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香港学习城市精细化管理
陈柳钦
2017年7月1日就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日子。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维护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与核心价值,让香港成功地应对了困难与危机。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贸易实体、第四大船舶注册地、第五大集装箱吞吐港。香江潮涌,紫荆花开。试看今日之香港,变中也有不变。“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一直被国际机构评为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地区之一。我们看到,今天的香港依旧繁荣。
到过香港的人都对香港的干净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每天,熙来攘往的铜锣湾时代广场,鲜见有人抽烟吐痰、乱扔垃圾,看不到小摊小贩当街摆卖;过马路的人群,耐心等候绿灯亮起;繁忙的一天过后,地面依旧洁净如新……窥斑见豹,香港的城市秩序令世界惊叹。这一切,离不开严厉高效、全民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摊贩阻街、噪音扰民、空调滴水、蚊虫成灾,事不分大小,只要与居民生活相关,香港特区政府都将不遗余力解决。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亚洲最清洁的城市,其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教育先行,不惜投入,且重点突出,执法严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香港这个人口极为密集的城市变得清洁秀美。
其实30多年前,香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小贩乱摆卖、违法建筑、污染、环境卫生等令人头痛的城市管理难题,但香港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尤其是通过严厉、公正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随城市发展而衍生的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城市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香港在破解“城市病”方面堪称典范。香港有70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才1000多平方公里,港岛主城区还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多地狭,但交通拥堵并不严重,看病、上学等等都很方便,城市管理井井有条,香港在解决公共资源匮乏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内地借鉴。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制度、手段上,香港注重因地制宜,注重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注重规划的硬约束实力,注重法制化,注重精细化,注重发挥多种主体的作用,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还注重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香港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营造了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城市环境,尤为值得内地城市学习借鉴。香港城市管理充满了辩证法:看似对立矛盾的各种管理要素构成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协调关系,使香港城市管理进入了较理想的境界。首先,“大”与“小”的均衡组合;其次,人与制度的均衡组合;第三,是短效与长效的均衡组合;第四,刚性与软性的均衡组合;第五,是分工与联动的均衡组合;第六,政府与市场的均衡组合。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来自于其城市管理体系中诸多要素的独特组合,这些管理要素张弛有度,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使单个要素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源源不断地迸发出使城市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整体合力。
一个事物,小到一个人,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会形成一整套的方式去适应那个阶段的外在和内在环境,香港现在那种高效的城市运作机制也是通过各种经验教训,学习的结果。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分析比我们更先进、成功的案例,来使我们得到更快的提高,少走一些弯路。比如说城市管理,如何避免拆了建,建了拆这种让人很沮丧的现象呢?内陆城市恐怕要多向香港这样的先进城市学习,多多思考,拥有更高的视点,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才是唯一的答案吧。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座城市,像香港一样,百年来历尽坎坷,终于回归祖国,迈进历史新纪元。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座城市,像香港一样,20年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重温这些年来的辉煌瞬间与忧患时刻,每一个事件,每一段历程,都推动着年轻的香港特区不断成长,迈向更加成熟、稳健、多元的发展。总结过去,为了更好地前行;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的前景更加辉煌;让我们共同憧憬,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