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上市公司超长期停牌的权利?


     前段时间,沪深交易所纷纷表示,股市“随意停、任意停、长期停”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停牌出现好转现象。然而,在当前停牌的上市公司中,并不乏“钉子户”。实际上,上市公司的停牌问题,并没有沪深交易所表态的那样乐观。

 
    今年8月10日,上交所曾以答记者问的形式,表示已逐步化解市场和投资者反映较为集中的停牌早、停牌多、停牌长的问题。比如截至今年8月9日,沪市停牌公司已减少到45家,仅占全部沪市公司的3.1%,这一数据已与境外市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经过这几年监管,沪市上市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日均停牌家数分别为74家、69家和73家,三年总体比较平均,较长时期维持在较低水平。更早的8月3日,深交所也通过数据等形式,对上市公司停复牌所出现的积极变化给予肯定。
 
    作为监管者,在上市公司停复牌问题上用数据“唱多”是正常的。不过,市场的情形其实并不乐观。如来自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当前A股有84只个股停牌超过2个月,16只个股停牌超过6个月,停牌时间超过1年的有6家。包括深深房、沙钢股份、信威集团、万达电影、中天金融等,*ST新亿停牌更是达到1000天,成为A著名的“停牌钉子户”。
 
    上市公司超长期停牌的原因各不相同。比如*ST新亿是由于破产重整出现变数,万达电影是因为重组遭到深交所的问询后便没了下文,深深房则是由于恒大借壳而一直停牌。虽然上市公司的长期停牌各有各的原因,但个人以为,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上市公司身上。
 
    上市公司停牌主要具备保证公平信披和提示重大风险两大基本功能,但在A股市场,却催生出诸如防控内幕交易、为重组发行锁价甚至躲避特殊市况等多种功能。比如2015年A股异常波动期间,曾经出现千股停牌的“盛况”;再比如,近两年股市持续低迷,诸多质押股份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大股东面临爆仓风险,为了避险,上市公司常常以停牌来应对。再比如,某些上市公司遭到“门口野蛮人”的举牌,为此,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停牌的方式寻求对策,万科股权争夺战期间,就上演了这样的故事。也正是由于停牌被上市公司赋予了更多的附加功能,“去功能化”成为上市公司停牌制度改革的关键。
 
    客观上,现行的停复牌制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较为温和的。否则,也不会出现*ST新亿停牌超过千天的奇观。近年来虽然上市公司的停牌现象有所好转,但由于停牌的上市公司仍然众多,且某些上市公司停牌时间仍然较长,因此,对于停牌的监管,其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市场上出现的“随意停、任意停、长期停”现象,不仅剥夺了投资者的交易权与知情权,也导致市场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本身并没有超长期停牌的权利,没有剥夺投资者交易权与知情权的权利,但市场监管的不到位与缺陷,客观上又给予了上市公司这一系列的权利。因此,根除上市公司停牌的弊端,需要从强化监管做起。比如,对于上市公司停牌问题,能不停牌的坚决禁止,以防止上市公司的“随意停”;对停牌时间设置时限,以防止其“长期停”。如此,像*ST新亿这样的上市公司,也不会“成长”为停牌“钉子户”了。
 
特别提示:请添加微信号 caozhongming999 关注曹中铭的微信公众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