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稀里糊涂!叫停互助献血恶果已现


 周蓬安:稀里糊涂!叫停互助献血恶果已现

3月1日,北京人民医院海淀院区一名做了骨髓移植的小孩家属秦茗(化名)说,她的孩子昨天没有输到血小板,只输了一些血浆。“孩子现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从8000升到16000了。手上、腿上出现出血点。今天又做了巨细胞病毒测定,结果还没出来。”她援引医生的解释是,“刚移植完,总是输不上血,还在用化疗药,就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3月4日《经济观察网》)

看完此文后,稍有同情心的普通百姓,都会对患者给予极大的同情;稍有职业道德的医生,都会对这样的局面无比痛心。“大夫在积极给我们约血小板。我着急流眼泪,医生也跟着我流眼泪,但是没有办法”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北京正发生严重的“血荒”。

一些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此前也时常出现阶段性“血荒”,但主要发生在暑假、寒假期间,因为过冷、过热天气,发病率较高,而大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这段时间又离校回家了。虽然党政机关无偿献血一般会被安排在这个时间段,但仍供不应求。

而北京市此次出现“血荒”,显然与叫停互助献血有关。新浪网在转发这篇文章时,将原标题《血链断裂之后:一袋血引发的新年“血案”》修改为《叫停互助献血后遇血荒 病患家属:医生也跟着流泪》,足见叫停互助献血后,北京“血荒”问题的严重性。

上月中旬,当得知北京市叫停互助献血时,笔者曾不无担忧地写下《叫停互助献血,如何保证临床用血?》一文。现在看来,我的担忧是有依据的,而且也切中了要害。笔者在该文中以无偿献血积极参与者、无偿献血积极宣传者的身份,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无偿献血,阐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道理。针对少数网友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无偿献血的误解而抵制无偿献血,我在文中还写道:有些网友令人齿寒地辱骂无偿献血者“脑残”、“弱智”、“傻子”,我回应他们,没有我们这些被你们称作“傻子”的人献血,你们家人住院需要输血的时候,会是什么状况,你想过吗?

我在文中还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告诉网友, 无偿献血如果开展得不好,受害的只能是普通患者,因为权贵阶层永远不存在“血源紧张”问题,更不需要通过“互助献血”来寻找血源。因此,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实际上是普通民众间“抱团取暖”。

其实,造成如今“血荒”局面是不可避免的,完全应该在预料之中。道理很简单,《献血法》为什么旗帜鲜明地提倡互助献血?就因为当今无偿献血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理想,居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完全依靠自愿无偿献血还无法满足临床用血需要,互助献血是作为一种有效补充而不得不存在。换句话说就是,互助献血开展得越普及,就意味着一定区域无偿献血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理想。 那么,叫停互助献血后,此前因互助献血而获得的“血源”,如何通过完全自愿无偿献血得到补充?

也正因为在短时期内这块“血源”不可能得到补偿, 北京市还是采用了一种不承认“互助献血”的互助献血方式。该文披露,已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航天中心医院启动了医院团体献血的试点工作。

医院团体献血,也就是试点医院组织患者家属报名献血小板,然后就有相应血小板分配至医院,医生往往是按照血小板数值分配,而不是像之前家属献血后,病人就有相应的用血指标。

相比较此前的互助献血,医院团体献血的弊端更为突出。因为患者亲属献了血,却不一定就能用上血,这是极不公平的。

此外,北京不得不从河北、山西、湖南等省调入单采血小板、红细胞。我就在想,这些地区血液恐怕也不宽裕。因此,无论何地不顾现状,以催生利益链、滋生“血头”卖血为由叫停互助献血,都是无视现状,不顾患者感受,稀里糊涂做出的荒唐决策。

其实,解决“血头”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北京市将无偿献血信息联网,并将参与互助献血者与用血者信息进行关联,那些“卖血”者不可能将不同区域、不同身份的患者都列为互助献血对象,也就不可能实现“恶意卖血”。(我的公众号为“zhoupeng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