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章 “酷毙”——模糊惊叹与人脑理性萌芽
当人脑进化到拥有口语响应功能时,哲学仍不能忘记人脑最基本功能。
远古祖先之所以要响应捉鱼、狩猎、采摘、收藏和此后种植等劳动实践,主因是容易得到的食物,比如树上的果实和地下的草根不会四季充裕。体内分泌的饥饿信息所激活的脑内食物映像记忆,依然是最本能的响应劳动需要的原始推动力。
餐风宿露的前智人若是饿极了,抓一只野兔生吞活剥,感觉味道不错,那种良好的“主映像”一定会进入脑内综合知觉记忆存储,也将会随时产生记忆激活的依赖性。如此经历一次、两次……只要前智人大脑没有受到伤害性刺激而终止进化,终会形成综合知觉的直觉响应条件。于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狩猎活动就被孕育在其中了。
对类似劳动实践的产生过程,任何学者不能去设想人的意识不依靠人脑生化记忆积累而产生。如果没有大脑的记忆和存储,刚刚感到味道不错的“野兔”,过一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那人脑就始终没有记忆激活的依赖性,一切本能依旧。或者,看见毒草,吃了倒地,醒来再吃……若是那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情感信息交流,人就不会有超越其他动物的进化前程。(自然界一些动物记忆容量有限,只觅常食。为何智人味觉忒丰富且越是食物种类繁多的种群,越容易迈向智力发达巅峰?)人脑生化记忆的链接激活机制是意识起源的总根源,是全部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物质条件之一。
意识的起源也绝非缘于前智人脑原本就有接受第二信号系统(文字数码符号类概念系统)的功能,它首先缘于区别食欲信号积累的第二记忆中心即情感映像记忆中心生化介质根系的生成,并构造了大脑记忆激活的更灵敏的对外响应功能。
诺贝尔奖获得者巴浦洛夫认为,人脑有“第二信号系统”响应功能是人的高级神经区别于其他灵长动物的根本原因。巴浦洛夫并无判断他的研究是指前智人与智人间进化过程的区别,还是现代人脑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显然,仅以智人脑现状比为其他动物参照系不能揭示意识起源机理,因为它割断了物种分化演变的漫长历史进程。
“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是解释意识起源的基本方法之一。“记忆中心”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是意识起源的基本条件,更是人脑日益发达的根本原因。
人脑记忆中心越多,相互自动链接并再生成的“小中心”会越多,大中心套小中心的层次越复杂,对更加细微的事物映像产生响应和意识唤醒的灵敏度就越高,思维延伸到知觉以外的条件会更好,大脑直觉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能力就越显得优秀。
情感映像积累帮助智人种群初步实现了意识起源,但此一阶段并未完成意识起源全过程。不过,当情感映像记忆中心完成了本阶段积累之后,我们的祖先亦然筑起了推动意识发展的第四级大脑响应平台,从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漫长的积累阶段。
意识起源第五阶段:模糊概念积累
模糊概念积累是人类意识起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自然进化的人脑“机能”只有在脑内模糊概念积累达到丰富并进入常用时,才能促成自觉概念的产生和积累。模糊概念积累,是在人脑完成初步意识起源的同时,继续依靠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响应感官感觉信息并通过综合知觉自发响应、自发判断,转为模糊概念记忆存储,且同时推动综合知觉响应敏度提升,促使人脑模糊意识表现日益增多的脑功能进化过程。
模糊概念孕育在高级综合知觉中,对外表现就是直觉。在智人祖先那里,它不是一种自觉的概念涌现和自觉概念的积累,而属于自发的模糊意识反应。此种意识的外在表现是高级直觉有对应指向的响应状态,也标志着人脑进入理性萌芽阶段。
模糊概念常常对应着相关事物映像,链接着含糊的声音语音并以特征映像为核心转为脑内生化记忆存储。映像概念可重复激活为直觉对外指向性反应。
现代人也有表现不同但本质相同的类似于远古祖先的模糊概念反应。通常表现如小孩子听到一声优美音乐,他不知道那就是一种悦耳的享受,只是说:“我还想听一遍!”他确实意识到了什么,且对自己的意识产生了“再听一次”的认知动机。但此类有表面概念反应的判断究竟意味着何种意识?不清楚,是带有模糊指向的模糊判断。
不论现代人远古人,但凡最初的意识都是模糊概念。模糊概念不仅是意识起源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人脑产生创新意识的触发之点。智人的原创意识都是因模糊概念所触动的,经过思维加工和科学定制后,才有创新的自觉概念反应。
现在定义一下:哲学所指的模糊概念不是“模糊学”所定义的模糊概念。模糊学研究的是大概念相对于小概念的科学运用规律。它的宗旨,是要实现广义概念的高效运用。所以,它所指的模糊概念都是相对模糊概念,都是有固定含义的概念,区别只在于概念所指的本质方面或数字化方面的内涵和外延有较大区间或较大范围的界定。
实验课题(NO:53)能否用模糊惊叹来检验现代人脑各自所理解的含义?
实验设计:请选择“酷毙”一词,选择这种属于现代人尚未统一定制确切内涵的模糊惊叹做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现代青年对此种曾经经历的惊叹声,各有各的优势感觉判断和理解。本书以此来考察模糊概念作为人脑“意识”的客观性和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而产生而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它对于人脑自我意识和自我感悟的伟大作用,还有相对于精确概念运用之区别,即在大众传播中及至概念共享过程中的局限性问题。
凡是概念,如果没有被统一定制或被约定俗成固定含义,就不能进入模糊学的高效逻辑判断。比如“感觉有点那个”,就是能包罗万象的哲学所指的模糊概念。显然,用模糊学的逻辑运算方法,对同类模糊概念,任谁都无法实现高效逻辑运算。再比如小孩说:“我想再听一遍”。从字面上看,概念是精确的;但从孩子应所意识到的含义分析,它是一种模糊借代,可以表达许多不固定含义,可用在不同场合代表不同含义。
他为什么想再听一遍?兴许是那一声音乐使他意识到了一个“偶像”,或者令他仿佛看见了一个情境场面,但是,他却没有相应的准确概念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是“我想再听一遍”。现代人的模糊意识可以借用既有概念表达,其中含有多种不确定“意识”指向。这就理所当然,其本质内涵和外延无法参与模糊学的高效逻辑运算和判断。
上述分析仍然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再用比喻详解:假如设定精确概念定则为“1”,这个“1”不涵盖另外一个“1”。那么,模糊学所指的模糊概念定则即可设定为“9”,它比“1”大,范围包括九个“1”。它的外延有精确界定,它的内涵是一个被明确设定的“区间”包含了9个可精确到“1”的概念。应该说,模糊学的全部理论根基就是建立在外延精确和内涵被定制“明确区间”基础上的,它是启发技术创新的科学理论。
而哲学所指的模糊概念是不经过“统一”约定内涵和外延的原始映像概念。比如“感觉有点那个”,口语中“那个”常常是用于类比某种情境或映像。它可以代表“1”,也可以代表“9”;也许在某个人意识中指的是“4”,另一个人意识中用它来表示“5”。于是,“那个”所包含的情境和映像就再不是比精确概念的范围大或小的问题,而是这种自发概念反应在“表达人”意识中有对应物指向但受众则感觉意义含混的问题。
实验课题(NO:54)能否通过下面的“蒙昧表现”深入体会模糊概念反应?
我们的远古祖先即原始智人,他们起初产生的意识,都是没有经过概念对应物指向和指向范围统一定制或明确定制的知觉反应。比如,有个智人先祖,指着一棵果树依哩哇啦比划起来,他用树的映像作比画,表达了一个模糊概念的指向范围。
此时此刻,笔者先设定:他脑中所意识到的事物映像概念,是指眼前这棵树的熟悉映像就是他曾经寻找到的那个远处的被他发现的一片新果林相似映像的判断。那么,眼前这棵树,就是他意识到的能够对应指向“新发现”的映像概念。而他的依哩哇啦和手势比划所指,正是他为了传达他意识中的“映像概念”的含义所指——这又从外表上见识到祖先们产生意识之初的那种不规范、不固定含义的手势概念或语音概念的含混。
不过,上述分析只是主体评判人自己单方面给予的判断和分析,对于尚未意识到远处有相同果林的“原始人受众”来说则又是另一回事。即那位“依哩哇啦”的智人祖先所意识到的概念判断,和他所传达的手势指向以及声音表达,究竟是在传达什么信息?很遗憾,他的声音概念和肢体(比划)概念,均没有被统一定制过确切内涵。
也就是说,那位蒙昧时代的智人先祖其所传递的声音和比划,究竟是说眼前树上的果子已经吃完了,还是说这棵树上长的果子真好吃?是说我找到过远处也有相似这棵树的果林,还是说老虎来了要赶快爬上大树躲一躲?含义可包括很多,要靠当时“原始人受众”的处境来意会。模糊概念只能意会不便言传,是现代人都能体会到的一种现象。相互意会对方的模糊概念表达,恰恰是蒙昧时代的智人先祖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接着上例继续解释。设定:处在相同环境下听声音看比划。如果当时那些原始受众都感到饥饿,就容易明白对方指着果树的话意是说:“很遗憾,这棵树上果子全部吃完了”。如果才刚刚吃个饱,就容易明白对方是在表达:“这棵树上的果子真好吃,大家都感到很甘甜耶”。如果大家正在寻找食物,就会听懂对方是在表示:“我发现过远处有相似果树的新果林”。如果大家跟他一样隐约听到了猛兽的呼啸,就会毫不犹豫,立即听从他的指挥——那手势是告诉大家:“老虎来了,快爬树躲难呀!”情境语音按情境来意会。
可见,哲学所指的模糊概念完全不同于模糊学的定义。它是指:一种意识所对应的客观映像在对外表达中给予受众感觉到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含混、多义、不确定性。对受众来说,它明显包含了意识到的某种含义,但作为概念本身,不论是手势所指映像(眼前那棵树)还是口语声音,均不能切中意识所指向的对应物(即远处的果林)。
对于脑中涌现模糊概念的“意识传播者”即传达模糊概念的他本人来说,他的表达显然包含了被他意识到的概念指向,但在其大脑中却并没有那种想法(指向)可对应的、应所固定表达的声音或肢体概念,他的意识不能实现有概念定则的对外传达。他可以在不同情境下指着同一个映像(眼前那棵树)表达不同含义,也可被其他人按所处情境意会到其中含义,而他的概念反映和表达则不能实现有固定“意识形态”的传播。
模糊概念是人类意识起源之初、智人大脑中尚未形成并装备成套语音概念、肢体概念和符号概念时必须经历的一种有意识的模糊概念反应。其概念反应的特征是:明显意识到了曾经经验过、熟悉过、记忆过的某种事物映像,并由此获得了不能确切表达的意识和判断。包括现代婴儿的意识起源过程一样逃脱不了同一规律、同一阶段。
人类意识起源之初对外表现的“意识形态”都是模糊形态。智人先祖们是在依哩哇啦的叫声中和毫无规则的手势比划中,借助周围环境可类比的事物映像,来表达大脑中所意识到的某种概念的判断,并由此开始创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
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相:人脑是先有自发概念积累同时产生意识。人的意识机能,不可被直接定义为面对客观物的直接反应(条件反射),它是通过事物映像记忆存储在人脑中实现的“概念”激活反应。原始人最初的“概念”不是符号文字,而是具体的“事物映像”;人类最原始的文字不是抽象笔划,而是与事物映像近似的“画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