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无止境(修订版)


 

    在中国,有两种经济学,一种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另一种是西方的现代经济学。而且,目前在政治上的话,前者是指导,属于正统;后者是辅助,属于异端。那么,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格局下,理解各种经济现象,专门研究政经的同志,必须深入钻研西经,与此同时,专门研究西经的同志,也必须深入钻研政经。唯有如此,面对中国的经济情况,不论是专门研究政经的同志,还是专门研究西经的同志,才能认识得清,把握得准,行走得稳。下来,我提出三组课题,希望各路经济学家,不断去挖掘,不断去拓展,不断去升级,以适应甚至引领中国不断前进的发展道路。

    第一组课题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具体讲,邓小平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而且将来会进一步证明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公平公正,民主政治。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第二组课题

    1.两个毫不动摇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三个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第三组课题

    1.三个有利于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著名的南方谈话),针对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三个代表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4.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018年0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