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获得灵性的那一刻起,其实每个人都是修行者,只不过有的人朝至善至美的方向而去,有的人是一塌糊涂。我只所以被问到修行时总会语塞,原因是我知道他们所说的修行与我说的修行不是一回事,他们所言的,是宗教意义上的修行,而我眼中的修行,则是指一个修正自己的言行。
如若站在修行的角度上来看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修行者,另一种是非修行者。修行者如葵子,向阳而生,非行修者如泥沙,水止而没。
恒星旋空,看似不动,却螺旋而行,我们将这种螺旋而行的路径,叫做轨迹。日月星辰皆有轨迹,何况人乎。我们将一个一生螺旋而行过的印迹,称为人生轨迹。
我们将一颗球抛出去,它在地上螺旋而行(在很多人的肉眼中是直线而行),就在它的行进过程中,你根据它的速度和地面的情况,已经初步能判定它停下的方向和远近,这时候,你不甘心它还没到你预设的目的地,便过去踢它一脚,或是再扔出个球从后面推它一下,如此重复,直到目的地。
古人认为,决定一个事物运行的,是气,也就是能量,而衡量这种能量多少的词,便叫做气数,所以中国人不管一个王朝还是一件事已经无力挽回的情形,称之为“气数已尽”,意为已无能量支撑其继续发展。
气数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二十四节气和和太阳黄经度数,它们决定了自然界中的植物何时萌发,何时长成,何时凋落,也决定了自然界中的动物作息特质,而这一切,都有它的运行变化轨迹,人也间接直接受其影响。
气数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气运,是指在能量影响下,所形成的人的自然人生轨迹,在气方面,人主要受五运六气的影响,这五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运么,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此,合称为五运六气,简称为运气。
因为五运六气影响着人的的生命轨迹,因此,人们将受五运六气等客观条件影响下人的生命轨迹,称为命运。
前文中说,“修行者如葵子,向阳而生,非行修者如泥沙,水止而没。”意为,修行的人,向太阳下的向日葵,它懂得如何根据时间和能量的变化,来改变生命的方向,或者说,不同程度的把命自己的生命方向,而非修行者,则是像山洪中的泥沙一样,被洪流裹挟而下,运气好,可以停留在好的位置,运气不好,随时会因为水的停止流动而被别的沙石覆盖。
因此,修行的目的,是不同程度的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多一份自己把握自己生活状态的机会。
在古代,一个人寒门学子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以期摆脱种地生活,也是修行,一个富贾子弟不想整天在胭脂堆里长大,最后洞入空门,也是修行。在现在,一个人在北影厂门口整天蹲守以期将来能从群众演员变成票房帝,也是修行。修行是每个人主动改变现状的心愿和行为,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来改变客观命运的轨迹。
一、 为什么要修行?
看了前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们是来平时所说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替代了更大更普遍的修行,宗教意义上的修行,是让人的思想和行为更符合特定宗教的行为规范,是等于在道和人之间,还多连了一个节点,而普遍意义上的修行,则是将人和道直接相连。
人与地上石,水中沙相比,多的只是能自己改变命运的可能,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把握自己的人生,而水中沙却不同,它的一切轨迹都来源与自身的特性和外界的作用,虽然从表现上气,每一次沙石之间的碰撞都是偶然的相逢,却都是一个个依轨而行的车轮。
所以,一个人开始修行,是自我意志觉醒的标志,他开始尝试把握自己的人生。因此,修行是一种改变的力量,而改变的对象,则是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现实中,修行一词的意义,被严重缩小化,被当成宗教中一个人为追求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等目标而努力的各种方法。然而这并不是它的本义或全部。
修行一词,最早人们称为修道,“修道“这个词,同“修行”一样,现在也被严重狭义化了的。修道一词,原本为八个字,修德养性,阴阳于道。后被简化成修道,再到后来,被简化成修行。这一简化,本义难现。
修行有两层,绝大多数人做到第一层,既已很好,更多人一生都不知道第地层的存在。
这两层,都在这八个字之中,修德,指养成能够掌握规律,并能按规律办事的能力,拥有这样能力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老子管这种人,叫做“善摄生者”,即善于把握自己身命运的人,这部分人懂得如何通过修行来改善自己的命运,而在这一章中,老子讲,这样的人是把握住了“生生之道”所以能够无所害。
养性,又叫炼性,指的是修心炼身正行,即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和身心,使得行为能符合大道。
阴阳于道,阴为依道而行,阳则逆天而为。有次我在上海做讲座,讲了点相关的内容,有一个人讲座结束后问我:“我怎么才能逆天而为”?
今日世上之人,前不知史,现不知今,后不知来,谈任何修行,都一如儿戏。什么叫儿戏,就是大家做什么,小孩子也爱照着样子做什么,等大人走后,他们自己揣度着大人为什么那么做,然后相互间定下一些规矩,一边嬉笑一边模仿,大人看了称为闹剧儿戏,小孩儿说,我们都是照你做的学。
好的,现在我们讲讲以前与修行有关的缘起的事。
二、 为什么要教人类修行?
(一)、修行第一课:生生不息
跟今9000年时,人类基本上已经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真正的对手了。
更多人身上,开始泛出狂傲自大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底层的的猎手,采集者、捕捞者。
他们开始猎获怀孕的母兽,开始围灭整个聚集成群的动物,他们开始用自己采集的果食当成游戏时的道具,开始捕捞连一尺都不到的鱼为食。
人们都相信,世界无穷大,这个地方的野兽没有了、果食没有了,鱼虾没有了,下一个地方还会有,我们迁去新的地方,神州大地上的人类会成为新的猎食者,直到别的人种、动物都消亡。
最后消亡的,将是他们自己。
这是第一次,整个昆仑山上下来的神州羌人的后裔,开始面临的新课题,最后的结果是,在距今8800到8600年间,他们开始了集体修行。
伏羲开始教大家如何伺养家禽,如何养鸡养鱼,神农氏族的智者开始教大家如何种植谷物,九黎之族的祖先,开始教大家如何保护周边的动物不被灭绝。
这一切修行,都是通过食物的供给来实现,但到了最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使别的动植物活得更好,自己的族群才有可能会发展壮大。
然而,在此之前,他们的思想里,是只有杀死别的动物,或是获取到更多植物的果实,自己才会过得更好。
以前,他们需要在一个地方的物资耗尽后,赶去寻找下一个地方,但下一个地方的条件,往往还不如他们刚到时的上一个地方,受到食物的制约,他们整个族群一直无法壮大。然而当他们开始改变自身行为,去试着让他物生存得更好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族群也开始变得壮大,甚至不需要迁移。
这是神州人类修行的第一课,曾经因为受益于这一课,神州大地上,成为物产最丰富、食物最丰盛,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方。
现在,这种精神还存在么?现在,这样的修行,还在继续么?停了有多久了?
这些古老的修行行为,后来变成了人们祭祀祈福的活动,只不过区别是,古人们是希望对方能够繁茂强健,而后人们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收成。看似结果都一样,却有本质的区别,前着是希望对方能够发展壮大,这样自己也能够受益,而后者是我只关心我是否能受益,哪管其它。
(二) 修行第二课: 敬畏生命,感恩自然
在当时,人们的衣饰之物,多是以鱼骨兽牙、鸟翎兽皮制成,这些东西,都像军功章一样披挂佩饰于身上,成为自身强大的炫耀。然而,这之后,包括族群首领在内的人,除了可以当成日用品的兽角兽骨兽牙外,任何人都不得佩带以上物品。只准佩带玉石等物。
这也就是大家在早期的一些文化遗址中,还能看到上述物品的陪葬和存在,等到了后期,突然消失了的原因。
此前,人们总是将能杀死巨兽当在荣誉,甚至只是为了杀死对方而发起挑战进攻,最后,主要参与攻杀的人,还会享受英雄般的待遇,分得禽兽身上的骨、牙、翎、皮,作为荣誉象征。
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环,相互依存,不强于生,不迷于死,当时,他们被要求把养活自己的动物形象,刻与食器之上,当成象征自己族群的图腾,以食蛇为生之族,以食为图腾,以飞禽为食之族,以飞禽为图腾,因为是这些动物养活了整个部落,他们以这个动物为图腾,是为了感谢它们使自己得到了生存之机。
中国人最权威的具物,是鼎,而鼎,初为食器,中国人把最重要的图腾,刻在食器之上,也把最重要的文字、最庄严的政诰,也都刻在食器之上,礼敬天地。
敬畏生命者,方获生存之机,感恩大自然者,方得自然馈赠。世人能以百物万草为食,是因他们曾经懂得敬畏生命,感恩自然,这是生存之机。如若自恃强大,主宰万物,生存之机一闪而失,此为个行之二。
(三)、修行第三课:内省不疚
中国古人敬鬼神,鬼指自己家的先祖,神指整个神州文明智慧的先祖。
中国古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此,凡遇重要之事,都要敬告神明,对天发誓,他们相信,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他们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而这,是每个上古之人身上的第三种修行,即内省不疚,指就算是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用《小雅》中的诗句来讲,便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用中国的一句俗语说,叫做“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
而越到后来,更多的人相信“就算我做了什么坏事,谁会知道呢?!”
(四)修行第四课:遵道而为,反躬自省
《礼记》一书,唯成形于汉,却记载了大量上古时期,商周之前的通识,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指普世价值,即遵道而为,为了让大家在生活中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遵道而为,特以四时十二月为参考,让每个人都知道这段时间内,要遵守什么样的自然规律,以及相关的影响。其中,《月令》一文中,最为鲜明。
《礼记·月令》其中有言:“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意为“这个月,要驱赶野兽使其不危害庄稼,不要举行大规模田猎。”
然而,人们是否真的会遵道而为?又如何保证,《礼记·乐记》中有言:“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欲望无节制的满足,深陷于外物的诱惑,不能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人是无法按顺应天理去做事的。
我们上面讲的,都是上古时修行的源起与约定俗成,它与宗教信仰无关,它是人类为改变自身命运轨迹而主功做出的行为改变,而最终改变的,也是自身的命运,它是一种全民以“食物”为直观感受物,而展开的一项连绵数千年的修行活动。随着人类食物的丰富和满足,特别是社会群体的分化,一部分人仍在从事直接获取食物的劳作,这些最基本的修行,在他们身上仍在体现着,然而,他们的这种修行,更像是无意识中在为全人类修行,用来传承宝贵的群体认知。
而另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开始脱离了这种最基础型的劳动,并且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他们在从事另外一种修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