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先相信后理解”


小谈“先相信后理解”
喻建国
先相信,后理解,这是一个学习程序。学习就是这样的,学习对象都是被人们广泛证明属于正确的内容,所以学习之前都先认定学习的内容也即学习的对象是正确的内容,学习基本上就是全盘接受学习内容的过程。在学习时,学习者认定学习内容都是千真万确的,在教师的传授和教育下,十分相信地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它,理解它。
在社会上工作会遇到很多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人们不适宜全部套用“先相信,后理解。”否则的话就会遇到麻烦,受到欺骗。欺骗是社会上常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社会上有一些人在双方平等及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并故意施诈,使人上当。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有曰:“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禁造假银》有曰:“乃有奸徒,安立炉灶,专造假银,欺骗愚民。”当前社会上有一些恶人,利用国家现在推行的P2P政策设置高息诱饵,让很多老百姓,特别是那些退休的老人,在对国家P2P政策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把一生积蓄送给涉嫌之徒,还以为是帮助民间融资,结果本金全部被骗光,欲哭无泪,告状无门。
科学研究一般有三种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常常以如下形式出现:定向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往往甚少前人研究经验,研究对象的各变量关系基本上无甚了解而且研究对象还缺乏理论根据。叙述性研究常常以如下形式出现: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它一般能够清楚地描述出研究对象的规律和特性。它属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即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常常以如下形式出现: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是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搞明白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在研究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甚至更需要具有严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在科学研究上,常常有这样一个程序:先设立一个假设,而后通过实验与论证,去验明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这就是“先相信,后理解”的一种展现。
怎样操作“先相信,后理解”或者怎样避免操作“先相信,后理解”,现在应该有所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