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雄安新区的猜想之二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卫祥云
中央关于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以后,有关雄安新区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学者议论的热点。其中,关于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各种议论和猜想纷至沓来,煞是热闹。但什么是非首都功能?什么是首都功能?从目前披露的研究课题和发表的观点来看,似乎存在着概念不清和认识偏差等问题。
为了弄清楚问题的实质,以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这里有必要对首都功能和非首都功能做一点界定。
所谓首都功能,即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政府和其所属部委的办公场所。
所谓非首都功能,即除首都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当然主要是经济功能。从目前中国城市GDP超过万亿元以上的城市中,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即经济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将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全部疏解出去,只剩下首都功能,显然不是一个优选方案。如果真是那样,北京将由现在的不能承受之重变为不能承受之轻。北京城市经济总量的下滑将给北京市带来城市建设滞后,就业不足和服务业萎缩等社会问题。所以,现在的普遍解释是疏解部分非首都功能。
但从目前媒体披露的各种观点看,似乎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的政策解读大多不现实,也不靠谱。至少,在三个方面需要以正视听,权作猜想吧。以供关心雄安新区建设的人们和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一、迁高校、不可能。
我国知名的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大城市中,许多高校已有百年的历史。历史地看,高校的聚集将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它的聚集有利于发挥高端人才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便于学术交流和科技研讨。从国际上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演变和地区分布来看,也都有相对集中的优势,我国当然不能例外。所以说,把以高等院校为主的等科研机构迁往雄安新区是不可能的。
二、迁央企,不现实。
我国的中央企业大多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深化国企改革的产物。有的脱胎于原来的国家部委;有的是新建的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有的是承担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军工企业;有的是涉及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高科技企业;有的是隶属于中央文化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的承担引导舆论功能的文化传媒企业。在这些央企中,有的功能就是首都功能,也是国家功能。且与政府现有部委关系密切。所以,在较长时期内是不可能疏解到外地的,也不可能疏解到雄安新区。
即使有一部分央企按照其职能不需要留在首都,可以疏解到首度以外地区,雄安新区也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如中石油可迁到中国北方的大庆或某地;中石化可迁到中国南方的某个城市;中国神华可迁到中国西部如银川或某地等。这些选择都是可行和比较合理的选择。如果说,目前的央企集中于首都是一个已经铸成的错误,而把央企集中迁至雄安新区就是以一种错误思路代替另一种错误思路。
至于部分央企已经表示或将要把部分企业迁至雄安新区或计划在雄安新区建立新的企业,那是市场配置源之事,由企业自行决策。就没有宏观政策讨论的必要了。
三、迁北京市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道理。
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其附属单位,是为北京市民服务的。其设立的基本原则就是方便和及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职能和定位就是不正确的,也是需要改进的。因此,有舆论认为应该把北京市政府的部分行政和事业单位迁至雄安新区,实在让人费解其意。难道是被所谓的行政副中心一类伪命题炒乱了逻辑思维?
想来想去,只有把北京目前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由政府拨款迁往雄安新区最为合理。即每个三级甲等医院再在雄安新区建立一个同类型的医院,医务人员中的主治医师以上大夫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北京和雄安新区各三天值班,一般医护人员由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当地新就业人员补充。吸引京津冀和全国各地来北京看病的人集中到雄安新区,可立竿见影起到疏解部分非首都功能的作用。
至于目前的河北省雄安新区能否在将来承担迁都的历史重任,最早也应该是半个世纪(五十年)之后的事了。让今天30岁及以下的人等着瞧吧。
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