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再论余额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周蓬安:再论余额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8月11日晚间,天弘基金发布公告,自8月14日零点起,将余额宝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上限调整为10万份,已有存量不受影响。这是自今年5月27日,天弘基金下调余额宝个人用户最高限额后,再次采取的下调限额措施。

 

昨晚看到这则消息,我是大吃一惊。5月27日,天弘基金将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上限调整为25万,至今才两个多月,怎么又降低上限,而且一下子就降低六成?要是继续这么下去,余额宝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上限会不会在未来几年要下调到名副其实的工薪阶层“余额”概念,即几百元至多几千元?

我不太相信天弘基金会“嫌钱多”,不断下调余额宝个人用户最高限额应该是被逼无奈的举措。

记得马云曾经说过:“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此前,中国银行业基本上可以用“暴利”来形容他们的业绩,实体经济其实都在为银行打工。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3月31日前发布2016年全年业绩的27家在A股或H股上市的银行净利润1.3万亿元,而2016年全体A股公司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仅有2.75万亿元。此前还有报道,14家上市银行2012年合计净利润10112.40亿元,占2318家上市公司全部净利润的53.23%。

 

应该说,马云的这个观点,我是绝对支持的,只有竞争,才能进步。至少那些愿意将现金转入余额宝的户主都是支持马云的,尤其是那些账户被盗刷而迅速得到“先行赔付”的支付宝用户,更是深深体会到支付宝的巨大优势,国有银行怕是永远也赶不上。当然,马云的一席话,也让自己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对立面,而马云的实际行动更让自己成为银行业的“眼中钉,肉中刺”。

自支付宝获得金融牌照后,银行营业额大幅度增长态势就得到遏制,利润“疯长”势头更是不复存在。随着“银行学马云”,金融系统一线职工还将面临大面积下岗的风险。

7月初,马云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存款规模已经达到了1.43万亿!六个月存款规模暴涨了80%。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惊动了整个中国银行业。之前中国各大银行的存款规模排名是: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招商银行....排名第五的招商银行存款规模为1.3万亿。也就是说,余额宝存款规模已经超越招商银行,位列第五。按照这样的势头,不会超过两年,余额宝存款规模将成为“老大”。这就让管理者相当忌讳了,毕竟国有控股银行是“亲生子”,余额宝至多也就是“外侄儿”。因此,使用公权力打压“外侄儿”,让不争气的“亲生子”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符合中国金融管理层的思维。

公权力打压余额宝其实由来已久,从迟迟不发金融牌照,到逼着余额宝、微信支付按照银行规矩收取提现手续费,无不体现公权力公开支持金融业与民争利,增加交易成本,无不体现公权力死死打压先进生产力。

2014年“春节”刚过,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呼吁取缔余额宝。钮文新发布博文称,“我不是危言耸听,更非号召谁退出余额宝,而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经济事实:余额宝哪里只是冲击银行?它所冲击的是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冲击的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

 

笔者在《余额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一文中公开批评钮文新作为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公开呼吁取消余额宝,明显是缺乏专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都有具体分析):一是过于危言耸听;二是“吸血鬼”说为故意栽赃;三是拿日本金融政策谈“余额宝”存在的合法性,更是荒唐至极。

我一直都不明白,我们这个社会口口声声鼓励创新,可每一个创新产品却总是受到公权力的打压。比如网约车,争论几年至今仍是过度管理,导致“打车难”后,市民能不骂政府,不骂管理网约车的官员?我不知道,多少个有可能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创新产品,因为我们守旧的管理而胎死腹中。比如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举例:“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

 

窃以为,余额宝只是替广大民众讨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关部门不支持“人民群众都说好”的余额宝,而是不断给余额宝设置障碍,根本原因就因为余额宝动了传统金融业的“奶酪”,动了利益集团的“奶酪”。(我的公众号为“zhoupengan1”)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