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大可塑型生产要素的培育力度
4.通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改进不同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提高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组合效率。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往往以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价值形态-资金作为组合纽带,使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资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资本万能”的认识误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逐利”机制的作用,既会导致政府不断发行信用货币的冲动,也会导致市场主体为了追求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而不择手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此外,在资金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纽带的条件下,资金在生产要素组合所创造的收益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一方面会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在生产要素组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会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囤积资金,从而使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理论上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金是商品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资金主要承担的还是商品流通手段职能,离开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支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金自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而在不合理的生产要素组合模式下,作为货币形态的资金在表面上却成了产生财富的主要来源,由此导致了社会对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金的疯狂追求。受此影响,市场主体对于资金的不断囤积,一方面使商品流通在资金供给不足的影响下出现较大的困难,其对于社会生产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将信用货币形态的资金作为财富进行大量囤积的做法,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市场主体大量囤积资金影响,使商品在通过由使用价值形态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转化过程中,停止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环节,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发展,使消费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二是在增量资金不断增加的影响下,一些非货币形态的生产要素很难通过以资金作为中介的商品流通,实现不同生产要素形态的快速组合,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效率。更有甚者,在“逐利”机制以及政府不适当干预下,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资金与政府投资活动的结合所进行的项目投资,如果缺乏有效的投资项目科学决策和监督制约机制,那么,其一方面会加大社会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诸多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的出现。就政府投资资金的来源而言,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其主要通过不断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募集民间资金用于增加政府投资。由此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克服对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金的盲目崇拜,理顺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加快不同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速度,以此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就应该通过有效的金融创新手段,促进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直接融合。理论上而言,在资金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纽带的条件下,资金主要是以企业的资本形态体现出来,其他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只能作为生产的对象来体现,其一方面使各种参与社会生产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只能根据其协商的价格,取得固定的投资回报[1],而不会参与企业利润的分成,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会导致不同形态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相对不公;另一方面,以资金为主导的生产要素组合模式,使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的约束,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对于以资金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的纽带而言,在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直接组合的生产要素组合模式下,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既作为生产对象、工具和生产主体参与社会生产,又是以非货币形态资本的形式直接组织生产,其一方面使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直接抛开资金的影响,使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与资金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同等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直接作为资本形式参与社会生产,既有效地调动了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又使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在企业实现的利润分配中,取得了与资金同等的地位,从而在分配制度上保障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公平。其一方面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在相对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必将保持协调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实现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组合,其可以着力于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金融创新,有效地推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直接组合:一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将土地、矿产等资源、人力资本、技术专利、管理技术以及其它次级形态生产要素,设计为标准化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流动,以此实现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直接结合;二是创新企业股权组成模式,在核定企业注册资本时,除了考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金之外,还必需考虑人力、资源、技术和管理等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将这些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通过折合成标准化金融产品的方式,成为企业股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使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与信用货币表现形式的资金,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的股东地位;三是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式,提高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与资金结合的效率。通过直接融资的发展,为各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创造有利条件。
(五)通过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
如前所述,在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过程中,交通运输成本对于生产要素能否顺利地实现跨地区自由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降低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当前可以通过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政策性优惠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地区组合,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当前通过交通运输的发展,着力降低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成本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客运交通设施的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资源跨地区的流动成本。理论上而言,人力资源这种跨地区流动成本,既表现为时间成本,也表现为交通运输费支出成本。当前,可以通过高铁网络和高速网络的建设,提高人力资源跨地区流动的便捷性,并通过适度控制交通运输收费的方式,降低人力资源流动成本;二是通过大力发展货运交通的方式,降低矿产资源、生产设备、原材料等初级和次级形态生产要素的交通运输成本,提高其运输速度,以此促进这些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效率,充分发挥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货运而言,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之间的物资流动,考虑农业产品在国民经济产业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农业产品自身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在对货物运输收费时,对于农业产品应实行免除过路费的方式,降低农业产品的流通成本,以此加速农业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当前关于货运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发展铁路货运、公路货运和水路货运、管道货运的方式,来加快资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流通速度;三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加快技术、管理等非实物形态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速度,加快这些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地区组合速度,从而提高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