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三)


 百年大计在于教育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管子》修权篇里的一段话。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

这段话从两千多年的春秋流传到今天,可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后来人们把它提炼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管仲重点是要讲树人的问题。前边的树谷或树木都是铺垫,为的是更容易把道理讲的明白易懂,也是为了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树人的重要性。确实,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忽略了人,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了。就象人们讲健康的重要性一样,说人虽然可以拥有一切,但没有了健康和生命,等于什么也没有。并把健康和生命比喻为“1”,把其他一切都比喻为“1”后边的“0”,当“1”没有了,后边的“0”就成了真正的“0”,如果有前边的“1”,那就是一万、十万、百万、千万甚至亿等等。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人总是第一位的,没有人,只是一个空地,没有任何意义,有了人,才能称其为“家庭”、“地区”或“国家”。有人说有的地区没有人,但也是一个地区,是的,这个地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区,只是地理上的一个区域。尽管如此,这个无人的区域,也是由人来确认或命名的,没有人,也谈不上什么无人地区,它是与有人区相对而存在的。因为没有人,世界就是一片混沌,有了人才有了这个地区、那个地区的区分。

这里的“树人”,不是有人没人,而是树什么样的人?一般来说,我们树得是有道德、有才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比如,一个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文盲的国家,没有什么科技可言,他们的经济社会自然还是处于原生态的状态,他们要想改变这样的落后状态,一年肯定不行,十年也是不行的,二十年、三十年可以吗?也是不行的,因为二三十年只能培养一两代人,这一两代所占全国的人口比率还是非常低的,在大多数是文盲的国家里,小部分的知识分子无法成就国家大业,所以要用百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培养人,才能真正改变这个国家的落后面貌。所谓树人,也不是建立几所学校,学习一些科技文化知识就算把人树起来了。而是要有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培训机构,还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持续百年,现世的文盲都老去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生代占到了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个国家也就彻底脱掉了愚昧落后的帽子。我们在解放前就是一个以文盲为主体的国家,经济上贫穷,政治上落后,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为此,中国人民饱受了外敌的蹂躏。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教育,逐步普及了六年教育、九年教育,还将普及十二年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快地发展,形成了全日制、在职学习、自学考试,大中专院校与中高职或中高技校等多层次、多种类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各类人才,使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文盲占比从1949年的8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5%,国民素质大幅提高,为我国从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尽管进步如此之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是知识文化方面的,还有思想观念、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其他很多方面。我们如果实现与发达国家的赶超,还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如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一样,即到2050年,也就是建国后的百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既是中国人民奋斗的过程,也是中国百年树人的过程。没有这个百年树人的过程,实现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才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