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的处理办法决定了今日疫苗之殇


 

摘要:通过政府名义、让信用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来阻止危机发生和扩散,等于是不问是非地给那些投机机构提供某种最终担保,这很可能给市场带来“道德风险”。也就是说,那些现在被危机困扰的败坏的企业和其他一些监管机构,只要不在这个风头再作案,他们还会继续不负责任地玩弄他们以前玩弄过的把戏,只要他们心里料定,政府会在他们陷入泥潭时出手把他们拉上来。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记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时,我曾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过一篇题为《韩和元:政府应否拯救危机中的奶企》(文章后为南方网所转载,转载时的题目被改为:拯救危机中的奶企 政府不应轻举妄动)。文章的核心观点是:

 

“通过政府名义、让信用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来阻止危机发生和扩散,等于是不问是非地给那些投机机构提供某种最终担保,这很可能给市场带来“道德风险”。也就是说,那些现在被危机困扰的败坏的企业和其他一些监管机构,只要不在这个风头再作案,他们还会继续不负责任地玩弄他们以前玩弄过的把戏,只要他们心里料定,政府会在他们陷入泥潭时出手把他们拉上来。”

 

文章这样写道:

为了遏制最近一个月来毒奶粉事件所引发的信用危机,政府部门可谓殚精竭虑。采取逮捕犯事的三鹿的董事长、投机倒把的黑奶农、解除失职官员的职位等方式,表明政府的态度。此外,卫生部长陈竺,亲自到商场买奶喝,如此一来,无疑以国家的名义,为那些失去信用的企业背书。而现在,市场的焦点又集中于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实际支持,事实上这些机构对此寄予了厚望。虽然中国产品的质量一直在国际市场受到诟病,但此次因毒奶粉事件而引发的,中国企业的信用危机是自1978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而政府的态度也为我们的经济领域,创立了一个新的规则:那就是:对于投机者实行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投机者的利润被私有化,但损失却由国家承担,由纳税人支付,其失败的,无疑是我们的市场和国家声誉。

 

我个人认为,通过政府名义、让信用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来阻止危机发生和扩散,等于是不问是非地给那些投机机构提供某种最终担保,这很可能给市场带来“道德风险”。也就是说,那些现在被危机困扰的败坏的企业和其他一些监管机构,只要不在这个风头再作案,他们还会继续不负责任地玩弄他们以前玩弄过的把戏,只要他们心里料定,政府会在他们陷入泥潭时出手把他们拉上来。

 

事实上我从来的观点就主张,中国企业的信用体系,本来就应该接受一次危机的洗礼,本来就应该让那些近年来不计后果的投机者付出代价。即使对那些大型制造业企业、监管机构或服务业企业而言,我也不能认同所谓企业“大到不能破产”的说法。对于那些因为自身信用记录不良而面临破产的企业,政府应该中立,更应该不抱有任何同情,甚至对他们应该予以谴责和严厉的制裁。

 

因此,“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就是对目前情况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政府是不是就应该完全地无所作为呢?如果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只限于一些投机企业遭遇信用危机甚至破产,那么我认为政府的不作为无疑是正确的。

 

不过,我们也得承认,政府近期的干预也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即对中国企业的信用的动荡,引发的国内、国际消费市场的动荡,无疑将会蔓延到其他行业,进而影响就业、投资和国家社会福利的担忧。这些干预行为的目的,都明确指向,保持动荡复杂而相互关联的中国企业,那本就脆弱的信用系统的稳定,而不是拯救某家特定的公司或机构。“

文章的最后,我不无担心的写道:

 

政府应该重新制定规则,如果它不能够成功地束缚住无道德的投机资本主义,那么在乳制品行业获得拯救之后,同样的悲剧将会重演。

 

综上所述,我认为,政府的确需要对中国企业的信用系统,对经济基本面受到损害的征兆保持高度警惕,但在此类现象实际发生之前,应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轻举妄动。否则,政府的行事准则会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会怀疑政府的干预政策,不是基于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的考虑而做出的,而是受到特定市场、特定企业、特定势力的掣肘。这对中国的经济和政府本身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不幸的是,正如今日的疫苗之殇所证实的,当年的一语今日成谶了。更为要紧的是,如果这一次我们的政府还是如上一次应对三聚氰胺一样,可预的是同样的悲剧将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