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调整的“锅”不应让新股发行来背


 6月9日,中国证监会又核准了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筹资总额不超过25亿元。这已是证监会连续两周调整新股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显示出其呵护市场的意图。

而即便如此,市场上关于暂停IPO的噪音依旧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维持其观点的逻辑是:近期股市连续调整,源自于新股发行节奏过快,造成股市的“抽血效应”。

然而,这种将股市调整由新股发行来背“锅”的逻辑却是似是而非,并不严谨。

不妨回顾一下从历史数据,股市涨跌与否与IPO筹资额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并非新股发行多了,股市就一定下跌。之前,多次暂停IPO,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市场颓势。而近段时间出现的股市调整,股指走低的原因是金融去杠杆以及估值重调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

事实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不会因为可能出现IPO暂停现象而增加。就在2015年7月份,正值第一轮股灾期间,IPO被迫暂停,但市场没有随之而上涨,当时的市场资金纷纷进入货币基金与债券市场逃避风险,而后续的市场继续探底下行。这则股灾1.0期间暂停IPO历历在目的先例正好说明,IPO暂停并没有能够增加市场的风险偏好。

IPO如果真的暂停了,只会使得很多问题会变得更加棘手。

一方面,使得对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出现“功能性障碍”。作为资本市场最基本也是最原始功能之一的融资功能,IPO如若真的暂停,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为企业输血的融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原本,我国资本市场上就存在着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比例这一局面,而现在IPO暂停了,只会使得这一局面得不到较大程度的改观,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最终受伤的必然是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抑制我国资本市场广度与深度的拓展,投资者的投资可行域减少,不能够分享代表新经济的公司的成长性。

就当前阶段来说,IPO在市值配售环境下,大量打新资金看中了经久不衰的新股赚钱效应,而这也锁定了市场中大量的市值配售资金,降低其对市场的分流冲击影响。然而,当IPO暂停之际,资金打新热情骤然下降,而大量被锁定的市值配售资金也可能逐渐出逃,进而对市场起到了明显资金分流的影响。

当下,不应将前段时间股市调整的“锅”全部由新股发行来背。IPO发行节奏过快并非明智之举,还会加速新股不败神话的破灭,暂停IPO就更不明智

对此,如何合理调节IPO发行节奏,让新股保持适度赚钱效应,达到锁定市值配售资金的目的,考验着管理层的治市智慧

作者:李勇(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6月14日香港《文汇报》,香港《文汇报》文章链接:

http://pdf.wenweipo.com/2017/06/14/a18-06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