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冲向潮汐能发电的蓝海


 8年研发,2年攻关,50多项专利,打开万亿级市场……

林东:冲向潮汐能发电的蓝海

/潘国尧 卢恩伟

 

  2016726日,天蒙蒙亮,舟山岱山县秀山岛南侧海域,全球首台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汐能发电总成平台的首个模块发电机组安装现场,电喇叭发出响亮的声音:“我是总工程师林东,我命令,LHD海洋涡轮发电设备下海,正式启动。”

  林东,绿盛集团董事长,著名的“牛肉干大王”,成了LHD新能源科技的总工程师。他用8年研发,2年攻关,最后他的产品一举解决了潮汐能发电中的国际难题。

 

以科学精神解决技术难题

随着舟山的国内最大海洋潮汐能发电机组的名声在外,现在不少媒体都在追着林东采访,关注的重点依然在“为什么牛肉干做得好好的却要去做新能源”这样的问题上。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林东干脆从他们的舟山项目开工现场谈起。

前一天的第一台水轮机组下海之时,林东自己都不敢去现场,怕安装出现意外。但怕什么就来什么,第一台机组下海与支撑架对接,下到3/4的时候,死活下不去了,安装方问怎么办?林东电话指挥说干脆先吊装上来再说,但现场说吊也吊不上来了。“一切就像事先预言了似的,谈吊装合同时,吊装公司就推演过这种现象,现在果然出现了。”

林东连夜赶到现场,当天晚上通宵研究图纸,研究后判断是水下1.95米处被卡。第二天早上他让工作人员测量,结果正是如此。原来,按照设计,机组往下吊装的时候,应该是潮涨得最厉害的时候,可以利用潮水的推力顺利吊装到位,但还剩下1.95米的时候,潮水的流速却平稳了,缺乏推力的机组就回复到了原位,而原位置上刚好是支架的一条凹槽,这就是第一台机组卡在1.95米的原因,“显然,吊装最佳窗口期被延误了。”林东说。

所以第二胎机组下海的时候,林东要求提前一个小时吊装,“这次肯定能成功!”林东说在潮流里安装设备尤其讲究“窗口期”,因为洋流变幻莫测。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和总工程师,他对安装现场的一切必须谙熟于心。果然,真如他所预计,安装顺利!

林东还向记者讲述了另一个攻克“密封圈”难关的故事,同样是充满了悬念。

2014年,LHD新能源科技的潮汐能发电项目正在紧张筹办中,当所有图纸都汇总到林东手上的时候,却发现涡轮轴承的密封圈没法采购。供应商告诉林东:潮汐发电水轮机的密封圈跟船舶螺旋桨的密封圈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轴向推力旋转运动,而后者是径向推力旋转运动。潮汐能发电机轴承的密封圈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机组下水后上面有几十吨的轴压,退潮涨潮的时候受力部位还不一样,这种产品不但国内没法采购,国外也买不到。所以日本只好采用浮筒式发电,很不稳定。

  万般无奈之下,林东就去找专家试图以“产学研”模式解决,他表示愿意出500万科研费攻克这个难关,但被专家拒绝,“这根本不可能!”这意味着整个项目将前功尽弃。想到那么多的人在关注着这个项目,有人还在质疑,如果真的止步于此,他真要被人说成是“大忽悠”了。

林东为此失眠了一个多月,那些日子他的脑子几乎都被密封圈填满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晚上他想着想着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梦见了潜艇推进器的轴承密封箱内外水压保持一致的基本原理。水轮发电机的轴承之上不也有一个类似的润滑水密封箱吗?如果能减轻密封箱的水压,那密封圈的压力同样可以减缓,轴承被泥沙侵蚀的几率就将大大减少,相应的转动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强。

他就马上从床上跳下来,第一时间把梦境中的设想画成草图,天亮后召集工程师们按照该思路集体攻关,最后研发出了“海洋潮汐能轴系密封保护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就是在轴承之上的密封箱里开孔,灌入干净水润滑轴承并使得水箱内外的水压不会受到潮流的影响,也就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密封圈随潮流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问题迎刃而解,这个系统也成了专利。

 “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以及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是推动人类技术革新最核心的力量。”这是LHD公司网站上的林东董事长留言,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中国研发 创下世界第一     

  回顾LHD项目从研发到产业化的10年历程,林东认为他们走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径。

  20094月,在美国的洛杉矶,林东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科学家黄长征博士和美国新材料领域研究专家丁兴者博士一起,三人联合创办了“美国联合动能科技有限公司”,林东取三个人姓氏中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作为公司的简称,这就是LHD公司的由来。公司把清洁能源作为主攻方向,最后选择了潮汐能发电。

  市场调查是第一步工作。林东先后考察了美、英、法、意、日、韩等发达国家,发现这些国家都在政府层面对潮汐能发电项目投了很多钱,都没啥结果,后来又考察了GE、西门子、阿尔斯通等著名企业,发现这些巨头也在搞潮汐能发电,也没搞出什么名堂。“我当时本能地感觉到,可能是大家的路径上都出了问题。”于是林东做了2亿元的预算,打算在这个领域冲一冲。

  他们先在千岛湖建立了一个实验基地,试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2014年开始在舟山进行实地攻关。20167月,舟山项目的首台机组最终实现了顺利发电,一个月后并入国家电网。

  从去年至今,舟山这两台共1兆瓦的潮汐能发电机组运行了一年多时间,“我们通过对所有数据的监控,发现包括发电设备的磨损、耐腐蚀在内的各种情况,至今都没有发生显性的变化。”一年多的海洋全周期数据对稳定运行的机组来说弥足珍贵。

  这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生产的、世界装机功率最大的潮汐能发电机组,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台实现全天候稳定发电并网的潮汐能发电项目,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中国也因此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全面掌握潮汐能发电并网技术的国家。

  今年5月,国家海洋局向LHD发出了一张1兆瓦机组的设备采购订单,价值7200万元人民币。林东估计,最迟明年,LHD的设备还将走出国门。研发8年,拥有50多项专利技术,产业化已经初显,一个上万亿元的市场蓝海已然展现在林东前面。

 

以浙商精神实现二次创业

  作为浙商创业青云榜的导师,林东对于“浙商精神”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浙商精神是浙江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浙江的一方山水养育了一方的人民,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确实值得尊敬。

改革开放初期,在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浙商用鸡毛换糖的精神,给人补皮鞋、弹棉花,硬是闯出一条条创业之路。那么现在科技发展这么迅速,创业条件越来越好,浙商就更应该在“双创”之路上走得更远。“特别是浙江人科技创新的精神。比如马云的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现金交易习惯,而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从曾经被人笑话做到今天赢得全世界的尊重,这之中都包含着很多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

林东认为浙商精神核心是与时俱进,主要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他和团队一起已经攻克了无数的难关,实现海洋潮汐能发电,并且要将此项目形成产业优势,进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这10年,对一个人、对一个企业来说,也算漫长了;但对海洋潮汐能源产业来说,才是一个开始。”谈到企业未来的走向,林东说。利用化石能源发电的历史也就200年左右,但是再过500年,很多化石能源都将枯竭,到时我们拿什么去发电?所以清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必将大显身手,潮汐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或将成为电能的一支生力军,人类将享受科技文明的更高境界。

从做传统产业起家,主动寻求转型升级,林东带着他的新能源科技实现了华丽转身,他无疑是走在了新的创业之路上,“创业就像一场考试,成绩体现在业绩单上,这是非常公平的。只要有能力、方向正确,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突破。”林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