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新时代城乡区域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作者:欧廷君

  自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与确定高质量发展思想以来,现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工作的高频词汇和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其思想精髓将成为全国城乡区域经济工作落实的关键词,更是新时代中国企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宏观上讲,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战略”与“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着力抓好实体经济,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两大原则,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从各城乡区域、企业发展微观实施层面来讲,就是坚持以品牌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提质为基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城乡区域与企业永恒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提升城乡区域经济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一、新时代 品牌在城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内涵与重要性

       在全球产业变革新时代,我们从事经济研究、管理、传播、咨询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首先应对品牌一词要有深刻的认识!几年前,笔者虽在国内外权威媒体发表《适应经济新常态品牌强国是王道》一文作了阐述。但是,根据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强国要求,有必要就品牌的概念与重要性向大家再次描述。

  何谓品牌?品牌一词始于16世纪初,原是代表其商品名称、印记的符号。但随着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品牌将囊括社会、经济、企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在发展上紧紧围绕各领域内保持自身商标永不贬值地匠心研究、谋略、策划、创意、设计、建设、品质管理、标准、运筹、拓展、服务与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所形成的价值链,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生产关系。在经济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其着重强化自身城乡区域人文、产业特色与企业在发展上的定位方向、目标与运作等过程,科学地对自身商标名称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品质管理、资源整合推广、服务等方面进行匠心锤炼。“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便是城乡区域、企业自主品牌创新运作的“神功”和策划的最高境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民族自主品牌从无到有,城乡区域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经济大国。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综合影响力与品牌竞争力迅速增强,一些民族自主品牌迈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个在全球制造业功能基础齐全、体量占全世界比重占四分一的中国来说,目前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城乡区域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许多产品仍处于国际市场中低端环节,不少产业品牌中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多“卡脖子”现象还没得到有效转变。

  据2017年8月25日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世界国际品牌大会》披露,国际品牌专家对全球67个行业、近4000个品牌在国际行业领导力和品牌建设体系完整度九大方面、300多个要素通过科学评审(1),中国入选500强的品牌共有70个,其中入围100强的品牌有国家电网、华为、中车、腾讯、联想等19家中国企业。有权威机构称,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品牌提升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就,但相对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制造大国来说,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力上仍处于“第三世界”。原因在哪?这与十多年来我国“脱实向虚”与“房地产市场”的“野盲生长”有一定关联,各城乡区域忽视了自身人文与产业发展个性、特色和企业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了城乡区域经济与民族自主品牌的培植、成长与发展质量。

  十八大以来,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先后在河南等地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思想。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确定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强化金融管控,防止金融风险,做牢做强实体经济。倒逼各城乡区域与企业发展从规模“粗放型”增长向高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一系统性、科学性决策,虽在短期内对国家、地方财政有一定影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很大程度上遏制各区域产业重复投资的冲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科学决择,为各城乡区域、企业自主品牌培育、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毫无疑问,坚持走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待需要我们各城乡区域、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品牌强国”计划。使科技原创成果与民族自主品牌有重大突破,也更需要各城乡区域为企业与自身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构建与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品牌经营创新队伍,为我国全面建成制造强国、品牌强国、经济强国夯实扎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 品牌的成长环境 城乡区域与企业高质发展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品牌无疑是经济提质增效的主引擎。以改革和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作为锚定机遇、化解风险为发力点,增强乘势而上的“发展气场”。这不仅需要城乡区域、企业自身的努力奋斗,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品牌强国”过程中重点引导与扶持。举全国之力,落实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配套措施,为民族自主品牌的培育、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力推动中国各城乡区域与企业自主品牌迅速迈向国际市场竞争的舞台。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在我国经济转型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根据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和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培育壮大民族企业知名品牌”的指示精神。

  首先,我们要在自主品牌的成长环境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和完善民族自主品牌成长体制机制。强化金融监管,严控“房地产经济”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与品牌成长的挤压,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各城乡区域、实体企业脚踏实地对自身品牌的成长进行匠心锤炼。在金融监管上,从快、从严、从重扫除影子银行、非居住性房贷,严厉打击地下钱庄、高利贷与非法融资从事房地产、资本市场炒作行为,倒逼民间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企业对品牌的培育与成长。建立常态机制,铲除社会黑恶势力对企业法人、高管(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企业经营上的干扰而防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彻底清扫以拉人为主的产品传销、会销(变相传销)组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一个风清气顺的商务环境;为实体经济与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壮大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以政府牵头、企业通力合作,加大对各城乡区域、实体企业品牌培植、成长保护力度,强化品牌自我培育、成长、防范与维权意识,深入持久地为企业展开打假维权工作。强化与推动企业品质管理、品牌跟踪、监督和保护,帮助企业建立假冒侵权事前预防机制,变事后打假维权为事前跟踪保护。把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形成常态机制,维护企业自主品牌合法权益,为各城乡区域、企业创建、培育自主品牌提供坚实保障。用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的话说(2),“政府要为企业做更好的服务,在中国的品牌建设当中要有所为、有大作为,这样才能使中国品牌积极进入到国际化的竞争当中。”

  另外,发挥品牌引领作用,落实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对各城乡区域、企业自主品牌在财政、税收减免、贷款融资、职员居住等方面上优惠政策支持,强化金融机构对知名品牌给予信贷政策倾斜。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严格管理”为原则,建立国家品牌建设引导基金,促进各城乡区域、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培育与匠心打造。强化权威媒体在品牌建设与培育上常年开设专刊、专栏,聚全民之智,对实施“品牌强国”计划展开深入讨论,重点为各城乡区域、企业优秀品牌进行广泛宣传、推广,让中国13亿人民增强品牌意识和对民族自主品牌的热爱。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在金融机构投融资上义务为城乡区域、企业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和提供国际法律、商规、传统文化与信息等方面上服务,彻底规避我国民族自主品牌在国际竞争上的经营风险。为各城乡区域、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新时代 品牌培育与建设 各城乡区域与企业高质发展的基石

     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国各城乡区域、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彻底规避一些县乡区域与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我国县乡区域经济缺乏竞争力和不少中小企业活不过三年的尴尬现象。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新时代的中国,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应充分发挥我国有35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台湾省)、332个地级市、2860个县级(市)。 在册企业达到2700万,拥有9000万市场主体,远超过美国的800多万和欧盟的2000多万的主体优势。只要我们每个城乡区域在人文、产业品牌特色上有一到二个在国内外市场有新突破,我国企业自主品牌有万分一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那么,中国城乡区域、企业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形成压倒性优势。

  在此,根据各城乡区域、企业的潜在优势,我们应抢抓自身发展机遇、勇立潮头。一切从长远的战略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主动性。把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和创建国际品牌列为当今与未来各城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以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对各城乡区域经济、企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与品牌建设进行科学设计与系统规划。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经营管理创新,匠心铸造具有各城乡区域、企业特色的民族自主品牌,才是我们适应新时代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国际市场竞争足以见证,自主品牌国际化,既需要城乡区域、企业具有人文、产业与品牌个性化,更需要建立国际化的品牌网络拓展体系。有力推进自主品牌跨越国界、跨越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法律法规等方面差异。因地制宜,科学建立与完善国内外市场品牌国际化推广方案,做到开发一个市场,培植一个市场,占领一个市场,让自身区域人文、产业、企业自主品牌深深根植于消费大众之心而成就市场主导品牌。同时,在开发国际市场时,必须加强品牌国际化人才储备,针对目前中国各城乡区域、企业品牌国际化人才缺口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自主培养,另一方面可采取跨国品牌并购和联盟方式寻求国际市场合作,实现借力发展(华为、中车、就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功范例)而成就世界领先品牌。

  今天,我们各城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具有在人文、产业特色、民族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与经营管理上的创新智慧。科学系统地对自身城乡区域、企业精确定位,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完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品质管理。举洪荒之力,加大自身城乡区域人文、产业特色建设与企业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品牌培育、建设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以“品牌为中心”的营运能力,致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区域、知名企业、知名品牌而筑牢我国各城乡区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我国各城乡区域、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应在民族自主品牌创新、培育与成长上下足真功夫。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确保中华经济的巨轮行稳致远!(作者系国内知名专家、企业经营战略顾问、亚洲经营智库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网:《2017世界国际品质品牌排行榜发布》链接:

  http://science.china.com.cn/2017-08/29/content_39104219.htm

  2、中国经济网:《专家:政府要在中国的品牌建设当中有所为》链接:

  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301/28/t20130128_240711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