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选择科学的理论框架


 

一、从实际出发还是从理论出发,往往不是人们分歧的焦点。

唯物主义者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路线,何以总犯左倾错误与脱离实际的错误?原因在于从实际出发的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就是:实践者需要拥有统一的理论范式或者说理论框架。因为,持有不同理论范式与框架的人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看到的是不同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仅如此,持有不同理论范式的人对同一事实的评价与认识也不同,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法更是大相径庭。

比如三色幼儿园事件,从计划经济的理论框架出发,或者说在持有这一理论范式的人看来: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幼儿园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员工录用评价与幼儿园日常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东西是事实,是本质的原因。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在强化主管部门与群众的监督,严格准入制度,加强日常经营的社会监管,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而在持有市场经济理论范式者看来,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幼儿教育特许管理,准入门槛过高,致使幼儿教育服务市场供需失衡。幼儿园在一些地方成为事实上的垄断和独家经营单位,此乃幼儿教育服务机构服务差、收费高、入园难、员工素质差,质量与管理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适度放开幼儿教育市场准入限制,让更多的社会资本、社会力量进入该领域市场。增加服务供给,强化幼儿教育机构或企业间的竞争。最终使得幼儿教育收费、教育质量、员工素质、管理服务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还可以用一个不甚恰当的例子作比喻,假若我们用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框架分析和认识问题。出现三色幼儿园事件,显然是个别企业放松阶级斗争观念,忽视阶级敌人捣乱破坏,幼教职工为人民服务思想淡薄,视人民群众的孩子为阶级兄弟的教育缺乏所致。解决的办法是:狠抓现实的阶级斗争,时刻注意阶级敌人的捣乱破坏,坚决撤换个别政治觉悟低、管理能力差、业务素质不合格的幼儿园干部职工。以该事件为切入口,强化整个幼儿教育战线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狠抓幼教领域两条路线的斗争。

三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自然都可以说是从实际出发的,都可以对问题的解决,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采取方法的不同,取得的解决问题效果也会不同。

二、选择理论框架,选择主要的理论范式,是当下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过去也是同样,面对上世纪20-30年代军阀混战、国弱民穷、政治腐败、人民渴望国家政权统一的现实,选择什么样的理论范式认识现实、指导实践意义重大。许多人选择了教育救国的理论观念,如鲁迅等,还有人选择了西方议会制与宪政理论框架,如胡适等;国民党选择了三民主义救国理念,共产党则选择了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尤其是其中的阶级斗争观念)。阶级斗争理论框架因为简单实用,便于理解和掌握,更因为非常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很快引来了大批追随者,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创造了足以抗衡各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成功。

而其他的理论观念框架,不论其多么先进、科学,富有逻辑说服力和美学感染力,要么难以现实的运用,要么应用于现实不能取得实际的成功,故而被多数国人抛弃了。例如,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但国家战乱频仍、政治腐败;公正选举、民主政治因为蒋介石独裁政权而不能实行,人们空有先进的理论观念苦于没有应用的地方。最终,现实迫使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持有阶级斗争理论范式去救国去革命的救亡道路。实践证明这一理论范式选择十分正确、符合实际。

改革前,如果社会真正把选择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作为重要工作,在选择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理论框架,还是选择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是解决中国社会诸多问题关键的思想理论框架问题上;在选择严格的计划经济理论范式,还是选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框架问题上,反复斟酌、多方求证、仔细权衡、慎重选择。如果社会在选择过程中允许不同理论观念与范式框架公开宣传、相互辩驳、平等竞争,党和政府在各种理论框架范式竞相展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选择符合时代、科学合理、应用效果好、受民众欢迎的理论框架(像革命时期选择阶级斗争理论范式那样),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分析研究政治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框架。我们的社会就不会陷入阶级斗争天天讲与坚持人民公社不动摇等错误理论范式不能自拔,更不会使商品经济理念、三自一包理念、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科学合理的观念迟迟不能确立。

现在时常出现用左的理论框架提出和解决问题者,实际依旧是理论框架的选择问题没有解决好。为了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首先应将当下社会基本的思想理论框架选择这件事做好。到底是市场经济理论框架或者说理论范式符合时代、应用效果好,能够有效指导改革实践,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欢迎;还是计划经济理论框架符合时代、应用效果好、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论清楚。

不然的话,不同的人们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同样的社会现实,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实践结论。这不仅容易干扰实践者现实的政策方案选择,依照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同理论框架持有者之间无公认事实与评价标准的盲目争论,还容易因政治原因使人们不能对具体的经济文化政策做出合理评价与公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