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需假设条件在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运用(之四)


第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机制所导致的各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以追求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在经济实践中这种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主要通过信用货币的价值形态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本国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总量表现出来,由此决定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提出的一国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假设条件,在现代贸易发展中得不到很好地满足。此外,如果一国资源等生产要素是不可再生的,那么,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下,一国必然会非常珍惜其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不可能通过盲目消耗其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方式,来发展国际贸易。就此而言,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提出的各国通过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国际贸易的假设条件,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瓶颈约束条件下,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第十一、从现代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本国贸易顺差方式来增加本国经济发展总量以及促进本国就业,成为一些国家发展贸易的主要目的;而通过本国发行国际信用货币的方式,向国外进口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以本国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以国外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转换,是一些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其在国际贸易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就此而言,在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中,各国贸易收支往往是不均衡的。由此导致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要求的各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均衡的假设条件,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从各国贸易活动的具体实践来看,国际贸易总是不均衡发展的。受各国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一国贸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总是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变化特征。就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而言,多年来,受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中国一直停留在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为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格局中,这种贸易格局,一方面使中国贸易出口在国际上面临较大的反倾销制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在对外贸易出口中所获取的收益较少。当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后,外资的进入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基地,体现较高技术含量的机电设备出口总额大幅增加,但是,这些高技术含量的机电设备生产,多数是由外资或合资企业来生产的,中国只能依此解决就业问题,而不能从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中获取较高的利润回报。由于中国在出口贸易中获利较少,使中国很难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提高本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化升级。当然,在前期强制外汇结算模式下,中国也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方面,这些外汇储备不是本土企业对外贸易的利润结余,由此决定了其最终所有权并不完全属于中国;另一方面,在信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国际特殊货币体系下,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要素流入,这种停留在信用货币形态下的资本,并不能对一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受中国人口红利减少以及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减少等双重影响,中国这种基于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的低端出口贸易也难以维持。从发达国家来看,其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比较优势,在与中国开展的贸易活动中获取了巨额收益;另一方面,其还通过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运用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取了巨额收益。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的对外贸易,不但不能够维持或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进一步拉大这种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