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理论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在要素构成上的异同点


(一)二者在生产要素构成上的不同点
 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关于生产要素组成的观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理论认为,资金、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资金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资金只是作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和外部条件而存在,其本身不会作为实物属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与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而是必需通过交换的方式,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变,其具体表现为通过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生产场地的方式,实现其与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并通过生产环节生产出另外一种形态的使用价值。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初级形态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生产出生产设备、厂房以及基础设施等次级形态生产要素或者生产出供人类消费的消费品。实际上,从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内容来看,其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要素组合来进行划分的,其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呈现出的一种表面现象,并不是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理论概括。
从马克思生产力三要素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劳动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应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一种高度概括,其真正地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各要素的基本内容。
从二者关于生产要素内容的不同论述来看,西方经济学将资金列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马克思经济学在生产力三要素概括中则没有列出资金这一项目。实际上,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资金只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其只是企业开展生产的一种手段,资金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金更多地表现为通过对于生产设备、劳动者、技术及管理的购买,来组织企业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虽然资本是万能的,但是其必需转换为生产设备、劳动者、技术及管理等具体的要素形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正常的再生产,由此可见,真正参与生产过程的要素并不包含有“资金”这个要素。西方经济学在关于生产要素内容概括上之所以包含“资金”这个要素,其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所奉行的资本万能论思想密切相关的。就此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判断一个国家未来生产潜力的大小,不能根据其所拥有的资金量的大小来进行判断,而必须考虑那些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生产要素,如资源、劳动者、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储备水平。
(二)二者在生产要素构成上的相同点
   就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构成相关论述的相同点而言,如果去除西方经济学生产要素构成中的资金部分,那么,二者关于生产要素构成的论述,则存在着诸多相同的地方。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工具而言,其实际上包含了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论述中的资源部分。因为,就资源而言,其既可以作为劳动对象,也可以通过资源与劳动、技术和管理的组合,形成生产工具。当然,在生产工具内容上,其既包括生产设备,也包括厂房、道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力三要素构成中劳动工具所包含的范围比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论述中资源要素所包含的范围要更广和更全面;二是就劳动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三要素构成中劳动者的论述,实际上包含了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构成中的劳动、技术和管理要素三个部分,因为这三个生产要素的存在,都是以依附于“人”这个劳动者作为前提条件的。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的论述,是对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构成中的劳动、技术和管理三要素的高度概括;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对象来看,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构成的论述中,虽然没有关于劳动对象的直接论述,但是,在西方经济学论述的生产要素构成中,有资源这一要素。笔者认为,资源这一要素既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三要素论述中的劳动工具范畴,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三要素论述中的劳动对象范畴。理论上而言,资源作为劳动对象,既包括资源的自然形态,如矿产资源、土地等,也包括资源经过生产加工所演变的形态如原材料等。与此同时,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形态,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形态,如文化等精神产品非物质形态。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关于劳动对象的概括,相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将劳动对象仅限于资源的论述,要更为直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