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真正意义!


三、   春秋战国以前,修行是为修真

 

春秋战国之前,有一类人,被称为“真人”,在大家眼中,他们在大家的心中,被当成的“道”的代言人,他们通晓内外变化之道,熟知万物运行规律,可与天地相通,他们通过“气”来因应一切变化。

 

庄子将其称为“大宗师”,并在《庄子·大宗师》中形容他们“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意为,他们知道自然天道的运行规律,并且了解人性规律,达到了人们认知的极点。知道天道规律,是因为是懂天道因自然而生(意为非人欲之所向);了解人性,是因为他们凭借自己已知的智慧途径,用来了解自己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这段话中,前部分容易理解,就后面一句“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会较难理解。

 

简明来说,是说,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程度,达到人类所无法到达的极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认知天道时,不会把自己的偏私虚妄之见加进去,他们遵循自然之道;另外一方面,他们并非人(真人非人),却那么了解人的天性,是因为他们有自己通道来了解人性,并且,就算他们身死了,他们的意识和认知仍然存在。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同时,他补充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乐,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意为:他们以不迷生不厌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好恶的因素去帮助自然。”

 

庄子眼中的修真之人,是不修性命长短的,他们以“以身载道”者,他们掌握“死而不亡”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世人的吸引力,不是可以活得更久,而是可以用来探知天道和人性,懂得更多自然规律,提高自身的智慧认知。

 

   这一时期,人们的修行,其实是为修真,修到真人之境,这样就可以“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更好的探求天道和人性的规律。这样就可以防止“以心损道”,也就是不会因为自己对天道人性的认知不足,而在行为上偏离大道了。

 

    相比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对修真的理解,会不会觉得已然不在一个认知层级上,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心之处。 

 

 后来,人们也管传说中的仙人称为真人,他们服气(能量)为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这时的修真,主要通过修炼道术来实现。

 

这时的道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天道和人性规律的认知方法和哲学,包括易理和易占等,二是指修真的一些方术,通过行气、导引、吐纳、守一、易体、外感、内观等提升对外界的直接感知。

 

这个时候,修行可以看成是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在劳动中不自觉的传承人类与他物之间关系的自我修行,另一小部分人,是在探知如何通过修真获得真多对道的认识。

修行的真正意义! - 台湾姓名学研究 - 台湾姓名学研究
 

 

四、魏晋修行,炼性自我

 

西汉时期,为维护和加强统治,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正名分,定尊卑来对百姓的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这一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并通过推行“儒术”思想来加以实现。

 

这个时期,甚至到了西晋时期,很多儒家士人,作为受益群体中的一员,都极力的推崇名教思想, “ 甚至在他们眼中,朝堂之上多为诗礼传家,重人伦之道,以儒家仁义孝悌为家风,于父子君臣尊卑名分极为讲究。特别是在选举用人上,亦以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要标准,一再褒扬仁孝,奖励名德。

 

然而,东汉末年之时,腐败不堪,两次党锢之祸的发生,大批儒家士人遭到被以国家名义遭到血腥镇压,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他们崇尚强权,附庸强权,最终,他们自己也成了强权的受害者。他们开始重新认知他们一直推崇的天理(指名教)。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自我。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是某套政治伦理体系的附庸,他们开始意识到,那些为了博得孝道之名,不惜在父母的墓道内生活,服丧二十多年,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和病态。郭巨为了更好的尽孝养母而埋掉三岁小儿这样不近人情、灭绝人性的孝。 绝对不是天道。

 

他们需要重新找回上古时的天道和人道,回归自然,追求思想的自由、个人的尊严以及生活的自在。

如果说,两汉和西晋,是一趟巨型的火车,每个人被暴力和谎言拉上了火车,被以各种名分分配到了火车上的不同位置,后来,这辆火车越跑越远,远离了他们的家乡,跑入了不毛之地,并且动力不足,开始慢了下来,人们这才发现,发来火车上资源都被前两节车厢喊着大家要谦让温恭的人都给私分耗尽了。人们开始逃离这辆巨型火车,去寻找回到家乡的路。去过原先属于自己的生活。

 修行的真正意义! - 台湾姓名学研究 - 台湾姓名学研究

 

这个时候,道家的隐士们上场了,何晏、王弼、竹林七贤上场了。

 

人们开始重新注解《易经》、《道德经》和《庄子》,将上述三本书中被汉儒穿凿附会的内容予以删除或调整。虽内容仍受200余年来汉儒思想的影响,但已纠偏良多。

 

这时,人们的修行,除了少量的专门修习道术者之为,大多数士人以养气练性为主。以养气为途,以修心炼身正行为径,以求自身行为能符合大道。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好的认知“我”与外界的关系,包括我与大道,我与政治,我与他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崇尚自然,处世不仕,自躬反省,追求内心的从容与安静。

 

这一时期,士人们之间形成了知识分子特有的品质,即,一方面,与政治和世俗保留一定的距离,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与良知,另一方面,择机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和影响社会思潮的变化。

 

后世也将这部分人称为隐士。这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有所不同,他们是学而优则隐。前者是有才学后便要归附于权贵,散失独立的人格,成为权势的附庸,而后者则是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良知,即后世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行的真正意义! - 台湾姓名学研究 - 台湾姓名学研究

 

他曾屡建军功,后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他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两教之书,仍感不足。后深研《周易》义理,创建关学。 张载刚入朝中,大权在握的王安石便拉笼他一起推行新政,他不肯允,后不惜辞官回关中教书。他虽一生都不曾隐居山林,却一生都将自己修行成为一名隐士。

 

 

五  、宗教化的修行

 

观今日之宗教化的修行,有放生的,放生的人越来多,每次赶在要放生的一些日子前面,商家要提前收购大量被各种手段捕来的鸟鱼龟蛇。很多人是为了满足这些人放生者的愿望,才去捕捉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行为本身,只关注自己的心理满足和未来的福报。并不真心关动物本身的生死。

 

也有修行者,修行只为满足某种特定的仪式需要,他们相信,他们只要一篇篇的重复做下去,就是在积累福报,就会避祸消灾。

 

也有修行者,有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嘴里念什么,他以前的种种恶,都会一点点消去,不但会消去,还会得到福报。

 

也有修行者,他们相信,吃苦是修行的要义,不要质疑,不用思考,你只用相信,无条件的相信。

 

如果,你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棵树,你有你的位置,你有你的树形,你有你的朝向和叶子,你有你生长的节奏。修行不是有一个拿个电据,把你们剪成整齐划一毫无杂叶的景观树,不停地清理矮化你,让你成为某个场景中一抹绿色的背景之一。

 

如果,你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棵树,修行是让你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别人要把你生硬的剪成什么样,而是你能发现自己适合长成什么样,你可能需要了解自己的根有多深,哪边的土壤更适合你扎根,哪边更容易接收到阳光,你需要长成什么样,才不会被挡住阳光。

 

修行的真正意义! - 台湾姓名学研究 - 台湾姓名学研究
 

 

六、修行不是为觉醒和找到自己,更不是为了悟道或得道

 

我经常会收到信息,说自己已经觉醒、觉悟或悟道了的人要见我。我每见到这种消息,都从来不回复,更不会约见。

 

我担心,我要是与觉醒、觉悟或悟道了你的见面,万一觉醒了的你跟我说“我终于觉醒了,我发现我是人诶”,或是你说“我已经觉悟了一切,人是有悲欢离合的”;或是悟道了的你跟我说“我已经悟得大道,即,无论是胎生、卵生,都是离不开水的。”

 

是的,可能,一只蚂蚁花几年悟通了个大道,告诉你:“我发现我每天能看到你,不是因为你来到了我的世界,而是你家”,你是不是好奔溃,他悟了许多年后,告诉你一个不用思考就知道的常识。

 

或许,你几十年中,都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一天,你终于悟通了,你应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以为自己觉查了,悟道了,你告诉另一个没有被宗教洗脑的人,然后那人“哦”了一声,人本来就应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啊,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生活的小常识。你只是用几十年的时间,才摆脱了被奴役的轨迹。你的觉醒,也许只是现在可以开始过别人最正常的生活。

 

可能有个汉代人用几十年的时间想通了,其实,人是平等的,皇上也没有权利要你的性命,然后你觉得自己悟道了,然后要以圣人形象出现在21世纪,要告诉大家你的思想,丢不丢人?

 

这世间,本来每个人都是自我觉醒的,只不过失去自我太久了,便把拥有自我意志当成觉醒,把自己当成有修为的圣人。这世间,或许你几百年才掌握的某个规律,对另一个人来说,只是常识。

 

有人把修行神秘化,告诉你通过修行可以获得灵性的觉醒,可以找到自己,却被带入到某个洗脑或传销组织,开始发现了自己的新的人生价值。

 

所以,悟道、觉醒、得道,说得轻一些,与绝大多数常人无关,说得正常一些,与你无关。道无穷,而生有尽,言有速,你如何做到悟通大道的?

 

凡是知晓得更多的真人,都不会告诉你他得道了,或是觉醒了,或是悟道了。因为,他的意识可以扩展到很远很近的地方,而不管远和尽,都可以无限度的获得新知新识。

 

而世人却告诉他,自己要修行悟道,或是自己已经得道了。这跟一只蚂蚁经过几年的观察,告诉你,它发现你比它大,有什么区别?更多时候,这只蚂蚁会告诉你,它发现它比你大。然后它问你:“如今我已悟得世间真相,你怎么看?”,这时你只想告诉它三个字:“何弃疗?”

 

因此,修行不是要穷尽知识,更不是为了追求悟得大道,而是在你懂得一些符合自然之理,人性之本后,能够知道易行,通过修正自身的心为,来改善自我,更好的把握自己命运的轨迹。

 

修行的真正意义! - 台湾姓名学研究 - 台湾姓名学研究
 

 

七:修行,是通过改善自身行为,来改变自己命运轨迹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行为,给大家一首修行藏头诗以观:

修者为心,

正者为行,

自当心始,

己身了无,

行为途表,

为所无为。

 

 修行,要先从修心开始,所谓修行,就是努力逐步去除自己的偏私虚妄之心,有的人进了传销组织,被洗脑后觉得自己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却不会觉得其实是迷失了自我。

 

 一个人的迷失,都是从无节制的满足自身的偏私虚妄之心开始的,都从挑起一个人的贪欲执念痴心妄想开始,人们会把上述心念一时的满足,当成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修者为心,就是要戒贪弱念;消痴疗心;去妄存慧。

 

 虽然一个人修行的想法,是从心中产生的,然而,却要在行动上加以体现,才不会偏离修行的本意,有的人整天求知,整天追求参悟更多的道理,却在行为上不加以践行,这是偏离了修行的根基。

 

 修行,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在改变自己以前的惯性,“己身了无”,是指只有摆脱惯性,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因此,行为上的改善,是修行最根本的途径。

  

 修行到最后,就是一个人在思想上“知道识道”后,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去做事,只有这样,看似无所为,却会实现自己的目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自身的命运轨迹。

 

不管哪个时期的修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至善”之境,至善,意为最崇高的善。这世间的善,被分为九层,最崇高的善,叫大善。通常指“道”,然大善无形,道隐无名,唯真人以身载道,也就是修到真人境界。

 

然而这一境界,非人所能达,比大善稍低一层的,被称为“上善”,即通过修行,让自己力求接近“上善若水”的境界。

 

但每当人们听了有最高的境界,便心想自己要达到,最后思量自身难达,则心有气馁之意,这也是偏私虚妄之心的一部分。

 

因此,虽然修行至善,但世人不必以此为考量,只用想着通过修正自身的行为,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旅轨迹。甚至连这个问题也不用量,只要通过修正自己的行为,让其能够按自然和人性的规律来办事,一切境界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