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xiaodaoma】
Uber在中国、俄罗斯市场撤退之后,在东南亚、印度市场也开始频频撤离。近日,有消息称,Uber正在与印度打车服务Ola进行谈判,后者有意将Uber在印度的业务纳为己有。Uber最大的投资方软银给该公司施加了压力,要求其阻止在亚洲的损失,并且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的西方市场上。据悉,Uber和Ola在最近几个月中进行了多次对话,探讨合并的可能性。其中,Uber和Ola都拥有软银的投资背景。而在前几天,Uber刚刚将其在东南亚的业务出售给了同样拥有软银投资背景的Grab,作为交易的一部分,Uber获得Grab公司27.5%的股份。
自2013年起,Uber在印度市场上就一直在与Uber进行竞争,两家公司在印度打起了烧钱大战,为司机和乘客两端提供补贴和激励。Ola最近发布的财务账目显示,截止到2016年3月,该公司税前亏损达到了3.55亿美元。有消息称,软银给Uber施加压力,催促他们将印度市场的业务出售给Ola。这和当初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是相似的。很显然,软银在规整自己旗下投资的时候,不希望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
软银其实才是出行市场的最大巨头
有媒体报道,软银在出行服务领域的投资金额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Uber、滴滴、Grab和Ola等众多出行企业都获得了来自软银的投资。不久前,Uber刚获得了软银77亿美元的投资,软银用这些资金换来了Uber 15%的股份,并成为Uber的最大投资方。在印度,软银拥有Ola 30%的股权和一个董事会席位。在东南亚市场上,Uber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来自新加坡的Grab,不过Grab也获得了软银7.5亿美元的投资。软银的想法是随着世界开始向无人驾驶时代过渡,软银希望这些企业之间可以在研发方面进行合作,并且需求成立合资企业的机会。而不希望看到他们使用自己的钱进行用户补贴,进而相互消耗,争夺用户。于是才对Uber不断施压,让其推出亚洲市场,而把出行业务都让给软银投资的本土企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软银打得算盘不错,但是出行行业显然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裂变。以中国市场为例,虽然滴滴吞并了快的,后来又“吃”了Uber。但是在“大一统”之后,我们看到美团又杀进了网约车市场,并且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姿态叫板滴滴。高德地图也开始试水顺风车市场,在出行行业,或许竞争并不会消失,软银希望一家独大避免竞争,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基金分析师表示:“软银就像是一个私募买断机构,他们的目标是要统一市场。”但统一市场谈何容易,即使没有Uber参与竞争,市场还是会涌现出新的竞争者,在中国市场或许已经开始了这种新的演变。
当然,财大气粗的软银可以在出行市场进行更多的投资,但完全垄断这个市场的野心或许也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者。手握大量的资金,让软银能够更灵活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而他们的主要投资目标之一就是出行领域企业。软银的算盘是,在单一市场上,诞生出一家具有统治地位的企业,比如Uber统治北美市场,滴滴统治中国市场等。而由于单一市场能够这个企业带来足够的营收,他们将不再有向外扩张的需要。只是单一市场的成为寡头的时候,也会带来用户的不满,甚至反弹,当新的竞争对手出现的时候,一些人开始了倒戈相向。其实从美团能够获得不菲的司机加盟支持,就是对滴滴的不满情绪的最好宣泄。
之前,软银一般是不愿意对所投资的企业的战略过多插手,他们拥有的只是这些企业一小部分的股权,可能还有一两个董事会席位。但是在出行市场,软银貌似要打破这种常规了。频频对Uber“施压”其实已经是在插手公司的发展了。即使在日本市场,滴滴和Uber或许也难免一战。目前Uber在日本提供了Uber Eats外卖和Uber Black高端打车服务。今年2月,滴滴宣布将与软银成立合资企业,以此方式进入日本市场,并且在日本推出一个连接乘客和正规出租车的应用。日本有规模达160亿美元的出租车市场,这对滴滴和Uber都是巨大的诱惑。
亚洲市场的裂变或许才刚刚开始
此外,在印度市场,Ola担心软银未来有可能会要求他们与Uber进行业务合并,而不再让他们独立运营。Ola成立于2011年,两年后Uber进入了印度市场。去年软银参与了Ola 11亿美元的融资,Ola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为腾讯。如今看来,这种担心或许就要成为现实了,软银不希望自己投资的同一行业企业在同一市场不断出现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整合之后一方退出。于是关于Uber和Ola、Grab之间的纠葛就出现了。
软银希望Uber能够将工作重心放在美国和欧洲等核心市场上,并且希望能够更快地找到盈利途径。目前,整个亚洲的专车公司都在依靠折扣和促销吸引乘客和司机,因而对利润率构成压力。Uber可能计划在2019年IPO,该公司去年亏损45亿美元。去年8月出任Uber CEO的科斯罗萨西一直在努力改善该公司的财务状况,以便为IPO做准备。他在今年2月访问印度时承诺将继续积极投资东南亚市场。但显然已经不可能了,软银已经不给Uber这个机会了,还是想想怎么做好自己的盈利计划吧。
随着,Grab宣布收购Uber东南亚的打车和外卖业务,Uber因此获得Grab 27.5%的股份。在东南亚市场,Uber正式撤退,下一步就是等待在印度市场的消息了。据悉,Grab将接过Uber在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业务及资产。这是东南亚地区同类交易中规模最大的一笔。自去年以来,受到性侵事件、侵权官司、CEO辞职、自动驾驶车祸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Uber的处境并不好。虽然有软银的投资做后盾,Uber还可以畅想未来,但软银也不希望自己的钱投出去没有好的回报,因此不断地在“左右”着Uber的一些发展谋划。
在软银主导下,亚洲出行市场的格局或许会逐渐明朗化。当然,日本市场或许短期内还不太明朗。但其他市场的变化基本要趋于稳定了。中国、俄罗斯、东南亚,包括印度市场,或将都成为软银投资主导下的单一巨头垄断市场的格局。而日本市场,滴滴和Uber或将是最后一个需要较量的亚洲市场了。不过,即使在中国市场,又出现了新的网约车出行竞争者,而且直接对标的就是滴滴。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大量科技企业的参与,出行市场的最终格局如何落位,或许还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