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业报告


  “跳进那湖泊”

  到今年,我在媒体圈已呆了十年。和讯一年、腾讯八年加上创业一年。去年5月8号我向腾讯提出离职,6月8号正式离开。6月9号我写了离职创业的宣言,现在读来还是颇有感触。

  我曾问李志刚(创业家&i黑马注: 商业作家),创业时是什么感触,他说就两眼一蒙,跳进去再说。创业前我也想了很多,因为每个人你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是不试又怎么知道呢?但尝试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基础。我积累了9年。

  总体来说,现在是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回溯到前几年门户如日中天的时候,创业机会相比较少。此外,门户或其他媒体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平台待久了,必然面临职业瓶颈

  一方面,从记者跃升到管理层很难;另一方面,中国的舆论环境很难支持一个媒体人在门户干一辈子,甚至在门户待到30岁的媒体人都比较少。当我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甚至会感到奇怪。比如,门户人员流动很大,某一天我发觉身边很多都是90后。我从部门里最年轻的变成为数不多的几个年龄比较大的,这种身份很尴尬。

  我在提出离职的前两天,最大的忧虑是很多人将我在腾讯的成功归功于平台,当然不可否认有平台的因素。还有一部分声音说我离开平台了就什么都不是。我离职创业的文章传的到处都是,甚至有语音朗读版,听得我酸溜溜的。但当创业的时机足够好,出来建一个平台并且养活自己的时候,也就具备了独立资本。

  在腾讯8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价值观。我发现腾讯出来的创业者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张扬,做的事情总体都比较“正”。比如我做自媒体,至少不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违背我的价值观。

  自立门户后,我拿到了一些融资,并和今日头条签约,这让我维持住了生计。拿到融资后,我发觉并不需要烧钱。

  现在看来并不需要融资,但在当时却不是。这好比一个人突然跳到湖里,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我只有先拿点钱,然后绑定一些版权方,让我活得相对体面一点。当我在创业这片湖泊里游了半年之后发现,我不光能活着,还是个游泳健将。

  从打工到创业,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理解事情更加全面了。公司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做个小而美的公司又何尝不可?或许有人觉得这样很没理想,但我的理想就是追逐自己想做的事情。

  “随时保持战斗”

  创立雷帝触网以来,我一直一个人写,一个人编。创立十多个月我累计写了一千篇稿子,每天平均三到五篇,周末也不例外。

  当一个自媒体有足够的产出、足够好的影响之后,内容会慢慢形成正向循环,用户会开始预判内容。此外,持续的内容产出也能塑造品牌。我的内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快”,以至于大家除了关注快之外,我的独家和深度内容被忽略掉了。对“快”的追求,要求我保持随时处于战斗的工作状态,防备任何事情的发生。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媒体需要足够的速度震撼用户。例如,金山软件CEO换人当时我在地铁里,一发现这个消息,我赶紧出地铁写完发出去。任何事情当你觉得它足够重要的时候,就得这么干。

  为什么我写稿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写了很多篇稿后,我记得每一篇的标题和内容。新闻发生之后,我能以最快速度的把以前的内容找出来。比如映客和宣亚的事情发生时,我正在陪孩子在楼下散步,看到消息赶紧上楼,十几分钟后稿子就写好了。

  至于我为什么总能快速得到独家消息,我的总结是:首先,要足够敏锐地观察信息,掌握信息传播的特点。比如公司的年报通常会在3月份和5月份会出来,记者要有意识的去留意和总结信息。十年如一日,我一直坚持看财报图解,寻找有用信息。

  第二,群聊中潜藏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聊天的只言片语里面可能就有一个重要信息,这也是一个新闻来源。采访对象不光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某种程度上也是写作重要的智慧来源。

  第三,要有足够的品牌感召力。当你拥有震慑别人的能力时,你会获得一些信息。当你挖到足够多料的时候,别人才会给你爆料。你一篇好稿子都没有,别人凭什么向你爆料?

  第四,要随时准备“战斗”。我随时随地都背着笔记本电脑,找离电源近和能够上网的地方,在开车或没有网络的地方我会很焦虑。记得京东入股永辉超市时,我一直等着,等到后来有点事要走。我正开着车到了五环外,突然接到京东的通知,说是京东发财报了。我赶紧把车停在路边,蹲在一个水泥路沿旁把稿子发了。

  还有一个技巧是,采访一些重量级的CEO,多问问题。虽然稿子可能只写一个问题,其他的可以当素材留着。

  与快速操作的稿子不同,如果环境允许,我也希望能写出一些深度稿件。这是两种不同的平衡,深度稿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产量很低,无法持续影响用户。所以我需要在“快”和“深度”之间,寻找一种相对平衡。

  当离开腾讯后,我发觉需要自己重新构建影响力。离开前半年我可以依靠平台的余光,但后续必须得靠自己。我需要不断挖掘独家信息或者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呈现价值。

  内容是很好的入口,也是记者为自己书写的一份“简历”。每一篇稿子都要用心写好,因为每一篇稿子挂着名字。雷帝触网的知名度全是靠我一篇一篇稿子砸出来的。

  我的优点是我足够勤奋也足够执着。我不光勤奋,还能持续不断地做。对于未来,我希望像美国的莫博士那样,能写的时候一直写下去。一方面,我和企业家保持良性关系;另外一方面,我也希望基于媒体人的身份,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我曾帮助武汉招商。

  “雷帝嘎嘎”

  我的外号叫雷帝,即“雷帝嘎嘎”(创业家&i黑马注:Lady Gaga音译),也就是雷人的意思,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媒体同行对我的评价正负都有,负面的估计说我不好相处,架子大、不合群。但别人怎么评价我都无所谓,自己走自己的路。当你一骑绝尘的时候,别人只能仰视你。

  我承认我的性格存在着缺陷,企业公关和我打交道,都觉得不好相处。所以我通常直接和创业者沟通。

  我的脾气不太好,很多人加我的微信都是一个挑战。即便加上我,我也不怎么做商业活动。第一,我不写软广;第二,我写的必须是干货;第三,不能左右我的思想。

  当自媒体有了足够的原则、把合作门槛抬高后,就排斥了很大一部分的合作,但这也能帮助树立品牌。

  当自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容一定要聚焦,不能受眼前小利的诱惑。如果我愿意的话,以现在的影响力,很容易变现,但我发现其实没必要这样去做。。

  无论做媒体人、还是人际交往,要认识到在写作时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并无恶意,只是披露事实。我的文章有很多图表、数据,当我抨击一个企业时,对方无从反驳。所以,我很少接到律师函。

  我也写过腾讯的负面,有一篇稿子叫“刘胜义降权”(创业家&i黑马注: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有人跟我说,你对老东家真不手软。

  记者在采访企业时,双方的地位一定要相对对等。我在跟行业大佬交流时,我只承认自己比对方穷一点,但是我并不对方什么东西,所以我该写就写。我摆事实讲道理,不怕得罪企业,不遮遮掩掩。

  总体来说,我觉得记者要和企业保持斗而不破的关系记者不能恶意伤害企业,要对得起所写的文字当记者对得起自己文字时,就会产生一种爆发力,这种爆发力可以获得别人的信赖。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顾虑太多人的感受,最重要的就是效率高。记者的尊严来自于写好稿子,而不是别的。

  我不关注别人,我只关注事情本身。如果我觉得从新闻的角度它很重要,那么我就会跟进。作为一个内容创业者,我最焦虑的是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容。而当我的文章持续刷屏的时候,内心是很骄傲的。

  我记得晨兴资本的刘芹说过,“我碰到太多比我更聪明的人,不够坚持,我碰到太多能力比我强的人,不愿意做小事。我过去十几年其实每天都在做很小的事情,我只是连续做了十六七年而已。”

  大家为什么觉得媒体人到30岁必须得转型?我今年33岁,还在写,只要能写的动我就会一直写下去。因为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爱好。

  * 本文系创业家&i黑马原创(ID:chuangyejia),口述雷建平,整理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