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路易十四没有活那么长……
2017年3月16日。
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涉及到路易十四(1638-1715)。关于路易十四,想讲两件事,一是柯尔培尔主义,二是南特敕令。
柯尔培尔(1619-1683)是路易十四时代的经济沙皇,他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振兴。后来的经济思想史,讲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大多以柯尔培尔的政策为范例,“柯尔培尔主义”成为重商主义的代名词。路易十四时代,四处征战,又大兴土木,而国王的私生活又极度奢侈腐化,这都需要花钱。路易十四好像也不缺钱花,因为他有柯尔培尔。柯尔培尔实在了得,经过他的不屑努力,不仅路易十四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法国的工商业还得到了发展。在柯尔培尔治理之下,法国成为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后来的法国还是衰退下去了。到了路易十四的晚年,乃至路易十五年代,法国陷入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境地。主流经济学将这种局面解释为柯尔培尔非均衡发展政策的恶果。因为柯尔培尔的政策是重视工商业,忽视甚至遏制农业。法国本来农业比较发达,但是在重商主义的国策之下,为了降低工商业的成本,需要压低农产品价格,于是实施了限制农产品出口同时允许进口的政策。这种非平衡发展政策的结果是农业的衰退。当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衰退最终会传染开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衰退。经济的衰退还伴随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总之是糟透了。路易十四晚年,法国每年的财政收入连偿还债息都不够。路易十五的时候,为摆脱财政金融困境,从苏格兰请来一位经济学家进行财政金融改革,最终也失败了。
弗雷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的解释与此不同。李斯特是重商主义的支持者,他希望能够从别的方面对路易十四晚年的经济衰退作出解释,让他所同情的柯尔培尔摆脱干系。李斯特认为,法国经济的衰退,问题出在路易十四在1685年废除了“南特敕令”。“南特敕令”是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1553-1610)实施的一项关于宗教宽容的法令。十六十七世纪法国的宗教斗争和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我们看阿黛尔主演的电影《玛格丽特皇后》,讲的就是残酷而诡异的争权夺利和宗教斗争,以及这两者的结合。其主角就是亨利四世及玛格丽特皇后。那时候亨利还没有成为法国国王。当时的王室是天主教的支持者,而亨利却是新教的信奉者。在亨利与玛格丽特举行婚礼的时候,有大批新教徒来到巴黎,祝贺他们的领袖。天主教的王室派出军队,对新教徒大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托洛缪尔节大屠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真是惨无人道。据说,后来每年的这个节日,伏尔泰都要大哭一场。亨利逃过此劫,后来还获得王位。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确立天主教的国教地位,同时赋予新教徒信仰自由的权力,允许新教徒在其控制的城市保有军队。据说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宗教宽容法令。“南特敕令”之后,新教的地位合法化了,新教徒不再是异端。在经济生活中,新教徒往往是优秀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他们敬业、勤劳、节俭、肯学习、愿钻研、守纪律,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很多就是新教徒。所以,在柯尔培尔推动法国振兴的过程中,新教徒是一只重要的力量。后来,据说是路易十四发了神经,或者是受到某位妖妇的迷惑,在1685年发布“丹枫白露敕令”,废除“南特敕令”。新教的合法地位被剥夺,新教徒再次成为异端,再次受到迫害。于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大多逃离法国,前往荷兰,英国或者德国。我觉得李斯特的解释很有意思。
把问题稍微放大一点,比如说比较一下法国和英国的不同发展路径。英国和法国在历史上就是一对冤家,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他们之间有过持续百年的战争。似乎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他们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最后英国远远胜过了法国。路易十四执政的那个时代,在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最后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治理体系,资本主义发展自此走上了康庄大道。而法国呢,一直维持封建的专制独裁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经济落后。一切矛盾都在积累,在发酵。直到英国光荣革命100年之后的1789年,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不管怎么说,这场大革命的残酷性是历史罕见的。后来看保守主义的托克维尔(1805-1859)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似乎说的是,大革命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大革命后的政治体制变化,在革命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如果采取改良的做法,可以达到革命的效果,同时可以避免大革命的破坏性。这样说来,假如路易十四不是活了那么长,也许法国是有渐进改革的机会的。
路易十四实在活的太长,执政时间太长。他于1643-1715年在位,执政时间长达72年,他是世界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活的时间长,执政时间长,本来也不是问题,如果是一位贤德的君主,人们巴不得你万寿无疆。问题是,路易十四本来就是一位独裁的暴君,晚年更是一位荒谬的昏君。路易十四的独裁和专制,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所以路易十四的长寿,严重迟滞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假如路易十四不是活得那么长的话,本来法国也有像英国那样通过渐进改革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机会的。在路易十四的晚年,在法国宫廷内出现过一个反对专制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小集团,他们的导师叫做费奈隆(1651-1715)。费奈隆是路易十四的情妇曼特农夫人的宗教老师,后来又被任命为皇家子弟的指导老师,其中有路易十四的孙子勃艮第公爵。费奈隆似乎是一位有着资产阶级意识的自由主义者,反对专制主义和重商主义,希望在法国推动自由贸易和有限政府的改革。勃艮第公爵接受费奈隆的思想,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自由主义倾向的活跃分子。柯尔培尔之后,路易十四的国内国际政策陷入失败困境,政治经济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独裁而暴政的路易十四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但是,路易十四依然大权在握。1711年,路易十四的皇太子去世,这对勃艮第集团来说是个好事。路易十四已经年迈,一旦他去世,继承王位的就是勃艮第公爵,费奈隆的自由主义改革就可以推进了。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勃艮第公爵一家都死于麻疹。这样,费奈隆的乌托邦梦想就破灭了。路易十四熬过了儿子,又熬过了孙子,一直干到1715年。路易十四之后,继位的是他的曾孙,也就是路易十五。路易十五不像他父亲一样有着自由主义倾向,而是像他太爷爷一样专制、独裁和腐败。而且,他的摄政王奥尔良又是一位迎合专制和独裁的政客。法国实施自由主义改革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在路易十五的晚年,重农主义者杜尔哥(1727-1781)曾经掀起过一场清算重商主义,推进自由贸易的改革,但因为得不到支持,最后归于失败。那时候,距离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不远了。
假如路易十四没有活得那么长,比如他只执政40年,是不是就不会有“南特赦令”的被废除,就不会有新教徒的受迫害以及法国经济的突然衰退?即使他只执政了50年甚至60年,是不是勃艮第公爵就可能成为国王?专制独裁就可能结束?假设终究是假设。即使他只执政40年,也不一定“南特赦令”不被废除;即使他只执政50或者60年,勃艮第公爵也不一定就会成为国王;况且,即使勃艮第公爵成为国王,也不一定就会推进费奈隆的自由主义改革;即使推进了改革,改革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在此我又想起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去世之后,柏拉图就有了“哲学王”的理想。他去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独栽者狄奥尼修斯不是他理想的哲学王。二十年后狄翁给他写信说老独裁者死了,他儿子狄奥尼修斯二世继位,狄翁担任摄政。似乎是机会来了,柏拉图于是再次去了叙拉古。但是,早已腐败了的狄奥尼修斯二世也不是做哲学王的料,柏拉图的乌托邦梦想就破灭了。
希望借助于国王或者君主来推动改革,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制度变迁的思路。如果有很好的改革方案,还有强有力的君主的支持和推动,这样的改革当然理想。但是,这样的设想还是有太多的乌托邦的成分。姑且不论以上例子中的偶然性的成分,即使有了确定的改革方案,有了君主的确定的支持态度,结果还是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起初支持改革潜在君主,一旦即位之后,可能出于维持权力的考虑,会向既得利益者妥协,改革的实施就可能面临问题;还有,即使君主能够明确改革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或者机会主义的考量,可能会使他放弃社会利益而追逐个人利益。在默瑞·罗斯巴德的《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中,讲完费奈隆的乌托邦之后,作者发了这样的感慨:“对君主的利他主义的依赖,最多是一根摇晃的芦苇。”(默瑞·罗斯巴德:《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张凤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421)罗斯巴德认为,最好的策略也许是广泛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开展改革。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不就是这样的吗?
假设只是假设。历史的演变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它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急也没用。