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之八)


(四)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形式
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动形式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在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价值表现形式-资金的跨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促进了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跨行业流动。
1)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的条件。就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条件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流入行业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相对不足,需要其它行业生产要素的流入进行有效补充。在经济实践中,受增量资金所导致的某一行业生产规模大幅扩张影响,该行业内部生产要素供给相对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从事该行业生产的原材料、设备、厂房、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1]。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一行业扩张所导致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就需要从其它行业流出相应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以弥补生产规模扩张行业对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是从其他行业流出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具体属性来看,要通过其他行业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出的方式,有效地弥补生产规模扩张行业对于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需求,就必须使其他行业流出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规模扩大行业对于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需求。从生产要素可塑性分析,理论上而言,初始形态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较好地满足生产规模扩张行业对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此而言,在即定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存量约束条件下,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能否通过跨行业流动的方式,满足资金跨行业扩张的需求,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形态生产要素的存量规模。由于在增量资金跨行业转移条件下所导致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扩张,会带动存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跨行业转移,因此,其在经济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存量社会资产跨行业的并购重组,通过存量资产的跨行业并购重组,提高朝阳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是就跨行业流动的资金来源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值相对应的存量资金的跨行业流动,由此带动存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在社会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行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如果跨行业流动资金是增量资金,那么,在存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的背景下,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从而使生产要素价格出现上涨的压力。如果跨行业流动资金是增量资金,那么,在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的背景下,如果增量资金所带动的增量生产要素组合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与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价值相对匹配,那么,社会物价水平就会保持相对不变。当然,如果增量资金通过组合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货币化所增加的非货币化形态生产要素价值总量的提高率,那么,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就此而言,在增量资金流入导致某一行业扩张的条件下,增量资金介入能否对于社会物价水平产生上涨的压力,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量资金介入某一行业所实现的产出效率。
2)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的流动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逐利”机制影响,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值表现形式的资金,其在市场流动方向上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是相对一致的,其主要表现为由收益率较低的行业流向收益率较高的行业。资金和非货币形态的生产要素之所以都会偏向于流入收益率较高的行业,其主要是因为市场“逐利”机制的作用,从而对于以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某一行业投资收益率较高时,行业进入者就可以给予该行业产品生产所需要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较高的价格,由此吸引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向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流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行业,系指通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形态产品,并且该产品有着较大市场需求的行业,而不是指那些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再分配的行业。从投资收益率与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一般而言,在某一行业通过真实的供求产生真正的增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条件下,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一般都是朝阳行业。就此而言,在资金和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的影响下,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会出现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动形式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资源形态的生产要素而言,资源的跨行业流动主要表现为资源的用途出现了有效改变。如土地由农业用地向工业或其他非农业用地的转换,矿产等自然资源作为收益率较低的原材料向收益率较高的原材料转换,其主要表现为矿产等自然资源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二是就劳动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者由收入较低的行业转向收入较高的行业[2],以技术和管理为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者由收入较低的行业转向收入较高的行业,三是就以技术为表现形式的专利费用和以管理作为表现形式的管理规则而言,其主要表现为转让费用由收入较低的行业向收入较高的行业进行流动。通过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上述流动,一方面满足了投资效率较高的行业对于增量生产要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在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也有利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就增量资金扩张所带动的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动而言,在“逐利”机制作用下,一定时期增量资金对于投资回报率较高行业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如前所述,由于一定时期社会增量生产要素供给主要表现为后备生产要素,而后备生产要素一般都处于初始生产要素状态,因此,增量资金的行业扩张方向对于后备生产要素的流向会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一方面表现为增量资金的投向会直接影响后备生产要素的流向;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增量资金的投向会直接影响后备生产要素的培育。一般而言,在“逐利”机制作用下,后备生产要素的培育方向总是趋向于收入较高的行业[3],而收入较高的行业,一般总是表现为朝阳行业,也是增量资金愿意投资的行业。就此而言,增量资金对于某一行业投资的增加,对于生产要素的培育会产生一定影响。


[1]如前所述,这里劳动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是指体力劳动者,又是指包含技术和管理要素的脑力劳动者。
[2]当然其必须以满足该行业的需要作为前提条件。
[3]当然,生产要素的培育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生产要素自身的特殊属性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的地理位置、品位高低、开采难度,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社会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教育水平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