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家菌:我的23万基金,怎么一夜间没了?


前几天股市基金,一位会员碰到了件很诡异的事。他很久没看自己的基金账户了,最近一看,突然发现自己以前买的23万份基金竟然不翼而飞了。这位会员买的广发鑫利混合基金前段时间清盘了,他以为是跑路了,吓了一跳。  

最近又有不少会员在问冒家菌,申万菱信申万传媒分级最近发基金清盘提示公告了,到底是什么情况。  

不知道今年是不是真的流年不利,一个月前开玩笑说的无穷六绝七翻车果真应验。  

基金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清盘,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78只基金清盘,都快赶上P2P清盘的速度了

清盘=跑路?  

不知是被阜兴私募基金跑路给搞懵了,还是被最近的P2P暴雷给吓怕了。  

有些基民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想到可能是跑路了。  

但这事还真和跑路没什么关系。  

基金清盘,简单理解就是开放式基金退出市场,与投资者“说再见”。  

但这并不是说有人不怀好意,卷款潜逃了。  

基金清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  

1、到期清盘:基金成立时合同约定到期清算。  

2、表决清盘: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主动决定终止基金合同进而清盘。  

3、直接清盘:基金规模太小,触发了清盘“红线”。  

这里的红线有两条:  

一是公募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  

二是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去年修订的公募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对此有专门的规定。  

简单理解就是持有人太少,或者是净资产太低,基金就得清盘了。  

4、合规清盘:因不符合监管要求必须清盘,比如所有分级基金就面临这个问题。  

目前来看,绝大部分清盘为表决清盘和直接清盘,占到清盘总数的90%。  

不管是表决清盘还是直接清盘,其主要原因都是基金规模太小了。  

我们知道,基金公司运营基金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不是做慈善,如果基金规模太小,收取的管理费基数太低,入不敷出,继续运营下去只会让公司亏钱,那当然就会选择清盘了。  

基金规模过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股市行情持续走低,蓝筹股萎靡不振,创业板更是屡创新低,外有中美毛衣战的打压,内有各种公司丑闻的拖累,加上持续去杠杆导致资金面紧张,市场可谓风声鹤唳。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债市违约潮愈演愈烈,信用风险已成为整个金融市场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股市低迷和债市违约导致基金净值持续下跌,基民普遍出现大量亏损,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很多人就会本能选择不再申购,而加速赎回,最终导致基金规模越来越小……  

就像P2P雷潮中,许多投资人争相撤资,导致原本基本面还可以的平台,也因为挤兑而出现危机,是一个逻辑。  

是留还是撤?  

放在几年前,出现可能清盘的基金,基金公司都是极力挽回,就算清盘了也是讳莫如深,觉得是公司的一大丑闻,家丑不可外扬。  

不过现在清盘天天见,基金公司也都看得很开了,清盘已经常态化,觉得该清的就得清,没啥好犹豫的。  

那基金清盘对投资者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遇到基金清盘时,投资者有三种应对方法。  

第一种是赎回。

基金类型赎回时,投资者需缴纳一定比例的赎回费,通常基金持有时间越长,赎回费率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遏制短炒基金或用基金套利,如果持有时间少于七天,一般会收取1.5%的惩罚性费率。  

如果你是以浮亏状态下被迫赎回的,心有不甘,最好赎回后马上重新买入类似的基金。一般更建议大家直接买指数基金,因为指数基金买卖和持有成本相对更低。  

第二种是基金转换。 

因为先赎回再申购,需要支付两道手续费,可以说是基金清盘带来的无谓损失。  

而通过基金转换,既节省了中转耗时,有时还能节省手续费。  

比如天天基金有一个“超级转换”服务,可以直接将你持有的基金转换为其他基金。  

目前可供转换的基金有2400多只,选择余地非常大。  

转换模式有两种,90%转换和100%转换,都会产生部分差额,从活期宝中多退少补。  

活期宝是天天基金的活期理财产品,类比余额宝。  

如果选择100%转换的话,会从活期宝中冻结转出基金净值10%的金额。  

毕竟基金有涨跌的风险,人家帮你垫资,这个风险肯定得规避掉,如果是90%转换则不需要冻结资金。  

更多投资资讯,向渡娘找:冒家菌。/违心共众号同步:冒家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