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作家高三适:有“才”,也要有“家”


高三适

2018年10月月3日,高三适先生受邀在济南小筑书屋进行家教家风讲座,为此《山东商报》专门对其进行了采访,采访主题即围绕高先生提出的特长教育必须由“家”参与才是完整、积极、有效的。

高三适先生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错误“朋友”关系认知作为突破口,引起关注与共鸣,使人耳目一新又获益良多,其采访提纲如下…

 

山东商报—高三适采访提纲:

 

1.       您此次讲座最想要传达的是什么?讲座有几个侧重点?

 

答:最想传达的一个主旨是“教育是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以目前流行的素养教育培训为例,如弹琴、舞蹈、书画、围棋、歌唱等等,在多数情况下是孩子自己参与,来到学校或者培训场馆获得,但是回到家里后,家长几乎一点也没有呼应,甚至只是问“学得怎样?”,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家长怎么做,他最容易怎么做”,身教加互动的方式是最好的家庭教育,2017年我参与举办的“孔子杯唐诗大赛”就是这样的例子,家长和孩子一起背唐诗、学唐诗,互学互进,效果极好。

这次讲座主要分为优秀教育事例、家教互动方法、家风家教观点以及现场互动四个方面,期望能产生对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影响。

 

2. 一直以来,您对青少年文化都十分支持。您认为如何有层次地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技能,增加文学底蕴 

 

答:从宏观上来讲,可以分为发现兴趣、身教引领、成果观照、明师指点、走向外界,对于文化技能这个话题,兴趣和天赋的作用非常大,从孩子一开始培养,就该是正确方向上的技能,长板效应具有参照价值。

对于文学底蕴的话题,阅读量是一个重要参考值,必须具备足够的阅读,同时还需要筛选有价值的阅读,针对不同的孩子阅读内容也不同,我本人比较喜欢对孩子进行“成语和诗词”的培养,因为这两种形式是中华文化最浓缩的表现,一个成语可能连带一段历史,弄明白了不单可以用,还可以丰富其他知识;诗词是优美韵律的文字化呈现,是最美的语言,在文学素养方面不可或缺,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3. 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是您所擅长的,您认为这些技能能给人带来什么?它们最终的功能又是什么?

 

答:这些方面从长远看给人的是自信和气质,从近处看是规范,比如书法对坐姿、行笔、结构等都会从字的学习中规范孩子的优秀的习惯,绘画是想象力、颜色、谋篇布局上的训练和规范,诗词是传统知识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如果加上格律,那么就是对传统认知的规范,这些内容学下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谈吐与形体的改变,深刻的是气质和性格的提升。

学习这些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实际上是给孩子找了一件快乐终生的玩具,他不一定以此为生,但是可能会因此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得到安慰和滋养,我去浙江讲课,主题就是“人生做对一件事”,当时我所讲的一件事,就是从十几岁到今天一直坚持写作诗词,受益极大,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然这是对我而言,每个人情况不同,但根本作用相同。

 

4. 才能与家人的互动是您此次讲座的主题,那么从您的角度,如何进行互动呢?孩子和家长互动的主要形式又有哪些?

 

答:现实中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是,家长给孩子掏钱学这学那,自己却一概不知,甚至觉得没必要懂,其实这就是没有互动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自己给孩子买了一本《古文观止》,让他背,试问,你自己读过吗?如果孩子问你其中的问题,如何回答,如果你读了,在日常聊天中,偶然提起其中的一点,可能就会激发孩子的认真和翻阅的兴趣。

这些年,更多的声音是,和孩子交朋友,其实我上边所说的才是朋友间该做的,才是有价值的“交朋友”,而不是简单口头说说,这便是互动,在此,我只举了一个小例子,其他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共同参与——就是互动,不在多少,只在参与进来。

参与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定,如果在内容上知道的多,则可引领性参与,比如共同学习某个方面,如果知道的少,可以跟孩子采取“请教式”参与,让孩子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总的原则为扮演某个不可少的角色,不使孩子孤零零地学习这些“技能”。

 

5. “诗书画印  家”,让才华和家庭文化相互碰撞,最终目的除了亲子互动,其他还有什么更大的考量?

 

答:一可丰富生活内容,二可保持学习的鲜活度,三可形成家风,四可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

我有位朋友是位书法家,他女儿上大学,两代人都写书法,至今他们还保持着用毛笔写信的习惯,有些特别的话可以在信里说,同时这种形式完成了我所言的四个方面,目前两代人都极其珍惜这件事,人生觉得有内容和快乐。

 

6. 您认为好的家风和家教是什么?

 

答:影响和传承。

懂得以家风影响后辈,说明已经有了风气,知道这样的风气有价值传承保存下去,说明在基因血液里,已不可分割,已成了优秀的保障。

 

7. 您对于下一代的文化、艺术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能否给家长们支招?

 

答:发扬个性是基础,增加长处是着力点,提升修养是后备力量;

我们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爆发的时代,所谓素质即是这个意思,我常讲,如果一个人的素质是“铁”,那就该努力成为好刀、好锅,如果一个人的素质是纸,那就应该努力展现画卷;天赋这种东西每个人都不同,发挥天赋和长处在发展上会省力不少;修养是艺术教育最该重视的地方,不要做“文盲”艺术家,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都是大学问家。

所谓支招,坚持这三个原则就可以了,发现天赋、重点培养、多读书。

 

8. 关于国学,您一直宣传、推广,做到了传承,在创新方面有什么特别的点?

 

答:这个方面以前做过很多,比如录制课程、组织比赛、捐助奖学金、捐书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最大的问题短板是——孩子是被孤立的,也就是家庭往往舍得花钱去培养孩子,却不参与进来,这样家庭逐渐与孩子脱节,兴趣一点点被磨灭,天赋得不到关注和发挥,家教家风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