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就未来——2017深圳停车大调查


 

  城市的发展、交通的发展,以前过于关注动态交通的发展,静态交通一直是处于放任的状态,当时静态交通供给的体制主要是依靠城市规划配建的体系满足供给的,但是,由于小汽车的增长非常快,配建的标准没有跟上,造成了尤其是中心城区、老旧小区静态交通发展的短板。这个短板对现在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带来了很大的制约,静态、动态交通的关联性很大,带来了无效的交通,无效的交通是停车设施供给不足,或者是静态停车资源的利用不足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发改委也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从我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全国各地基本上每个大城市的停车设施的建设规划出台的政策,包括执行情况都做过全面的评估,指导意见是非常高水平的。当然了,这个指导意见是全国的、普世的,但是每个城市自己的特点不一样,深圳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大家都知道,深圳也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城市,也是高速发展的一个特区,30几年的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现在的超大城市,所以它的速度增长非常快。科技的进步,对整个停车设施的建设,也提到科技的推动作用。

  作为深圳的发改部门,我们知道停车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也做了深远的谋划,从深圳的整个情况来看,还是跟其他的大城市是一样的,虽然说在2014年年底做了限牌的决策,就是因为小汽车增长的速度太快了,经济增长太快了,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要设一道防线,深圳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肯定是公交为主,要限制小汽车的增长。静态交通的资源导致怎么适配,现在目前遗留下来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机动化水平还在提高,停车位的缺口还在不断的扩大,这个扩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原来即有的欠帐,就是深圳从目前在交警部门登记的车位是111.3万,其中特区内路内停车位是11.3万个,存量上跟汽车的保有量差距也非常大,是百万级的,从增量上来看,虽然说限购,但是限购之后,每年的限牌投放量是10万辆,这里有新能源汽车的牌辆没有完全的利用,接近10万辆一年自然的刚性增长,跟现在的每年停车位的新增的供给做了测算。两者都在扩大。这样的形势下,这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从结构上来看,很多刚需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政策里面提到的老旧小区、医院、公园的,包括旅游景区的静态交通的设施供应是不足的,或者说使用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另外,停车设施的建设也重视不足,以前两方,刚才讲到配建为主,另外还政府,单纯的依赖政府的投资大型的立体停车场,当然配建是主体,投资大型停车场主要是为了服务公共交通,像枢纽,像口岸,以这个为主,但是这种大型的停车场使用的效率上来看,闲置的浪费也是比较大。整个停车设施的建设缺乏顶层的设计和有效的途径,刚才有很多专家提到了,可能都散在各个部门,以前归到住建管,现在可能又归到交通部门管,还有的城市是在交警部门管,几龙治水,工作的协调上、合作上,包括一些政策的衔接配套上都出现了一些碎片化的特征。

  另外,投资模式比较单一,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没有建立。这几年我们也梳理过深圳市政府投资的项目,大型的停车场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资的,投资完了之后,也没有做委托经营或者是做一些TOT之类的资产创新。这种模式对未来的发展,虽然现在深圳有钱,可能过几年我们的财力也不能支撑,因为还有其他的更重大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着我们。因为停车设施只是其中的一块,市场化的植入、PPP的植入,包括政府自身投资资源的配置也要做一个大的安排。做停车设施谋划的时候也做了一些反复的修改,也征求了多轮的意见,在座的有深圳制造企业,包括BAT企业,还有一些投资的企业吧,也跟深圳其他的政府部门做了多轮沟通,我们在顶层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出台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经过两轮的打磨,基本上也初步认可这个思路。

  大概总体的思路是智慧引领,空间破局,多元融合,精准调控。智慧引领大家都想到了,这两天大家分享了很多,智慧停车好的技术、好的案例和应用,其实是比较成熟的。另外是空间破局,最大的问题是空间的问题,深圳这样的城市寸土寸金,怎么挖潜,怎么从各个不同的口把空间能够落实下去,这是我们建设的前提,如果空间解决不了,我们也发展不起来,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也解决不了。三是多元融合,这是非常广的事,不但是政府的事,政府内部有很多的协调,更别说社会各参与方,包括每个停车场所在的权属的情况,包括运营的情况、产权的情况等,这些都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四是精准调控,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还是一个资源得到高效,现在响应我们国家提出的要提质增效,效率是非常关键的。

  具体来讲,要实现增量精准的供给,存量高效的共享,增量精准供给是依赖于技术停车场,如果连基础的数据没有资源怎么配置,矛盾在哪,周边的资源能不能通过共享,或者是错峰实现资源的高效的统筹利用。存量的高效共享,刚才也讲到了,存量是巨大的,对深圳来说,能够把存量的文章做好,是我们最关键最关键的,但是,存量又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这两天来,大家谈到了很多的问题,怎么跟物业合作,包括一些开放的问题、模式的问题、政府决策的问题,到底是通过行政强制的手段还是通过经济的手段,还是通过法律的手段,能够把存量的资源盘活、高效的利用开放出来,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第三个方法,停车充电一体。今年年底,我们所有的公交大巴要实现电动化,在增量的供给上,我们也是希望主导的方式是立体机械式的智慧停车为主要的供给方式。根本的目的是提升静态交通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这也是契合国家发展的要求。主要的重点是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智能信息化实施的链条,重点是用地的保障、产权的使用权、简化审批、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有一个系统的突破,打造一个国内首个集功能于一体的云平台。

  整体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6一2017年上半年完成停车大调查、发布停车设施建设规划、出台实施意见,建立项目库。第二项目是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初,主要是完成信息平台的搭建,每一样的项目个性化非常强,我们是初步选了不同的领域,大概是14个领域,要推一批的试点项目,总结这个试点的项目形成这类的操作。相当于通过试点探出一条路,以后可以参照试点的做法推进其他的项目。进一步落实1+N的体系化配套政策,我们出N个配套政策的部门是相当于对接,我们相当于对口扶贫,我们要对准这个领域,用这种方式推进N的配套政策落实。启动停车场智慧化联网的工作。第三阶段是2018年初至202奥年年底,分市、区两级全面铺开停车设施项目建设,智慧化停车运平台试问商业运营。

  总的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底,全市新增55万个停车泊位,逐步实现全市停车联网运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运行高效,装备领先的停车设施供给体系,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停车体验和停车资源市场化水平。

  二、停车大调查

  停车大调查是我们做所有工作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要这么高度的做停车大调查,深圳到2013年没有开展过大调查,之前零零散散的做过一些,但是数据不太可靠,导致了整个之前出台的规划建设系统性不强,项目的决策也缺乏一些数据的支持,比如说配置的停车资源项目,到底配多大的规模,什么时候建,需要不需要留一些未来扩展的空间,没有一些数据支撑我是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整个调查主要是三件事,谁来干,干多少,怎么干。调查第一个是由谁来调查,调查是由专业机构调查,还是由我们具体承担的单位调查,还是由社区调查。

  第二是任务的分配,到底统筹安排还是自行填报,统筹安排是自上而下的做。整个调查的思路,事前、事中、事后围绕着以质量为中心整体谋划调查的工作。调查的内容,采用全样本的形式,路内路外的停车场都要覆盖,调查的内容,除了刚才讲到的最新的数据以外,每个社区街道申报新建机动车停车设施项目和新建自行车停车设施项目。调查的组织方式,发改委牵头,区政府统筹,街道办事处组织。

  我们做这个模式之前,做了一个试点,大概是三周的时间做调查工作,主要是检验组织的方式,APP的情况,查找漏洞。整个停车调查的试点非常成功,证明了依托政府行政力量开展方式是可行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具体要落实到每个社区,深圳有900个社区,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编制了《工作手册》,就把组织、进度、联系方式、表格的体现,再就是APP的操作,机械式的停车设施也做了简介和推介。APP是我们重要的工具,也是体现了停车调查高效率的途径,它实现了手机端和WEB端与停车基础数据库融合,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的效率,以生动和可视化方式呈现。分三级,实施掌握进度。这是我们任务的清单,这是我们在后台形成的,南山区大家都去过。

  这项工作启动是在元宵节上班的第一天,2月13日开始,我亲自跑了深圳10个区,每个区开现场动员和培训会,区领导和局领导亲自到会,对整个停车设施的建设调查工作高度重视,对整个效果的保证也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整个调查的流程三个步骤,一是街道为层面组织各社区工作站核对调查任务清单。二是各社区工作站联系各停车场经营管理单位填报纸质表格。三是数据检验核对,录入停车调查APP回收纸质表格。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为了相互促进,每个区都约了稿,做得快的和做得好的形成经验,通过快报的形式给到各个部门,在2月28日的时候,我们发布了一份整个进度的通报,督促各区。截止到12日,整个调查基本上90%完成,这项工作将近1个月,进度还是比较好的。

  从调查初步的数据看,因为还没有百分之百调查完,大概的数据从停车场的两来看,交警的数据是4313个,现在的数据是10400个,停车位的数交警数据是111.3,本次调查的数据是187.5。这个数据还要校核。这是两个时段供需的情况,一是工作日晚上12点的,一个是工作日早上10点的,这是初步的,后台的数据还可以再挖掘,这次来准备得比较匆忙。这个还有一个日历图,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建立全市停车大数据库,每年进行维护和动态更新,发布白皮书。

  主要的经验

      1

  一是获得法律标准依法开展调查。我们在市统计局配按,跟我们的经济普查是一样的,受到保护。这是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把数据通过强制的方式收集上来。

  2

  二是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合力,这项工作是城市共同的事业,大家对这项工作也形成了共识,五个部门联合发的通知,当时我们会签的时候,一周就会签出来了,非常快,说明大家对这项工作认识是高度一致。

  3

  三是组织有力沟通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市一基层两级组织中枢,市级中鼠,项目技术单位,基层中枢主要是街道办,主要是组织各社区工作站展开停车调查,汇总各社区纸质表格,检验无误后统一邮寄下去。还有一个是技术单位设立了一个群,在这个群里把共性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解答。

  4

  四是采取有利的措施督促如实填报数据。这些数据我们跟停车场的项目挂钩,作为政府投资,享受配套的政策。数据提交以后,还要做抽查复核,按照统计法的要求确保统计调查的质量。调查的时候,会受到一些没有发牌的停车场,认为你调查了之后,来查他的税或者是通过这种方式,物业经营有一些灰色的空间,不太配合的情况,我们也跟交警达成了意识,做一些说服的工作,通过交警的力量配合我们做。最后是安排专项资金,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5

  五是结合工作推进及时填补漏洞。我们在收尾的阶段,移交到发改委的时候,尽量检查数据都要做基本的逻辑上的判定。整个工作得到了中交规划院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向各位简要的介绍深圳停车场的情况,希望能够以后大家能够充分的参与深圳停车设施建设,也希望协会专家们能够给我们提一些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