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枸杞,又名甘杞子、甘州枸杞子、地骨皮等,是对张掖(古称甘州)所产枸杞的特指。宣木瓜、甘枸杞、川杜仲、藏红花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贵中药材,七彩丹霞与甘枸杞是张掖双宝。
甘枸杞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我国历代中医药名家所赞赏,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就对甘枸杞进行了记述:“﹝时珍曰﹞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园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做果食,异于他处者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6,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7,第728页)。
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生长在高山或高海拔地区的枸杞,药用功能明显要强一些。直到宋、元、明时期,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甘枸杞独特的药用价值。如《本草纲目》/卷36/木部/枸杞地骨皮/「集解」中李时珍就记录了宋▪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观点:“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则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可见历代中医药名家对甘枸杞的认识,是经历了从“取常山者为上”到“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再到“以甘州者为绝品”的渐进过程。
同时《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关于甘枸杞的方剂与具体食用方法,如“「四神丸」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甘州枸杞子一升,好酒润透,分作四分:四两用蜀椒一两炒,四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四两用胭麻一两炒,四两用川楝肉一两炒。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为末,拣蜜丸,日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6,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7,第730页)。
与甘枸杞被认识的漫长过程一样,《本草纲目》的成书也经历了同样漫长的过程。《本草纲目》成书后李时珍找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作序时就说:“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6,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7,本草纲目序)正是李时珍“书考八百余家,岁历三十稔”漫长而严谨的考证,才使得人们认识到像甘枸杞这样真正的药材。
“岁历三十稔”是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所花费的时间,但笔者认为《本草纲目》形成所花时间远不止三十年,而是历代中医药名家经过长达千年的探索、总结、记录。而后在李时珍“书考八百余家”基础上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草纲目》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本草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