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前期GDP发展质量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GDP规模在价值形态及使用价值形态方面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就GDP发展质量而言,中国前期GDP总量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GDP发展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前期GDP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典型的资源货币化发展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资源消耗在GDP生产中占据了较大比例,由于自然资源定价较低,因此,由工业化所导致的自然资源价值增值部分,都作为增量价值计入了当期的GDP总量。鉴于在重化工业时代自然资源的价值增值数量庞大,在现行的GDP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对于GDP的不懈追求,使发展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特征的粗放型社会再生产,成为地方政府在短期内做大GDP规模的主要手段。受此影响,土地、矿山等资源的货币化,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GDP发展模式下,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的消耗,污染了大量的环境;另一方面,鉴于部分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特征,单纯地以自然资源消耗为推动力的GDP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2.出于对GDP价值形态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前期GDP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GDP的发展质量。理论上而言,虽然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行为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能形成有用的使用价值,但是,在现行的GDP考核机制下,这些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所产生的价值总量,都作为增量部分计入了GDP总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GDP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在政府职能不能实现有效转变的条件下,由于政府掌握了存量土地、矿山等资源供给以及资金供给,在现行的GDP政绩考核机制作用下,政府就有很好的条件通过土地、矿山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进行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以此达到做大GDP总量的目的。
3.在现有的GDP考核机制下,出于对GDP总量的不懈追求,在市场万能论思想引导下,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大行其道。理论上而言,虽然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但不能形成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负面的使用价值,但是在追求以价值形态为表现形式的GDP增量作用下,在市场经济发展地域割裂程度较高的条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不能正确地履行其质量监管职能,反而根据市场规则对其放任自流,以此达到增加本地税收和GDP总量的目的。实际上,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不但没有创造任何使用价值,而且还产生了诸多负面的使用价值。就这些产品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言,从经济实践来看,假、冒、伪、劣的消费品,其对于消费者构成了直接危害,因此,就假、冒、伪、劣消费品所代表的那一部分价值应该从当期GDP总量中扣除;就假、冒、伪、劣消费品的间接影响而言,其在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构成危害的同时,还会影响消费者在下一期GDP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此而言,其对下一期GDP生产会形成不利影响。就假、冒、伪、劣的生产品而言,由于这些生产品自身不具有使用价值,因此,其应该从当期GDP生产总量中加以扣除。如果这些假、冒、伪、劣产品进入生产过程,那么,由于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负面效用,因此,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由于使用而导致的生产损失会进一步缩减下一期的GDP总量。就此而言,在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模式下,一方面其自身形成的GDP应从当期GDP总量中加以扣除;另一方面其对于消费和生产所形成的负面效用,将会进一步削减下一期GDP的总量水平。由此可见,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虚增了当期的GDP规模,而且,其还对未来的GDP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地方政府虽然通过对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采取放松监管或不作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本地的 GDP规模,但是,从长期来看,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断泛滥,将使每个地方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使人人都成为受害者。
4.为了做大GDP总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GDP=C+I+G+(X-M)计算法则,通过扩大出口的方式,来做大GDP规模。理论上而言,从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分析,一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本国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现行生产模式下,如果本国商品在出口之后能够换取大量外国商品供本国消费,那么,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分工,使全球各国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但是,在现行的GDP核算模式下,一国政府只有通过出口更多产品的方式,才能做大(X-M),因此,通过不断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方式,成为一国根据既定的GDP核算公式做大本国GDP总量的一个重手段。为了扩大出口,一国可以通过采取本币贬值以及税收补贴的方式,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显而易见,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与一国生产的最终目的并不一致。因为,在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的背景下,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国生产的产品供给了外国人使用,而本国居民却没有享用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出口换回的只是外国发行的信用货币。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本国以价值作为表现形式的GDP规模,但是,这种以价值作为表现形式的GDP总量与以最终使用价值作为表现形式的GDP总量在总量和结构上是不一致。随着时间推移,在出口国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减少的时候,这种一味追求以出口为导向的GDP发展模式最终也是不可持续的。理论上而言,如果出口国不是有意地为刺激出口而采取外币统一结算、降低本国汇率以及采取税收补贴的方式,那么,通过市场自身机制的作用,会使一国对外贸易收支出现平衡,其主要是通过汇率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因此,在本币可以自由兑换以及汇率可以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所出现的贸易顺差,应该主要表现为本国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中所形成的利润结余。从中国前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在中国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刺激出口,中国采取了控制汇率以及压低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以及实行税收补贴的方式,导致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在外汇收支统一结算方式下,中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发行大量人民币对冲的做法,一方面使中国国内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在国际信用货币条件下,受美元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影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出现了大幅贬值,由此形成了较大的外汇损失。
5.在GDP发展结构中,一些低端的产品生产在GDP总量构成为占有较大比重,而一些体现较高高科技水平的产品生产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少。理论上而言,在相同的GDP总量水平下,不同行业的GDP数量在GDP总量中的分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GDP发展的质量。理论上而言,在相同GDP总量规模的条件下,如果代表先进产业发展方向以及高科技产业在GDP发展中所占比重较高,那么,这种条件下的GDP发展质量就相对较高;反之,如果一些低端产品在GDP发展中所占比重较高,那么,这种条件下的GDP发展质量就相对较低。从中国前期GDP发展情况来看,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GDP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GDP发展所孕含的科技含量较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GDP的发展质量。
6.就目前中国GDP的市场创造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过大量引进外资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这些外部投资者在中国GDP生产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中国本土企业目前只有一部分去国外进行投资,因此,在外国投资者在中国GDP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背景下,如果外国投资者出现投资撤离,那么,中国现行的GDP生产规模就难以持续。就此而言,在外资企业的产品生产在中国经济发展总量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背景下,中国未来GDP发展规模将受外资撤离的不确定影响而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7.由于GDP 总量最终可以用价值形态来表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较多货币的方式,来增加以价值形式表现的GDP总量。从中国GDP发展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中国GDP总量之所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在很大程度上与货币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M2与GDP之比为1.81 倍,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中国前期货币大规模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以价值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GDP总量规模。这种货币超额发行的现象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水平较高以及虚拟经济发展中资产价格泡沫较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