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8-5-25
我们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研究中系统提出了“阴阳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生命规律概括、阴阳证治学理论体系、阴阳证治学概念体系、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内伤病辨证体系、阴阳调节剂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防治体系和“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 、“见微知著----未病先防” 、“平衡阴阳----长寿健康”等养生长寿治未病学术体系。运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不仅有效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在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亦表现出重要理论与临床指导价值。虽然养生、长寿与治未病是三个内涵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就其理论形态及其内涵来讲三者即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经多年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探索,有了惊天发现,那就是贯穿养生长寿治未病之间的本质规律----阴阳平衡运动。无论养生长寿或者治未病都不能否定平衡阴阳---长寿健康这一客观事实,平衡阴阳---长寿健康是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根本法则和客观标准,而调平阴阳---赢得健康自然就成为了养生长寿治未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生长壮老已生命周期过程中始终不忘燮理好、维护好阴阳平衡并使之永保阴平阳秘是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根本目的。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有办法正确认识我们自身的阴阳理论症候及其阴阳平衡与失衡的相对状态,根据我们自身阴阳证治学理论证候辨识结果,在养生长寿治未病临床辨证论治中或补阴、或补阳、或补虚泻实、或阴阳双补随辩证而定,根本目的是调平阴阳---维护健康。正如《内经》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养生及其治未病作为实现健康长寿美好愿望的必然途径,自古以来人类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探索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养生文化、以气化阴阳为基础的养生哲学和以《内经》为圭皋的养生医学,其理论著述可谓浩如烟海,从不同侧面各陈其说,方法与手段更是应有尽有。如文化养生、生活养生、四时(四季)养生、情志养生、体质养生、饮食养生、性爱养生以及心理养生等可谓面面俱到。尽管养生方法从理论上可概括为精神养生和物质养生两大类,物质层面的有序运动又必须通过精神去引领。但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具体的,动养还是静养?养神还是养形?养阴还是养阳?养体还是养用?普通百姓不可能各个都是养生理论家而全都能根据自身阴阳体质偏颇和阴阳状态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众多养生理论和方法,究竟应该怎样选择,很多时候确实让我们无所适从盲点重重。因此,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经十余年的养生文化、养生哲学和中医养生的规律性探索,在《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了 “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的学术概念用于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研究。如前所述,中医认为宇宙自然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更是气化阴阳运动的结果。由于遗传、地域、饮食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缘故,无论男女均会出现偏颇体质,王琦教授在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将体质划分为九种,笔者在阴阳证治学研究中又进一步将九种体质用阴阳进行分类概括,根据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等阴阳理论证候辨识方法,阴虚养阴,阳虚养阳,阴阳两虚阴阳共养。阴阳证治理论是阴阳证治学的核心理论,用阴阳证治学核心理论为指导,系统探讨和科学揭示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科学概念内涵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下面就从文化养生法尊乾坤阴阳、生活养生法尊乾坤阴阳、四时养生法尊乾坤阴阳、情志养生法尊乾坤阴阳、体质养生法尊乾坤阴阳、饮食养生法尊乾坤阴阳、性爱养生法尊乾坤阴阳、心理养生法尊乾坤阴阳、动静养生法尊乾坤阴阳、形神养生法尊乾坤阴阳等方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