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章 实验:人脑理性极限(之一——选段)
…………
人性最耀眼的光辉是理性之光。它是在自觉承认人脑理性极限基础上闪耀出来的智慧光芒。人的高级理性,须表现出它是一种科学面对并善于主动调整人脑各种非理性状态的智慧。由此,才可判定智者达到了彰显人性光辉的真正的理性高度。
理性极限原则已充分显示西方科学界尚未清晰认识到目前社会所拥有的纷繁复杂的自觉概念系统其逻辑判断规则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被固化后,难免存在人脑运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弊端,当此情形出现后的确定性则是以各种主映像为核心的直觉动机取向,将取代理性判断规则并转为人脑的自发响应。
对人脑理性极限原则要不要专门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多设计几场实验来予“彻底证实”呢?不要。社会实践中可处处拣来“实验例证”,处处有实证依据,历史与现实都有。
实验课题(NO:18)领导者与数学家的理性判断力能否不限指数?
此为人脑理性极限的第2种特定“实验”。
生活中既已存在可作铁证的事实,就不必像美国实证经济学家那样仍然要花掉科研经费搞个实验数据,他们有条件为拿诺奖“摆谱”,我不能,我没钱。只能用科学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光环或取材于历史真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比如,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曾有过人人知晓的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史家们的评说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人们习惯把讲不出确定性理性判断规则的成功范例统称为“神奇”。
那次战例的红军领导者何以能以弱小兵力突破敌方重重包围?其真正科学道理是:指挥红军的天才军事家毛泽东以无规则运动战方式给敌方军事决策造成了无法判断的理性极限。
敌方高级将领是根据红军大撤退方向来调集兵力的。红军则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四渡赤水,以复杂的运动方向牵制敌方将领频繁决策、频繁调兵,结果,就造成了博弈一方的错误判断,红军则顺利突出重围。在这里,最真实的科学原则不是那些很难懂的道理,应该是一句大白话:红军领导人把白军领导人搅昏了头!
(2008年加注:学界总是希望好的论著要用学术语言遵守论文格式。笔者认为僵化的格式和僵硬语言不利于解放思想。近代以来世界范围每一次唤醒思想沉迷的论著都有散文体特征。我敬畏历史、敬畏杰出思想家胜过敬畏既成不变的格式。)
(2008年加注:我们知道,正在被中国知识界精英们热情追捧和盲目崇拜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获奖成果,它并不是唯一代表人类科学文明高度的科研成果,更知道此一奖项尤其是其中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奖早已经演变成了全球化的美国品牌。)
(2008年加注:诺贝尔奖励基金作为一家私募基金的参股在纽约流动性市场已经秘密滚动了将近30年,美国也因此获得了经济学大奖的掌控权。笔者不赞成把金融领域衍生过度的理性规则拐弯抹角用于体现人类文明成果的不公平竞争上。)
(2008年加注:服务于美国政府的智囊兰德公司在一份有关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调查中,明明很蔑视中国知识界是“最缺乏尊重人自我灵性之高尚和独立的人群”却仍然要用那种拐弯的理性规则骗取他们的非理性崇拜。我讨厌不诚实做法。)
再比如“寇克曼女生问题”——那是一位名叫寇克曼的著名数学家早年提出的一项高端数论课题。原始概念系统很简单:某学生宿舍共有女生15人,每天3人一组外出散步,问怎样安排能使每个女生有机会同一组散步,并且恰好每周一次?
可是后来问题就复杂了。有数学家把同一课题概念系统不断扩展,设定外出散步女生有“N个15人序列”还是每3人一组又怎么安排才能做到每周每人都有机会相遇一组呢?
当最初只有15人为唯一概念系统序列时,全世界数学家均能解答。到了第6组15人序列,全球仍然有3个顶尖高手能解答。到了第7组序列,整整一个世纪没有答案。最后,只剩下一人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而且是最近才有的数论研究结果。
上述新增概念系统演绎的复杂指数是人脑理性极限之于顶尖人才的表现。只是由于人们过于崇拜理性光环暂时没有顾及到理性极限包含了另外的科学光环而未予特殊关注罢了。
它告诉世人: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超过了杰出人脑理性极限当下无解的复杂问题,应暂时让其停留在探索领域深入研究,以便发现更清晰简明的判断依据,不宜急于进入决策程序。如果少数紧急复杂问题必须决断,就应该创造两个条件来做决断。
一是让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十分优秀的人才参与决策过程。人们通常把此类人才称作“悟性”较好的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科学新科技,其应所包含的新规则、新概念的发现、发明和畅想,实际上必须优先依靠人脑最杰出的直觉响应方向来实现突破。
二是选择类似河南刘庄史来贺那种既有明确的理性目标,且在人们综合知觉中有良好感觉的人来主持紧急决策,以便在决策方案来不及经过万无一失论证、没有检校它在更多人脑中对紧急方案的判断是否能达成意志统一的特定情况下,它也能够依靠“主心骨”作为人心统帅的感觉优势来凝聚人心。类似凝聚人心的统帅力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有过许多确定性的“实验”结果。
比如,一个小群体遇到了利益相同或目标相同但有难以克服的困难险阻,一时,大家都显出束手无策,承受着难耐的煎熬。也就在这种急难煎熬之中,如果该群体曾经信赖过的某个有才干、有品行的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立刻引发群体响应。
人们像看到了曙光和救星一样欢迎他到来。此类现象即是感官感觉对某一事物形象在脑中的综合知觉反应。它没有严格的理性判断,只有形象性、整体性、模糊性和方向性取向。
实验课题(NO:19)生活中人们面对全新事物其风险何在?
此为人脑理性极限的第3种特定“实验”。
人脑的理性极限有面对自觉概念系统超过复杂指数的具体表现,更有面对全新事物、陌生环境和探索未知领域时的特殊表现。当其时,所有理性人都面临可能丧失理智的风险。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脑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选择几乎没有自觉的科学的概念系统可凭借可依赖。风险何在?看看生活中的“实验结果”——
1988年,中国开始尝试在价格领域摸着石头过河并学习启用价格杠杆时,国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经济运作机制。人脑缺少市场经济的自觉概念支撑谁都把握不了价值规律。
于是就发生这种现象:某一天在城市大杂院里,只要有人吆喝一声:“听说物价又要上涨了!”立刻消息在半天之内传遍全城,城内购物风潮顷刻爆发,商场被买空,人们把所有有用和没有用的物品全都囤积在家里以应对直觉所把握的经济动向。
如今则不同了,经过20多年(依据本场“实验”所截至时间历程)的市场经济转轨,所有中国人都积累了一套市场经济的常识和概念。就是说,市场经济更多的真实运作状况改善并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现在,你到大杂院里再吆喝十声“要涨价了!”敢说听者听之,没有人闻风而动。
当自觉概念系统超过复杂指数时,人脑会依赖直觉动机响应方向;当相关的可自觉遵循的概念定则在人脑中不存在时,人脑同样会跟着感觉优势走。尤其是在探索未知领域时,直觉动机取向或成单一取向,可直接决定某人研究课题的突破方向。
实验课题(NO:20)生活中有人受情绪感染其理智是衰减是丧失?
此为人脑理性极限的第4种特定“实验”。
在受到他人或特定环境中情绪感染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理性智慧的人可能转变成一般理智;只具一般理智的人则可能丧失理智陷入非理性状态。生活中的“实验”结果往往如此。
在公交车上,一个被踩痛了脚的乘客怒气冲冲骂骂咧咧训斥对他不恭的另一乘客。一开始,那位踩痛别人脚的乘客很冷静,连声道歉“对不起”。但如果他的理智行为没有赢得对方积极响应,依然听到的是对方怒气冲冲指骂,当此情景,将很快产生超强感染力刺激,造成情绪激怒,于是两人一同陷入非理性状态。
人脑因感官感觉产生的各种情绪,有着相对于因自觉概念产生的主观意志力更为敏锐的表现。人体和人脑存储的各种生化介质随时可因响应外界信息刺激而促成的体内神经递质传感使某种生化介质在大脑中积聚过量,导致由微观领域生化介质运动推动的自然生理现象发生,且被表现为心理激变的对外情绪反应。
人的一切感官感觉及情绪反应,其自然产生条件都是以综合知觉为先导、以自觉概念调节为自控,是一种有先有后的互动机制。所以很多人既容易受情绪感染也容易为情绪失控。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情绪感染是常见的客观现象。比如,三人聚会,只要其中一个很悲伤,他人也会情绪低落;只要其中一个真情欢笑,另外两个也乐不可支。再比如,主讲人作演讲报告时,他发现听众注意力分散,立刻采取“动之以情”的演讲方法,很快就会赢得听众响应,然后他的“晓之以理”才有更好的效果。
情绪,是人脑综合知觉中各种感觉被刺激而自发响应的结果;理智,是人脑的自觉概念自我调控的结果。在没有过分情绪感染时,人人有理智表现;反之,则只有那些意志锻炼成熟的人能自我控制在理智或理性范围内,另一部分人受制理性极限。
怒可激怒、悲可传悲、悦可传悦是常见道理。
(2008年加注:据《广州日报》
(2008年加注:此项研究证实了本书2003年有关理性极限第四种实验。美国心理学此一研究课题称为“共同反绉现象”以提醒人们:如果过分沉迷于传递一种相同情绪的话题讨论,那种话题就带有潜在的情绪传染性。本书2006年潜出后,美国脑科学界先后有四项心理实验课题立项,其中一项成果被冠以“革命性”。)
面对复杂局面,创造新的感觉比输入概念更重要。
面对过激情绪,创造新的感觉比输入概念更重要。
实验课题(NO:21)危急时刻突如其来,多数人能否镇定自若?
人脑理性极限的第5种特定“实验”。
前面讲述过一个预谋行凶爆炸未遂案故事。因案犯夜间穿过马路作案时正值有人牵手盲人过马路,此景象突然唤醒他童年时相同牵手的回忆。他在模糊意识到什么的那一刻产生紧张情绪。接着把耀眼的路灯幻觉为闪灼的“警灯”,耳边随即幻听刺耳的警笛声。在慌张中,他不自觉关闭了手中爆炸物开启装置。结果一小时后,将发生的一场蓄意行凶爆炸案,因开启故障而未能发生。
此一真实案例说明什么?说明人的大脑在紧张和危急时刻,其通常表现正如上述:人脑失去既定的自觉概念自控和自觉的概念引导。每到此时,事物映像所触发的感觉记忆或情境记忆将自发激活记忆积累中习以为常的直觉动机据行为主导地位。
类似的紧急事态,无论是正面的反面的都会经常发生。有关引发紧张情绪的实验观察,可以在未经特殊心理素质训练的士兵或学生中有度开展。实验过程在达成“突然”情况下,人脑一般表现是:其中多数人,曾经为其大脑预置的概念定则将失去自动涌现的心理障碍,人脑丧失自觉调控行为的功能,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在短暂一瞬间缺失。此时多数人不知所措,少数人所措失当,只有极少数人行为得当,但也不能直接判断为有自觉的理智行为。
另一种实验结果是:在经过严格心理素质训练的人群中,真正做到临危不惧、镇静自若、方寸不乱、举止得当的人也不可能占多数,多数人只是相比未经训练的状态好一些。
实验课题(NO:22):人的感觉优势与理性思维哪一种对外响应更灵敏?
人脑理性极限的第6种特定“实验”。
本场实验之目的,要证实人的感觉优势拥有超过人的理性思维的更高敏度。人的感觉优势均积累于人脑综合知觉链接条件中,其所构造的响应机制基于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
智人对外表现的语言行为源自人体人脑两种神经功能:一是综合知觉所积累的体脑功能,即自发的神经传感功能;二是自觉概念所积累的体脑功能,即自觉的逻辑神经功能。
两者对人体感官和大脑健全的人来说,是互动的。对所有人来说,综合知觉积累可以脱离自觉概念优先表现,后者的对外表现则是针对前者自控力的表现,它永远不能脱离前者。
自发的感官链接大脑的神经传感功能,是天然的习惯性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和神经通路链接条件;自觉的逻辑神经功能,是后天练就的强迫性的思维响应条件和信息处理能力。
许多有专业知识积累的人因自发的神经传感功能而产生模糊动机或模糊判断之后,他随时可进入有自觉概念唤醒的自觉思考状态,即启动自觉概念定则进入“三思”。不过,人们在有意志地强迫自己进入自觉思考状态时,同时也是在强迫自己的神经传感功能暂时失去知觉或处于麻痹状态,其外在表现是“忘我”和“专注”。正常而有效启动逻辑神经功能自觉思考需三个条件。
其一,需要人脑的自觉概念积累(脑内已形成可自觉唤醒概念思考的生化记忆板块)。
其二,需要人脑后天逻辑锻炼(经过培育,自觉概念之间已形成逻辑神经链接通路)。
其三,需要主观意志的指令和强迫(产生认知动机凝聚注意力)。
当然,即使在三种条件全部齐备的情况下,如果中枢神经疲劳,如果外界发生物像、声光、刺痛等任何信息刺激的干预,那么,自觉的逻辑神经功也将随时中断“工作状态”,转变为人脑知觉的对外响应转移。表现是:专注被解除,注意力被分散。
第6种特定“实验”表明:人脑理性思维状态相对于感官感觉被激活状态其所要求条件的苛刻性,是理性极限的又一突出表现,它进一步显示出了人脑两种神经功能的关系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