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造假术,你值得拥有


 

文 |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aixdlun)

从古至今,“欺骗”和“造假”这两个词可谓是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到了现代社会,面对着互联网上那些似是而非的庞杂信息,“有图有真相”开始成为网友们的诉求。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是认同一点的——只有拿出坚实的证据,才能证明你说的就是真相。将这些证据的说服力排一个序,大概是文本>照片>音频>视频。

然而,随着PS的兴起,“照骗”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任,音频和视频已经被视为更可靠的证据来源,但是,在AI入军短视频制作后,事情正在发生着改变。在未来,人们可能需要处理更多真假难辨的音视频。

 

AI在视频造假上的进阶之路

    在寻常人看来,短视频造假的方式无非就是一些“断章取义”的剪辑罢了。然而,AI可没那么简单,在短视频“造假”上,它不止要以假乱真,更要无中生有。通常来说,AI在短视频上造假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 初级阶段:移花接木

在短视频“造假术”里,最重要的不是图像的拼接,而是音频的连续性。想一想,即使你将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个人的视频剪辑在一起,想要告诉大家他们“同台演出”了,没有他们讲话的声音,其效果大概就等于N张静态照片叠加而已。

利用AI系统,用户可以任意编辑人类语音,Adobe曾表示它可以像 Photoshop 编辑图片一样用于调整视频中的发音和对话。我们现在可以创建政治家、名人、演说家的视频片段,并且不论内容如何。

2. 中级阶段:改头换面

这一技术属于动作捕捉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叫面部捕捉。这些脸上的黄点,就是人脸表情变化中的关键点,通过面部追踪,计算机只需要这些信息就能合成表情。

视频里化妆都是小儿科了,AI还能在视频里给你换脸呢。在电影《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技术人员通过捕捉一位现代演员盖·亨利的表情,合成了另外一位已经逝世的演员彼得·库欣,使其再次出现在了大荧幕上。

3. 高级阶段:无中生有

合成声音尚能理解,合成动作你敢相信吗?近日,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论文Synthesizing Images of Humans in Unseen Poses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生成神经网络,用从人类运动视频中提取的成对图像和姿势训练之后,它能够为一个人合成出没做过的新姿势。而且,这个模型在没有经过刻意训练的情况下,能够生成一段连续的视频。

视频里化妆都是小儿科了,AI还能在视频里给你换脸呢。在电影《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技术人员通过捕捉一位现代演员盖·亨利的表情,合成了另外一位已经逝世的演员彼得·库欣,使其再次出现在了大荧幕上。

3. 高级阶段:无中生有

合成声音尚能理解,合成动作你敢相信吗?近日,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论文Synthesizing Images of Humans in Unseen Poses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生成神经网络,用从人类运动视频中提取的成对图像和姿势训练之后,它能够为一个人合成出没做过的新姿势。而且,这个模型在没有经过刻意训练的情况下,能够生成一段连续的视频。

次是举行完葬礼代表你社会位置的消失;第三次是当世界上没人再记得你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当你的亲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是否想过用科技的方式,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化为情感寄托,换一种形式陪伴在你身边呢?也许这样,也能让亲人的“第三次死亡”来得更慢一点。

目前,就已经有人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记录下了自己的声音,将自己的声音载入了一个智能音箱,以此来确保即使在自己去世后,亲人也能与自己进行语音交互。

而如果能通过一张照片就换来亲人“栩栩如生”的动态,未尝不是人们一解相思之苦的办法。

AI造假短视频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价值的过程,而不是被宵小们所利用。一方面,AI可以建立丰富的数据库,依赖于深度学习来进行更多应用场景的选择,使得这些在视频里被“复活”的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场景里出现,满足人们的更多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将造假变成造回忆,收集某个人的图像和音频素材,为用户个性化建模,实现一对一的记忆归属。

 

结论:

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把AI造假想得那么坏。技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找对了用途,“造假术”也是有情怀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