层乡镇政府的预算,扣除人头费用的刚性支出,所余不多,这笔钱只够聘请一些环卫工人、养几台环卫车,可用于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动资金捉襟见肘。

  地方乡镇完全是靠上面的预算拨付运转,自身几乎没有财力。所获批付的城建维护费等费用,如同“胡椒面”,与乡镇体量不符,与实际所需差距较大。针对乡镇商贸市场的土地开发,希望能够赋予乡镇适当的财政自主权,特别是土地收益能够返回乡镇,让乡镇更加自主地推动城镇化建设。

 

 

 

   目前乡镇开发几乎得不到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规费和大城市是同等标准,这些规费应有所减免

 

以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

 

 

 

  乡镇当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土地置换,带动旧村改造和新地块的开发,农贸市场经营等,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实现乡镇建设的提质升级,同时又规避大规模的政府负债。

 

  目前,各级政府专门针对乡镇开发建设的支持政策较为缺乏。乡镇建设的污水处理、地下管网铺设等,仍然是按城市的模式标准招标建设,因成本回收周期长,没有社会资本愿意投入。亟待转变思路,乡镇建设的污水处理、地下管网铺设等,应优先考虑采用现代科技,收集农村的粪便和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变成沼气和有机肥,沼气供农户使用,沼液沼渣就地供应农田使用,上级财政应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仅此一项,可以为农、林、蔬提供千百万吨的有机氮磷钾肥源,节约购买化肥资金在数千亿元以上。


五、建设管理与长远发展统筹要跟上

   当前,小城镇“五无”现象比较突出——无公厕、无下水道、无酒店、无停车场、无规范性市场。环境这么差,谁愿意住乡镇?虽然很多地方出台有《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但至今没有一个乡镇在‘生血造血’功能上有突破……,乡镇发展比较艰难。

   随着小城镇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乡镇公共服务和管理往往能力不足,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乡镇每年的环卫支出、小学的维修费用等公共支出责任,都落在了村级组织,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小城镇的规划一般局限于单个乡镇,还缺乏更大空间范围和更长时间维度的规划。一方面,乡镇的道路、管网等建设要有一定前瞻性,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避免“野蛮生长”造成环境脏乱差;另一方面,一个小城镇的兴起可能伴随着周边乡镇的相对衰落,所以要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提升“重点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乡镇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乡镇干部编制还是沿袭上下对口,而乡镇当地特色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急需适合适应当地城乡规划、金融财会、工程管理、环保等专业人才,提升乡镇政府管理专业化,推动乡镇发展才大有可为。

 

六、发挥优势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

 

  就近城镇化必须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制造、优质林果、特产养殖、康养、文旅产业。将传统繁华的街集商贸,与电商紧密结合,线上线下经营联动发展。

  就近城镇化能够多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本地乡镇做工,不必远离家乡,计件付酬,收入不在很多而在于稳定,既挣钱又可以顾家,工人愿意干,不愿歇一天。

  能够就地进厂工作或者创业,是现在很多在外地打工、已结婚育子的中青年农民的希望。如果能有更多人实现愿望,人口回流加快,可有力促进就近城镇化。

  支撑就近城镇化的机会,绝不止于工业和商业。农业产业化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可小视。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园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乡村休闲农业的“归古旅游”,可以提供不少固定或季节性务工机会,增添了农民收入,活跃了乡镇人气。

 

   相对沿海地区,中西部小城镇在出口外贸、工业产业配套等多方面缺乏优势,但乡野之广阔、劳动力之丰富、生活成本之低,也是其核心竞争力。

 

 


 农工商并举,对于中部地区的乡镇而言,既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也是就近城镇化的比较优势。

 


  如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将更多人口稳定在乡镇?从长远而言,这是就近城镇化的命脉所在。

   就近城镇化,是未来农村振兴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