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社会生产的价值创造来源而言,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在生产要素划分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具体之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要素理论关于商品价值创造的观点
如前所述,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开展生产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将生产要素划分为资金、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五个部分,由于这些要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因此,就各生产要素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性而言,他们认为,这些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都是一种平等关系,因此,他们由此认为上述各生产要素共同地参与了商品价值的创造。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商品使用价值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外部分离和对立,生产要素理论更进一步认为,以价值形态为代表的资金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没有以资金为表现形式的资本参与,其它生产要素就不能实现有效组合。就此而言,他们认为,以资金为表现形式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和价值创造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商品价值创造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生产力发展三要素的划分,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由劳动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三个部分组成的,就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言,其本身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即主要表现为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不但生产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且还通过劳动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结合,生产出了新的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形态的产品。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商品价值创造中,劳动成为商品价值创造的唯一主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动在社会价值创造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观点,又被称之为劳动价值论。
(三)关于上述两种商品价值创造观点的评述
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创造源泉上的相关论述来看,其错误地将资金、资源等作为生产过程所必需的条件,看成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实际上,这一观点关注的只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抹杀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其主要动机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统治,而掩盖资本剥削劳动的客观事实。实际上,就资金而言,其所代表的相关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人类劳动的最终结果;就自然资源而言,如果没有人类劳动,自然资源是不可能作为劳动工具或劳动对象加入到生产中去的,而劳动、管理和技术本身就是人类劳动。因此,从社会生产全过程来看,虽然社会生产需要资金、资源和劳动、技术及管理,但是这些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人类劳动的最终结果,而资金(主要表现为与资金价值形式相对应的具有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理论上而言,资金只有通过购买环节,才能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变)、资源等生产要素加入劳动过程之后,其通过人类劳动,实现了价值转移,而不会创造新的价值。就此而言,在商品生产中,作为劳动,其不但生产出弥补自身消耗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三要素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相对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物化形态要素而言,只有以人为载体的“活劳动”,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