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文体的营销本质什么?


 文章没有华丽辞藻,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就连作者本人也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是众多吃瓜群众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新媒体时代,范雨素和她的《我是范雨素》一文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突破了10万+的阅读量,一夜间爆红宇内。随之而来的是,一拨儿一拨儿的媒体采访,七八家出版社同时上门来,开出的版税比例和定金数额慷慨十足,还有网站给她留了编辑职位,恳请她去工作……当然伴随各种争议,甚至烦恼。

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做作的特别关注

“我小时候没接受学校教育,因为大环境不能宽容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如果大环境不嘲笑一个曾经离家出走的小女孩,我就会继续上学,有可能读大学,可能考不上,存在两种可能。但由于大环境,就没有两种可能,我只有一条路,就是被动地被推向社会。现在农村的社会环境也是这样。

范雨素20岁那年来到北京打工,第一次与大千世界亲密接触。两年后结婚生了两个女儿。现在,44岁的她在北京做育儿嫂,照顾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内。

皮村是北京东五环外金盏乡的一个城中村,因为头顶有飞机航线、不适合房产开发,至今密布着小型加工厂和外地打工者租居的平房,这里住着上万名农民工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晚7点,她都会在文学小组听课。

阅读学习是范雨素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加之丰富的岁月积淀构成了她从容平静的人生经验。哪怕命运如何捉弄人生,她都能淡然处之。“我就是一个社会底层努力求生的弱者。因为我生存比较艰难,而且是那类受人歧视的人。但我心灵强大能够抵挡这种歧视。”从范雨素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中,人们能看到不卑不亢没有自卑,也没有用哀痛烘托出一种苦大仇深”的悲情。这种人生和世界观,也直接影响着她的“文学创作”,朴实地叙述着自己和家人的经历,没有带着那种底层叙述常有的悲愤和怨艾。

底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一些人看来,底层人只是在为艰难的生计而挣扎,看不到他们的精神追求。底层劳动者意味着一种失范的状态,他们扭曲人心,物质的匮乏让他们变得自私,符合他们的逻辑和语言必然是粗暴、缺乏知识性的。但是范雨素却以一个小传的形式,在文章里面渗透了很多社会问题农民资深局限性、打工子弟受教育、农民土地问题等等。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所谓“底层沦陷”的认知,让人们看到了底层互爱的美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和文字因为身份差异和文字风格迥异形成的冲撞事件不胜枚举。如同为习惯了大餐的人们端上了一碟清爽可口的小葱拌豆腐,人们不吝对后者的赞美,不乏用“小菜”怼“大餐”的“良苦用心”表达对淳厚质朴的向往与渴求。不过,无论如何这种力量不是要教我们该如何逆来顺受,如何委曲求全,而是提醒我们,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需要更多的光芒来温暖来慰藉他们的心灵。

显然范雨素的身份,很多人追捧《我是范雨素》的原因之一,他们惊叹,他们纳闷,一个辍学的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妇居然把文章写这么好?

伪善的过度关怀

坦率范雨素作为一个社会公共传播事件的风暴眼受到社会关注无可厚非,但人们更应该讲究方法方式,非一哄而上,表现出“狂欢”姿态,无限引申以娱乐的心态不断消费范雨素。而过度消费范雨素其实“范雨素”现象所产生的负效应,不仅无助于事情的理性展开,反而在无序“嬉戏”中范雨素进行“二次伤害”。

事实上,范雨素写文章只是个人爱好,并没有当饭吃她自己也说她从未想过靠文学改变命运,只是单纯地想写作而已,如同吃饭是满足生理需求,写作则是满足精神欲望。喧闹之后,希望她仍有一方自留地,通过文学创作,坚持自己对自己的诉说,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

诚然,个体的文学写作,对群体的处境改变有什么推动作用?置身其中的人并不太乐观。我们不能因为文章感人,就忽略了指向的个体遭遇以及社会问题,忽略了现代社会每个人所遭遇的不自主的异化状态,更不能因为范雨素个人的火,就认为整个民工群体已获得了足够的关注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火的背后,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一个抽空的文化符号,成为供人茶余饭后消遣的道具。说白了就为利益利益如何最大化?关注度入手就像层出不穷的网红,关注度越高,商业价值越大,不管是美名、恶名,只要有名,就越是有利可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过度关注范雨素,表面看,人们都很崇尚文化,所以才对此趋之若鹜实质也并非她真的有什么敬畏感,无非就想第一时间盲目提取“文化符号”晒晒朋友圈罢了

总而言之,范雨素身上集中了社会所需要的话题和热来自乡野草根出身、坎坷曲折、坚韧不屈、奋发努力完善自我、追求梦想……人生该有的励志鸡汤应有尽有然而,生活本就如此,它给予你挫折的同时,也一直留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好也好,坏也罢,都是属于自己的经历,尤其是范雨素这种骨髓里自带不与命运妥协的成就感,不受时间摆布,不受空间限制,每每起来都会振奋人心一如当初盼望自己长大那般,执着且不可复制。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一个喧嚣的年代,一切浮华的附和终将如水流般逝去。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面对范雨素,更多地应该深刻反思社会本身,而不应该将“范雨素”仅仅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消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