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射箭效应与形式逻辑缺陷04


 

  66  对立统一方法是联想思维之根

  

  联想思维作为辩证思维运动的一种规律性之表现,是伟大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哲学方法论核心思想的延伸,它完全区别于黑格尔无相互作用力主线贯穿的概念辩证法。但在今天,马克思所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却在遭遇“新”思想潮流的挑战。

  20世纪中叶,著名建筑“大师”贝律铭在罗浮宫前创建“玻璃金字塔”,此项设计受到西方舆论的热情追捧和渲染,纷纷赞誉它“是不对称建筑艺术的永恒典范”,这在无形中也熏陶了人们的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看,数学领域获得科学大奖的“不对称式”及其算法手段,似乎同样撼动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适用价值。而眼前,学术界热衷于用时髦的“第三种状态”开掘新学问,其思维方式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那些被舆论渲染的“时髦”,给对立统一规律带来的表面冲击,起到了背离自然法则的逻辑误导作用。

  比如,有人发现“临界思维状态”是介于常态思维和梦境之间的思维运动;有人发现“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病患之间的第三种状态,等等。人们以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新奇感觉,纷纷突出强调物质运动过程中的“第三种状态”和“中间环节”,其中,许多学者权威是想借此来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和两点论不科学。香港一位著名学者曾公开批评:“马克思哲学不是已经过时的问题而是从来就没有对过”。 笔者真切感受到作为体现自然法则的辩证逻辑体系的理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在当前学术界遭遇严峻挑战的现实。

  对此,我认为:首先,没有必要对研究“不对称关系”和研究“第三种状态”不以为然,且执意用传统概念来反对:“有病就是有病,健康就是健康,根本不存在什么‘亚健康’!”其实,研究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条件的“不对称”或普遍存在的“第三种状态”和“中间环节”确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不过,要提醒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们:你要研究就研究透,研究透了你才会知道有条件的或有阶段性的“不对称关系”和“第三种状态”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产物。

  恰恰本书就是专注于重点研究“第三种状态”的著作。其所得到的结论是:如果离开了对立统一规律,科学领域中的所有“第三种状态”和“中间环节”均会消失,包括本书阐述的“信息与响应”这种基本的“中间环节”也会消失。反过来说,一切“第三种状态”和“中间环节”均是物质之间通过信息与响应的对应链接过程而出现的必然状态;所有物质,均可能在时空多维方向的对应链接环节中成为其他物对立统一的“中间状态”。

  实验课题(NO82)当甲、乙、丙三者均可互动时,请你在其中寻找一种“中间状态”并回答:为什么?

  用实验方法举例更好懂。本次实验设计请三人参与,甲某人与乙有信息交流,显然是通过对应链接产生的一组小互动;而甲某人同时与丙也有信息交流,又构成另一组小互动。当其时,如果乙与丙是对立双方,那么,在两组小互动组成的一组较大的对立统一中,甲某人就很可能出现“第三种状态”。物质世界所有“第三种状态”均是物质间多向对应链接、多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基于对立两端的“统一物”和“中间状态”。

  在宇宙间,中间状态所以客观存在,其基本构成条件仍然是“二”的组合。因为它们都未脱离基础性的“二”的组合,而客观世界绝不止于两组“对立统一”,所以,每组对立的两端物都要从不同响应方向上又与他物构成不同的对应关系、对立关系、统一关系。可见,“第三种状态”不可能脱离基本的“二”组合,不可能脱离“对立统一”规律而独立存在。

  没有对立统一,就没有世间万物至少是通过两者间的联系与互动而发生信息与响应,没有信息与响应就没有各种中间状态事物,没有中间状态就不足以说明世间事物普遍交互联系的错综复杂性。“第三种状态”作为一种客观状态,尽管放心地认可它的普遍性。然而,作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却仍然要寻找它与他物的多向对等关系、对应关系、对称关系或互动关系并形成对立统一思维方法,即辩证逻辑所包含的联想思维方法。

  我国哲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持续出现过有关“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多”的哲学思潮,其研究方法的错误源于不研究、不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因此,势必在看待“一分为二”时,自然而然不懂不通不晓“一分为二”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基础性地位。此种思潮主要适应“技术至上”的时代风尚,反映出中国因工业技术落后必须突出强调技术性思维方式,算是特殊时代反映在哲学理念上的一种“矫枉过正”。其当时意义,在于从哲学层面否定空头政治理论和“阶级斗争为纲”,倡导唯实主义,赢得技术回归。

  上述学术思想在XXXX撰写的《事物内部结构初探》注:《求索》19823期)XX的《“一分为三”新议》注:《争鸣》1982年第3期)XXX的《论黑格尔的“一分为三”辩证法》注:《外国哲学》1982年第2辑)XX的《一分为三》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9月出版)XXX的《论“一分为三”》注:《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期)、XXX的《“一分为三”学术争鸣20年回顾》注:《上饶师专学报》20001期)等撰述中有较为全貌反映。它一直延续到2006年渐呈低潮,也属昙花一现。

    仅仅短暂成为主流哲学的“一分为三”思潮,说明矫枉过正的哲学思想只能对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起推波助澜作用,它不可能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更无可能切实帮助理论创新者提升思维能力。

  毫无疑问,主张“一分为三”的哲学家们,是在自发暗合一种矫枉心理倾向。认为“二”是讲阶级矛盾的、是搞对立对抗的,“三”是传统文化尊崇的数字。恰好关注自然物变化规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家们,常把“三”视为自然界演变进程中的一个圆满符号,认为“三生无穷”。可是,当代哲学家应该懂得的哲理是什么?自然物之属性与哲学方法论是有区别的。如果问“三”是从何而来的?如果问物质世界只有“一”,还有没有属于人类的哲学方法论?

毫无疑问,如果物质世界只有“一”,就不需要方法论。地球混沌期,物质是唯“一”性的,同时没有方法论。如果物质世界未从根本上出现“二分”,也不可能出现有方法论功效的“三”。

2017615加注:物质世界从根本上出现“二分”,是在智人产生意识之后。此时,混沌的地球才有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等分立,接着是为了认知和改造世界而演绎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等分立。如果物质世界没有出现最根本意义的“二分”,地球之上就没有哲学,没有科学,当然也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是方法论产生的基础。当你面对某物开始所谓“一分为几”的思维抉择时,一定要首先确认:从这时开始,恰恰是“二”为你奠定了哲学思想基础。你和某物的存在,主体面对客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企求的“同一”对应关系,正在为你提供思维方法用武之地。不论是一分为几,首先是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为你提供了辩证思维指向。

  哲学方法论属于“人”的方法论,不是属于非人脑的方法论。倘若没有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两分法”奠定初始条件,绝不会出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三分法”或“多分法”。凡有人参与的思维运动或物质运动均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任何一方排斥在外,只有基于“二分”才能寻求更具战略意义的三分和多分。在哲学思想顶端,“二分”是基础,“三分”是演绎;“二分”是思维根本,“三分”是实用技术;“二分”是辩证逻辑,“三分”与“多分”是形式逻辑。

  笔者坦然相告:“一分为三”属于实用技术方法之一,它只能在先已设定“一”且是固定不变的单一大前提条件之下,才可实现同一物、同一现象被在封闭体系中的“三分”和“多分”。这样的“三分”分别又属于每一个单独的孤立的“一”。显然,这个“一”是单一形式逻辑头脑必须遵守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所认可的大前提设定。(注:形式逻辑“矛盾律”是简称,全称是“不矛盾律”,即在同一律大前提假设下,凡有概念冲突必须遵循“矛盾排除”律。

  辩证逻辑则强调“二分”是基础是关键,包括“一分为二”和“二分合一”。它是在同一性或统一性中寻求“二分”,也同时在“二分”中寻求统一性或同一性。它不单单是在一物一事中寻求“二”和“二分”,且同时强调并主张从事物相互之间的一种属性与另一种属性的普遍联系中,通过已知的“一”去认识、去发现、去把握它与另一个“一”的分立关系或对应关系,由此生出“二”。依据“二”的相互同一关系、对应关系又可合并为“一”,或者是本来的“一”。于是,这就出现了辩证逻辑的新概念之“三”(此处可绘图示意)。

    上述基于辩证逻辑的新概念“三”又与原有的“二分”各自形成多向对应关系。如此不断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对应扩展,便会出现我国古代先哲的伟大猜想和预见:“三生无穷”!

  “三生无穷”的哲理属于朴素辩证法思想。哲学发展到辩证唯物论后才令后人产生科学醒悟:是马克思用不同于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即互为作用力的“二分”为“三生无穷”奠定了科学依据。这就是“一分为二”应该具备方法论基础地位的根本原因。

    原来,“二”不仅有辩证逻辑的可操作性,同时具备兼容和推进形式逻辑思维的操作功能。包括本书在内,也是基于“二”即对立统一规律,才确认了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平台有“三”,即“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信息与响应”。看上去也暗合了古代先哲所向往的“三”,但却是三组对立统一关系,恰恰在这个“三生无穷”的基本思维平台上,起奠基作用的是“二”和“二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在本书修改中的2004年,我曾告诉东风汽车公司一位朋友:“要用本书的智慧和方法静悄悄改变世界。”4年过后,一系列改变多种学科大前提设定的创新理论概念被提出,本书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充实和被验证。

上述充分说明:“二”是基础,“三生无穷”。唯物辩证法是基础,其他演绎是延伸。其实,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获得解放的中国哲学家理论家们只需要为当时的“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剔除“阶级斗争为纲”一句中的“为纲”两字,使其回归到思想原点再予创新,就对了。不料,却在倒掉洗澡水时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了!

  在如何正确对待“二分”和“三分”的问题上,任何级别的党校或高端权威不要固执、不要任性、也不要硬撑。你认为人类所发现的那些事物,其内部构成普遍都是“三结构”,这就可证实“一分为三”的普遍性?那好!人所看到的物质世界是“三原色”构成的缤纷世界,对人而言,这是真实的;而犬类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则是黑和白的区分,无任何颜色,对它们来说难道就不真实?

    草原上的田鼠奔跑时一路撒尿,人眼看不见。而那田鼠洒下的尿水在千米高空的雄鹰眼里则呈现“耀眼的荧光绿”,雄鹰可迅速扑向猎物。原来,雄鹰的“千里眼”与人的视觉原理不一样。许多动物们看到的物质形状、颜色、光波,人眼是看不到的。或许你会说:人是人,动物是动物。我想问:人的哲学不包含人与动物的关系?

世界万物只有基于“相对应”条件,它才是真实的;只有对应关系才是客观的存在,而对应关系恰恰就是无数的“二”组合关系。科学真理是在“一对一”的相对条件下,才能体现物质世界的客观和真实。然后,形式逻辑通过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具体与抽象的概念推导,又把诸多对应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点推演、分析、提炼出来,或归纳、综合、抽象出来,此时不仅可以出现“三”,还可出现更多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真理”。

所有真理的“根”都植于相对应的“二分”土壤中。普遍真理是存在的,它是通过概括无数具体真理的共性特征而抽象而提炼而产生的科学论断。假如离开“二”的基础,假如没有一物与另一物对应条件和关系的确认,那些无条件的“绝对真理”何在?

  今天的中国,真正懂辩证逻辑的人已经很少,30年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了数千万单一形式逻辑头脑。2007年,笔者有合理化建议——针对中国经济状况,主张把房地产市场分为“两种市场”以实现更有效的宏观调控。而经济界有关专家却按形式逻辑理解并反驳:分两种够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高档商品房……复杂得很呐!恰恰不能自觉意识到,说来说去还是“二分”!即政府扶植保障性商品房和开发商提供赢利性商品房。

  面对创新中国的转型和发展,如何驾驭全球化经济中一国经济的复杂局面?关键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的“三分”或“多分”,而在于百余万有高等学历的县处级以上公务员和专家权威们若是真的不懂经济发展中“战略两分”的重大意义,也就做不到如何科学推出技术性“三分”和“多分”,就不可能主动把握中国道路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向。

  哲学家不能以继承文化传统的理由,让中国再回到古典辩证法时代;也不要因为周公、老子、孔子和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家地位,就放弃思维现代化;更不要因形式逻辑的技术用途,就否认辩证逻辑的创新功能。前辈们的伟大,是因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永不磨灭的缘故。没有马克思和毛泽东倡导“二”,“三”的用途还剩下多少?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否继承下来?“三”是古典哲学的理想,“二”是现代哲学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现代化都要在此统一。注:上述18段文字是20083月补充阐述)

  再进一步看,社会科学所涉学术领域中的“第三种状态”或曰“中间环节”,是否必须依靠一组组“二”的对应链接系统和对立统一方法来予以科学解释?

  比如“亚健康”,首先要承认它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已成为竞争激烈的市场职场考场中的一种普遍的群体化状态。不过,只要分析一下医学专家为“亚健康”开列的十大症状——这里又有“一分为十”,就不难发现“亚健康”状态是包括“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两种介质运动系统相互响应或不能均衡响应外界环境的不稳定状态。

  一些人在市场、官场、考场的激烈竞争中,经常处于一种“有利渴望”地位,因而长期保持精神亢奋,但其身体素质未必能够适应长时间的竞争斗志和永久疲劳,却又为利好前途每天食不甘味但依然精神抖擞;另一些人在社会竞争中却屡屡陷入挫败失望困境,精神萎缩,心理紧张,但却在身体素质良好时感到浑身没劲。

两种情况,均可导致各种复杂多样的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应该说,“亚健康”要么是生理没病心理有病的患者,要么是生理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必然演变环节。它们共同反映出来的是脑神经介质运动与体能运动两大系统在对应链接方面,不能协调一致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其症状相比可确诊的疾病,状态更复杂。

  西方学界一直高度评价弗洛伊德有关“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学发现。其实,弗洛伊德在他所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概念之间,同样提出了“第三种状态”,叫做“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若隐若现,是人脑意识三结构中(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占有重要成分的意识。笔者认为,就对应关系、对等关系和互动关系应所体现的辩证逻辑来看,“潜意识”仍然是有意识,它不是无意识。

  包括西方学者在内,凡尊重事实的人都没有把“潜意识”此类“第三种状态”当作心理分析的基本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人们最赞赏的仍然是“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发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潜意识”本身要么是“有意识”的一种曲折表现或压抑表现,要么是“有意识”的一种模糊状态或临界状态,它的潜在性并非本质原因。

  从23岁幼儿身上可发现“意识与无意识”的界线泾渭分明,却较少发现幼儿们会有那么多“潜意识”临界行为表现。幼儿意识很单纯,童心无忌,童言无忌,没有任何值得让内心受压抑、需伪装的因果。而成熟的人就不同,他们需要克制、需要掩饰、需要深藏不露的意识逐渐增多。于是,一些相比“意识与无意识”界定不清的下意识、潜意识也就不由自主时常有所表现。正如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意识所形成的对应物指向内涵转为脑生化物质积累后,必然要被激活为脑内、体内的介质运动。

  弗洛伊德对意识三结构的分析,在不设定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把人的潜意识比重标定为70%,是武断的。作为一种表现模糊的意识状态其比重因人不同、因社会环境而不同。现代脑科学完全可以在设定前提条件下,展开各种实验,并精确计算出人的潜意识在不同条件下的增减系数,这种系数是衡量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净化指标。

  在一个没有诚信、尔虞我诈、意识形态被扭曲、公德与私利相互冲突、少数人意志决定多数人命运、社会“减压阀门”太少而又收入差别悬殊以及上下等级森严、相互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不能舒展不敢坦露的意识很可能超过70%;相反,在一个崇尚真诚坦诚、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且为坚持正当批评言论也绝不会影响个人前途的社会环境中,被压抑的意识不仅会减少,不堪压力而精神崩溃的人也会减少。

笔者认为,物质运动过程中的“第三种状态”,它或能派生为科学分析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的一个分支,但用信息与响应的对应链接过程来检验,它显然不能成为基本的创新思维方法。信息,是物质所拥有的介质属性;响应,是物质所拥有的链接属性。只有对应链接,才会有新的状态;只有多向对应链接,才会出现“第三种状态”。

信息与响应是对应物呈“第三种状态”的哲学思想基础,而对立统一规律又是信息与响应的基础。“第三种状态”是多组对立统一关系多向对应的结果。

再分析自然科学领域:对立统一规律比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表现,显得单纯一些。当今世界引导科学家在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思维方法,无疑是对立统一规律所揭示的物质对等分立的辩证思维方法。比如先进的“等效真空理论”,猜想出宇宙中每一种基本粒子都应该有与之对称的“反粒子”。

目前,这种因一物联想一物的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猜想成为欧美各国投巨资研究的前沿课题:寻找自然状态的“反物质”或“反粒子”,并试图人工批量制造“反物质”。如果该课题能在应用领域取得成功,即能看到科学家所畅想的0.01正反物质相遇所释放的能量可相比120吨液态氢氧能量的新能源开发前景。

  有关物质对等分立、相互对应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确能从科研方向上探索和把握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和新概念。对立统一规律是联想式创新思维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