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之道,你的眼界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你的眼界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有些东西你认为你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你不去真正尝试那就是不可能实现,每一个亿万富豪的前半生都不会知道自己未来会是亿万富豪,但正因为他现在是亿万富豪所以他曾尝试过自己能不能实现人生目标!他尝试过努力过所以他现在成功了。

1、耐心

顶尖交易员都厌恶风险,他们耐心等待最有利的风险/报酬关系。如同比尔.利普舒茨说的,“如果交易员能够减少50%的交易次数,通常都可以赚更多的钱”。优秀交易员都很有耐心,因为他们不担心错失机会。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机会永远都存在。

2.资金

交易资金的来源可能影响操作风格,尤其是在承担风险的程度上。

3.运气

顶尖交易员都会把自己摆在一个能够接受好运的位置,即尽量提高自己的胜算。戴维.凯特与比尔.利普舒茨都强调一点,每年只有少数几笔交易能够创造重大货利。当他们感觉某个部位具有极高的获利潜能,就会“扯足幸运的风帆”,扩大头寸规模,不要过早结束部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胆量押下庞大的赌注。

4.渐进的交易

顶尖交易员采用渐进的交易手法,慢慢累积获利不要贸然承担风险,不要尝试挥出全垒打。他们理解,明天仍然能够进场交易的重要性,远超过今天的获利。因此,他们绝对不允许连续亏损迫使自己退出。

5.舒适界限

顶尖交易员会把风险设定在自己的“舒适界限”内。如果发现风险太高,他们会缩小部位规模或采用价差交易。惟有留在舒适界限内,思绪才会清晰,决策才会客观,交易绩效也才会因此而提升。

个人体会:

金市如战场,资金就是士兵,要先胜而后求战,不能先战而后求胜。来到这个市场是为了赚钱,但是这个市场却不是全自动提款机,与鳄共泳有风险,入市捞钱需谨慎。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人的方向是由自已决定,要想赚钱,必须能容忍和接受横盘的痛苦以及大波动带来的刺激。海阳认为任何一个价格的出现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在市场中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导不如跟着海阳老师的脚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

交易之道,守不败之地,攻可赢之敌,投资的过程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亏亏赚赚才是行情--盈亏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意味着,无论眼下是好是坏,都只是暂时的。物理学上有个测不准原理,说得其实是观察者无法保证对所观察系统的客观性。这实际上正是我们人类观察理解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总是拿着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去感知这个世界的,我们平常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所习惯的以及能感知的,比如我们看不到微生物的世界,我们听不到超声波的喧嚣。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所感知的距离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还非常遥远。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其实是隐含着大量已知和未知条件的,比如在何时,何地,何种光线,何种温度,何种范围。

但是认知与真相的不绝对一致并不妨碍我们面对状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为什么我们在“错误的”认知下也能有“正确”的对策呢?这是因为对真相的认知表现为复杂的层面,在某种层面上,我们找出的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只不过是部分地正确,部分地逼近真相,只要在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层面上,这些不是绝对符合真相的理论也能得到我们期望的应用性结论。就譬如尽管经典的牛顿力学没法解决量子世界的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说牛顿力学没有用一样。

由此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提出一个假设,我们认识的世界与我们手中的“尺子”相关,我们有什么样的标准,我们也就会观察到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我们手中的“尺子”不同,我们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样。

市场中人看价格走势寻找确认趋势的形成也是如此。做日内短线的,只关心单子下去后几分钟内的价格走势,做中线的则必须了解日线和周线走势状况。趋势中大浪中有小浪,小浪中有细浪,那一浪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规模的浪呢,这就在于我们手中用什么尺子去衡量,我们所关心的浪的规模和大小,而具体到数字时,就决定于我们通过统计浪的涨跌而制定出的止损数值,也就是说你的止损一定也就决定了你是做短线还是做中线或者做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