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切忌盲目


特色小镇建设切忌盲目

 

陈柳钦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之风至今仍然热度不减不论是工作部署、各项政策的出台,还是资金进驻的方式、渠道的拓展、小镇项目的申报,以及各种特色小镇的峰会举办,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特色小镇建设的“比学赶超”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已然成为国内各省市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和新实践重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从房地产企业到专题产业开发商纷纷涉足特色小镇领域。风口之上,群雄逐鹿的新沙场已经铺成,然而我们在密集的媒体报道中却发现,一部分特色小镇在从零到有的打造之路上,却有些“跑偏”,缺乏科学规划,特色不突出,出现跟风炒作的倾向。还有一些特色小镇将工作重点放在建设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包括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本义在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有些地方对文件的理解不到位,推荐不符合条件的镇;有些地方创建认定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的推荐镇发展水平达不到命名的标准;有些地方推荐的特大镇不符合特色小镇导向,各地对特色小镇理解有差异,同一地方推荐的镇类型趋同,部分镇申报材料对特色说明不够明确,对认定造成影响。还有,一些地区盲目照搬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只学其皮毛,而忽视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大家都学过这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顾客观条件,盲目照搬,肯定是事与愿违。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模仿复制”,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方执政者“浮燥”的政绩观。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平快”的表面政绩,盲目采取一刀切、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急于求成,使小城镇发展失去了特色和灵性

国家培育特色小镇的核心在“特色”。部分地方“一窝蜂”式的建设行为打造出来的“作品”,失去了“特色”这一精髓。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并对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如何彰显和保持特色提出三大原则,一是要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二是要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三是要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所有的特色小镇,都是基于构建“特色”为主基调的小镇发展理念。所有特色小镇的成功,都需要构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因此,特色小镇能否成为可持续引领地方发展的“增长区”,需要厘清三大核心命题。第一,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第二,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第三,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划与运营并重的规律。要真正地让“特色小镇”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钥匙”,引领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还应该具有“三种力”。第一,品牌力。“特色小镇”只是一个统称,一个地方要真正地发展“特色小镇”就需要打响自己的“品牌”,这其实就是一种“内涵”,要在“吸引力”上下功夫,让一个小镇能够通过“品牌”叫响自己的名字。第二,创新力。“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特”,不管是从建筑风格还是形态特点上都要“创新”,能够走出“复制”的偷懒模式,走上“原创”的耕耘模式,才能找准一个“特点”撬动整个小镇。第三,感染力。“特色小镇”不能仅仅让居住其中的人有现代生活的气息,也要有情感的归属,让参观者能够有“归家”的体会,这样的“特色小镇”才是有“味道”的、有品质的、有感染力的。

“特色小镇”不必刻意追求奢华,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内涵;不需要劳民伤财,需要因地制宜。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并不是说所有特色小镇建设就必须没有高楼,不引进外来文化,不对老街区进行必要调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还是要回到因地制宜上,取决于地情。以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为原则,不与此相抵触的特色才能算是真正的特色。因此,我们评估一个地方发展特色小镇的适可度需要从人文、历史、环境等方面综合考量,保持适合项目的养分充足,摒弃不适合项目的铺张浪费,在决策中引进监督问责、在发展中引进自然人文,让民心工程真正实现为民。

特色小镇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建设特色小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色小镇建设要循序渐进,避免跟风炒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杜绝形象工程,防止同质化和泡沫化,同时要避免特色小镇被房地产和资本绑架,预防把特色小镇变成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总之,面临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浪潮,我们要冷静思考,清醒认识,不要热过头,要稳步致远,少走弯路,不走老路,避免进入死路。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