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新进展下的迷失东京之旅


  2018年底,中日关系全面回暖。我们可以选择邻居,但无法选择邻国。因此,如何让中日关系从紧张走向正常,甚至走向融洽,是两国都亟待解决而又无逃避的问题,尤其在当前一带一路政策全面推进和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之际,更全面的了解日本,更客观地看待中日关系,都是当务之急。

  于是,借参加日本议会早餐会的机会,我开启了这次迷失东京之旅,希望旅行结束时,对以上课题,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迷失东京D1

  对不起霓虹国,你让我失望了,踏上东京第一天,成田机场规模不如中国地级市,卫生间整洁不如台湾。但晚上日本老哥蔡会长(蔡金城的嫡子,自行百度)却让我感受颇深,最隆重的礼节和最原始的味道(日本人的极至礼貌和食材的原味体现),日本人的极端可能在唇齿间体现最深,繁文缛节和世事本原,最锋利的餐刀(100万百元)和最美味的和牛,就像俳句和AV一样,像菊与刀一样,像宫崎滔天和东条英机一样……

  迷湿东京D2

  今天东京下雨了,有点湿,所以改迷湿东京了。利用开会之前的空闲时间,去了一下靖国神社,去之前心情很复杂,去了之后更复杂了,原因有三:

  1.靖国神社处处都有中华文化的烙印,“靖国”一词由明治天皇命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而神社内唯一一座雕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军事家大村益次郎祭文也都是中文写的;

  2.神社说是祈愿和平,祭奠的都是为日本国家牺牲的军人和平民,实际上85%以上的死者都与各个阶段的中日战争有关,那你说它纪念的是什么历史。

  3.参观者中有不少年青人,不论是否是遗族亲属,但参观完毕都会恭敬的行一个鞠躬礼,让年青人不忘历史,人家是认真的。

  也是今天,还到访了著名的内山书店,与同行的台湾好友一起感慨日本和中国关系是真的微妙,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台共初创,台独兴起,都和日本有关,中日之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明天安倍访华,看看吧,又有什么新招式,新动向。

  迷失东京D3

  今天的主题是会议,各位大佬轮番上阵讲话,充分体现了东京早餐会的特点(华盛顿早餐会强调政治,欧盟早餐会突出宗教,东京早餐会则主张融合),有津岛派会长,有副外相,有现任参议员,有前意大利驻日大使,还有台湾民进党创党元老朱高正,几点感受:

  1.日本门阀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津岛派已经失势,而且津岛雄二会长已经88岁高龄,但当年自民党最大派系掌门人的风范尤存,各位在任不在任的高官或议员对他都尊敬有加,老人家也劲头十足;

  2.日本官员格局仍然太小。副外相扯了半天,中日美关系不聊,安倍访华没谈,关心的却是在叙利亚被释放的日本自由撰稿人,关心国民没错,但毕竟这是国际场合;

  3.还是朱委员有水平。上来就中美关系纵横捭阖,宣讲“一带一路”的同时,顺便狠狠地教育了在座的欧美人士,1985年朱委员在德国攻读博士时,就提醒了德国学者,现在不好好研究中国,30年后肯定后悔。当然,最令人钦佩的是,朱委员一直在讲“我们中国人”,其实在国际场合,他就是讲台湾、中国大陆也可以理解,这和有些在台湾说台湾优先,在大陆讲两岸统一的人倒是不一样,从党外运动的元老先驱到祖国统一的积极推手,要为朱大哥点赞!

  迷失东京D4

  两天会议结束,开始日本社情风土调研之行,一整天行程都很充实:到了东京北部百多公里外的乡下-琦玉县,既路过了儿子小时候喜欢的蜡笔小新生活的春日部,也目睹了日本泡沫经济破产时不诚信筹资人诚信破产的惨状;

  既目睹了日本整体经济的下行趋势(这可能也是安倍顶着美国压力访华的主要原因),也感受到日本友人蔡会长贤伉俪的深情厚谊(请两岸三地代表在新宿最好的歌舞伎町-光林坊喝最好的酒吃最好的肉欣赏最好的三味线〈其实也是中国的三弦琴〉);既体会了初秋浅草寺的美丽,也了解到东京某些写着喝茶(喫茶)的店铺其实并不是茶楼。

  晚上和朱高正委员的公子仰丘兄闲聊时,听到他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大阪风灾时中国领事馆对关西机场同胞的救援很好,但其实可以更好。是啊,我们都觉得让所有说中文的旅客上车,是暖了台湾同胞的心,但如果再尽量多找点车,让其他国家的乘客也得到救助,是否会更好的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虎父无犬子,朱委员后继有人,而且有青出于蓝之势。

  当然,我还有更阴暗的一面,我其实更想看看在这种僧多粥少,人多车少的情况下,在大灾大难、大是大非面前,一些所谓的先进文明国家的游客,又能照射出怎样的人性光辉?

  附:另外不太理解的是,东京最好的外交官活动的夜店,为什么摆的都是中国人认为壕才喝的路易十三?

  迷失东京D5

  安倍满载而归,结束了中国之行,我的东京之行也顺利进入了尾声。从两国发布的52项合作协议中,我们可以预见,中日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未来两国关系发展可能还有变数,但从历史渊源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中日之间命运纠缠却已是定数。

  尤其是今天跟随朱高正委员探访了他的先祖之一-明末大儒朱之瑜(号舜水,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在茨城县水户市的故居和墓园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舜水先生辅佐明末和南明三任皇帝反清复明不果后,只能远走东瀛,意图积蓄力量,以待后势。可是却在水户为藩主德川光圀(德川家康的孙子、政治家、儒学“水户学派”的始祖)尊为国师,并成为包括著名历史学家、《大日本史》的作者安东守约,日本儒学古学派的奠基人、江户时代著名哲学家伊藤仁斋,以及江户时代著名经学家山鹿素行、木下顺斋等日本名人的老师。

  特别是其指导编纂的《大日本史》中极力鼓吹宣传的“尊王一统”学说,直接推动影响了二百年后改变日本国运的“明治维新”运动。

  因此,他也被德川光圀安葬在历代水户藩主的家族墓地瑞龙山的最中心位置。同时,他在日本坚持复国运动,也给后来同盟会在日本的结社,遗留下很多历史渊源和人脉资源。

  梁启超在其雄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如是评价朱舜水:

  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淹贯的学问,极肫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后来德川光圀著一部《大日本史》,专标“尊王一统”之义。五十年前,德川庆喜归政,废藩置县,成明治维新之大业,这部书功劳最多,而光圀之学全受自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

  不过,他在日本虽受人崇拜,但他也敢于批评日本人心胸狭隘、“量窄意偏”,日后必为中华之祸,“不佞视贵国人,……尝怪周虓,量窄意偏,……所以此念灰冷。”而这在今天探访的德川光圀创建的水户学兴学之地弘道馆的介绍中可见一般,全文未提舜水先生一字,甚至强调《大日本史》是德川自身开创编纂,相比当年德川对舜水的尊重推崇,今日之日本某些史学观点真被舜水言中,不知先生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

  迷失东京D6枫叶虽美却临寒冬,日出之国已近黄昏。

  有关日本“城市整洁无异味,道路干净环境美”(不是娘炮就是gay)以及服务业发达的赞许就不老生常谈了,说点平时不常讲的,也是此次东京之行所思所感的一个总结:

  一.日本国家精致有余,大气不足;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曾几何时称霸全球的手机,电视都被中韩全面超越(东京最大的电器城big camera中心广告牌是华为)。原因就是只吃老本,不愿突破;建筑精致方便,但风格单一;导航普及却落后(不知为何不使用更为精准的手机导航,没高德您也用Google啊);公共交通便利准时,但设备陈旧(地铁尤为明显,安全屏蔽门没普及,自杀率这么高的国家,难以想象);想不通为什么架设电线还用电线杆,印象中只有印度才这样。

  由此感觉日本讲求的是深度,精度,而中国强调的是高度,广度,中日其实有很好的互补性,中国负责战略,日本负责实操,但估计有生之年日本人是不会愿意了,除非……

  二. 社会老龄化严重

  最后一天参观日光德川家康东照神社和雾降瀑布,在职服务人员基本在60岁以上,态度诚恳,服务周到,但的确让人感觉晚景堪忧;

  三、重视环保,深入人心

  1.街上垃圾桶很少但却很卫生(原因是避免游客破坏垃圾分类,连酒店都没有,弄得人家揣了根牙签走了一天),白天看不到清洁工;

  2.温控传感器精确,空调质量好(风不大,降温快,全球最安静),号称为了地球而环保,据同行的工业专家表示主要是温控传感器精度高;

  3.循环利用,再生材料多。但方便筷用的很多,不知是否可再生(据说都用中国的)。但没有禁塑,据说现在使用的最常见的是乙烯等制成的可以焚化处理,燃烧后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回去烧个试试。

  四. 社会老龄化严重,导致长照产业发达

  老人进养老院很普遍,条件很好,对日趋老龄化的中国有启示;

  五.英语水平极差

  特意问路时都找的30左右的年轻人,连across the street都不会,只知道“向こう側”加用手比划。英语最好的是副外相和最后一天的hato bus讲解员;

  六.个子确实有点矮

  进门过街时感觉更甚,高速路比中国也窄了20公分,这还是喝了五六十年牛奶,不喝更完了,还是人种问题;

  七.风俗业管理健全

  (此处略去500字)

  八.日语应该会被淘汰,太浪费时间了,又欠精准。

  参加几次商务会谈,我说1分钟中文,客串翻译的朋友要说2分钟,我说您别夸大我的意思,他说我这敬语还没说完呢。

  九.本土意识较强

  不仅不承认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暗中抗拒美欧的作用,但中华美食已全面侵入东京(甚至有兰州拉面和重庆小面),文化上很少提到中国,除了汉字;欧美商品也不多,除了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