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一带一路运动能使武钢复活吗?
-----一位原来武钢全质办的同事见到我时而问我的话!
汪华斌
昨天碰到原来武钢全质办的一位同事,我们主要还是交谈起了这次全球性的大新闻;因为一带一路在我国的盛况空前。这位同事说我在1985年就提出了武钢南北战略目标,也就是南面向东南亚;北面向欧洲。这位同事说现在的一带一路不就是这样吗?看到如此气势磅礴,它肯定能给我们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武钢是不是有可能因为一带一路而复活;因为这是相当多武钢人的期待呀。我说当年我提出进军东南亚,实际只是钢材满足东南亚的深加工而已;因为东南亚不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而这个中心依然还是欧洲。如果将投资防城港的600多亿用来投资乌克兰,则武钢还真的能活;因为用这600多亿兼并乌克兰两家钢铁公司与收购几十家制造厂。这样一样除了能解决当地10万人就业外,武钢也可以安排6万人外出就业;因为乌克兰虽然说是一个小国家,但其制造业的密度等同于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技术装备并不差,只是因为政治与经济问题而造成制造业萧条。
这位同事不理解,说我们武钢加大生产量而卖钢材不行吗?为什么需要兼并乌克兰的工厂。我问她我们社会这么多年的企业少了什么,少了核心竞争力;武钢从一米七投产后就没有在技术上探索,反而是在技术外下大力气。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企业的聚集力下降。看今天的武钢要技术没有技术,要人才没有人才;要人心没有人心。试想这样的企业能生产出超强竞争力的产品吗?更重要的是这次一带一路除了中国是全民埋单外,其它国家与地区全部是市场化行为。所以每个国家首先考虑是先振兴自己国家的制造业,因而从中国这里聚集资金与人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社会的制造业只有极少数能因为这个时机而出现效益,绝大多数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因为局外人依然还是多数。
是啊!当年邓崎琳没有被查处前也在高唱武钢振兴的歌,说“在国内消费和产量下降及产能全面过剩的背景下,武钢加快海外布局步伐;和中国铁建、一冶等基建公司加强合作,共同‘走出去’,紧跟‘一带一路’电力和钢铁为主的战略布局;抓住‘一带一路’重要机遇谋发展”。再加上目前“一带一路”上的马尔代夫、泰国、西非等地均有武钢产品销售,而新建成投产的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将作为武钢布局“一带一路”的出海口;武钢未来的高端冷轧产品将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所以武钢人就坐在家里数钱吧。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难堪,因为这投资的600多亿最后只能是全国人民埋单;不仅不可能收回投资,而且这投资甚至连效益都难产生。
是啊!中国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到服务大国了,所以走出去是中国战略;但这个战略同样只能是少数人受益,因为美国首当其冲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这能不引起所有国家的警觉吗?正因为如此,这一带一路作贡献的只能是中国了;虽然我们是以国企投资,但实际最后却是全民埋单;这就是中国特色。近四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或投资;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项目1676个。据统计2016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为6.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6%。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涉及多个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及18万个就业岗位。
当然在这些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后,中国也会有产品进入到这些国家;所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的确能深度融合。也就是说‘共商’、‘共建’、‘共享’的确是实现‘共赢’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社会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也能通过‘一带一路’而发财,但真正的中国制造却在‘一带一路’的欢呼声中不断萎缩;因为武钢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